APP下载

基于居民需求的大型居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以北京回天地区为例

2021-01-04朱冰淼杨莹刘祥玲瑞刘琴博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居民空间

朱冰淼 杨莹 刘祥玲瑞 刘琴博

【摘要】在中国城市从高速发展向关注城市品质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大型居住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使用率较高的空间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选取回天地区这一北京市最大规模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居住社区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主要分为健康与安全、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认为回天地区公共空间主要存在空间承载力不足、使用效率较低和功能文化单薄等问题,从提升回天地区公共空间的承载力、使用率和场所精神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大型居住区;公共空间;需求导向;回天地区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6.020

1、背景介绍

针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增量与存量关系的转型,北京确定“十四五”期间城市更新的4个着力点,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超大型居住区受到持续关注。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以下简称回天地区)作为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区,使大量中低收入者与外来人口得以安居,发挥了承载中心城市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巨大作用。然而在中国城市从高速发展过程中,迅猛增长的人口对空间设施的要求超出了既有规划的配置,空间利用紧张,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和空间体验。公共空间容纳着日常生活的各种事态、集体活动和城市事件,通常在居民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疫情常态化防控对公共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被再次认识。在这一背景下,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居民使用需求来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成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抓手。本研究通过对回天地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空间体验和使用需求为切入点,切实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回天地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区以北的昌平区,包括六街一镇,即史各庄街道、回龙观街道、龙泽园街道、霍营街道、天通苑北街道、天通苑南街道和东小口镇,区域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研究以回天地区的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主要关注休闲半开放空间、小微绿地空间、步行街道空间、休闲广场空间等既有公共空间,同时也关注对消极空间、灰空间等未充分利用的存量空间资源的释放、节约与整合。

2.2 研究方法

研究在对回天地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的同时,开展问卷调查广泛收集居民反馈。于2019年8月4日至2019年8月31日之间在回天地区六街一镇线上和线下共计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数量为849份,有效率为84.9%。不同户籍属性的抽样人群占比分别为本地>京内非本地>京外,男女比约为4:6,年龄分布与片区总体年龄结构相似,抽样人群与总体居住特征趋势近似,由问卷数据获得的结论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考意义。在此基础上组织焦点小组、深入访谈等方式对居民在回天地区公共空间的活动情况及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回天地区公共空间的主要问题,结合回天地区的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确定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3、调研内容及问题

3.1居民特征概括

回天地区作为大型居住区的集中地区,汇集了来源复杂多元的大量人口,聚其中常住人口逾80万。在对回天地区的人口总体情况和人群特征进行初步梳理后,发现回天地区居民特征如下:(1)人群受教育水平普遍偏高,IT行业就业者占据一定比例;(2)非京籍人口呈增加趋势,2013-2016年达到高峰,2016-2019年放缓;(3)已婚已育者超过80%,家庭人口接近90%;家庭结构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老人带小孩的情况较为常见。

3.2 居民需求分析

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人的各种需求层次递进,但可以同时存在,具有共时性。马斯洛依据各种需求对人自身的重要程度和它们由低级向高级递进的顺序,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相互递进的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现需求五个层次。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居民生活的物质空间,需要深入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对回天地区居民的主要问题和空间诉求进行层次分级,可以基本将其需求分解为三个层面:

健康与安全需求:包括干净的空气、舒适的光照、安全的水资源等物理环境以及保障住房安全、生活安全、出行安全等。在回天地区主要体现在缺少针对老人、儿童设计的公共空间与设施,子女对老人出行、家长对儿童玩耍安全性的担忧上。

社会需求:包括便利的公共设施、舒适与活力的公共空间,干净适宜步行的场所以满足正常健康的社交需求。疫情常态化防控使往常在室内进行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户外空间的社会交往功能需要加以强化。

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对对社区归属感、地域文化性的期待与认同。在“新北京人”占比更高的大型居住区,规划设计更应重视对这一需求的回应。

3.3 公共空间问题

(1)空间承载力不足

回天地区公共空间方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活动场地的极度缺乏。认为活动场地不充足甚至完全不够的被调查者占比超过80%。与其他较为成熟的大型居住社区相比,回天地区的人均公共空间面积较低,无法满足居民对于适宜各年龄段的活动场地均具有的旺盛使用需求。

(2)空间使用效率较低

现存公共空间的所需活动半径较大,通达性弱。很多居民对小区内部绿地和广场表示基本满意,但对小区外公共空间的利用频率和效度明显降低。部分已建成的开放空间由于空间位置不利于居民到达或者功能设计不利于居民使用,导致这些开放空间无人问津,在统计中居民表示距离最近的公共绿地、广场平均需要步行17分钟,有效的公共空间数量的缺乏,无法满足居民日常交往的社会需求。

(3)空间功能文化单薄

回天地区公共空间的品质参差不齐,复合度不够。对于现存的少量活动空间而言,公共服务设施功能不够完备,导致吸引力降低,缺乏适老化、缺乏适宜青少年和儿童的活动场地等特异性设计,对日常活动的安全保障不足;公共空间设计对地域文化挖掘不足,未形成自身区域形象与场所精神,居民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

4、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针对以上居民需求及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研究认为可以从共享闲置半开放空间提高承载力、挖潜小微绿地空间提高使用率、优化休闲广场空间培养场所精神三个方面切入解决重点问题、提升空间质量,满足居民需求。

4.1 共享闲置半开放空间

针对回天地区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利用公共服务设施节点附属及周边的闲置或低使用率空间(如:公共交通节点,地铁站域周边),结合周边商业设施,增加可停留的开放空间。鼓励增加咖啡店、书店、便利店等零售休闲半开放型空间,并给予一定的租金补贴。放宽室外经营空间的限制,可在街道空间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其室外经营空间的限制有所放宽,但应对其占用空间的面积、位置、时间、方式、品质等进行规范。建议取消公共服务设施附属室外空间与外部的硬质隔离,鼓励室外空间应24小时对公众开放;在不影响正常交通通行情况下,应在适当位置设置休憩设施与场所,为行人提供休息与驻足交流条件,提高空间使用率,满足居民日常交往的社会需求。

4.2 挖潜小微绿地空间

回天地区在利用零散地块、闲置地、边角地和拆违腾退资源方面已经做出一定探索,如在片区各个街道内实施“留白增绿”,大力挖掘潜在公共空间。但既有小微绿地空间难以进入、难以利用,难以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多服务。因此考虑居民需求,针对现有空间可达性差、使用率较低的情况,根据腾退空间周边用地性质、空间规模、环境氛围、及周围居民和使用人群需求等要素,因地制宜、探索小微绿地的功能多元化与灵活性,避免功能趋同,以增加居民对公共空间使用的选择性。同时强调公共空间的独特性,对融入城市整体结构的小空间再开发,使其能够融入多元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天通苑东一区西北角绿地为例,现状为防护绿地,但因周围居民缺乏活动场所(特别是运动场所),设计可以在防护绿地中增加步道布设活动场地,用于居民日常穿行和运动健身,从而提高公共空间的服务能力,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4.3 优化休闲广场空间

为提高回天地区公共空间的品质质量,鼓励休憩设施的多元化、多功能化、与艺术化设计,并与花池、宣传栏、台阶等设施结合设计。通过细节设计,约束座椅的使用方式,避免部分居民的不文明使用。

植入公共艺术,提高广场空间场所精神。公共艺术依托街道、公共空间、建筑、城市设施,充分发挥其艺术性,将艺术要素融入城市的各个方面,激发城市活力,提供场所辨识度,提高居民的片区认同感与归属感。

结语:

回天地区作为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区,所展现的集中矛盾是首都特大城市病的典型“症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首都特大城市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天地区居民组成复杂多元,其空间需求相应地具有精细化、地域化、人性化的趋势特点,研究把握住“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基于居民日常生活体验与空间需求的认知理解,结合对回天地区本底条件和现存问题的梳理分析,将“人”放在回天地区未来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宜居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为目标愿景,关注大型居住区居民在各需求层次上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今后的大型居住区综合整治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邹兵.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5(05):12-19.

[2]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8(30):8-19.

[3]楊昌新.从“潜存”到“显现”-城市风貌特色的生成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D].四川大学,2005.

[5]李道增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刘琴博(1982.01.06),女,籍贯河北,毕业于北京大学,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更新。

课题/基金: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年科技基金项目资助(Z2020Q23)

猜你喜欢

居民空间
石器时代的居民
创享空间
空间是什么?
石器时代的居民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左脑风暴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