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继亭:矢志革命转乾坤,一腔碧血化长虹
2021-01-04赵东云
赵东云
大别山绵延千里,溪流纵横,物产丰饶,这里也是红色的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从这里走出了无数英雄和革命烈士,他们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用青春热血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胡继亭正是这些革命者中的一员,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中去。虽然他壮志未酬血洒疆场,但他的革命精神犹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于后人心中。
有志少年 投身革命
胡继亭(又名胡继庭),1916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一个农民家庭。黑暗的社会与困苦的家庭条件使他自小就尝到了人世间的辛酸、苦难。幼年时期,胡继亭曾跟着梅姓私塾先生读书。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虽然只读了4年私塾,但对《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书籍十分熟悉,还能对对联、写文章,家乡四邻称他为“小秀才”。
继鄂东的黄麻起义之后,豫南的商南起义、皖西的六霍起义相继爆发,猛烈的革命火焰在大别山区熊熊燃烧起来,广大群众勇敢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举行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一切对胡继亭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1930年,在苏维埃列宁小学读书的胡继亭积极参加童子团各项活动,相继担任了六安六区童子团中队长、大队长。同年年底,胡继亭加入共產主义青年团,不久又担任六区少共书记。1932年,经组织考察,胡继亭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调往中共皖西北道委担任宣传员,当时他才16岁。
1932年春,鄂豫皖革命斗争形势迅猛发展,红四方面军和地方游击队进行规模空前的苏家埠战役,胡继亭在道委的组织下也到战地前线,对被围之敌进行政治宣传。别看这些少年郎年岁小、个头矮,可在宣传战线上做得有声有色,这对瓦解敌军斗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最终鄂豫皖苏区红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这是鄂豫皖苏区空前大捷。由于胡继亭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不久,组织任命他为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的秘书。郭述申在建党之初就投身革命活动,是一位受过大学教育且具有丰富斗争经历的革命者,胡继亭跟着郭述申学到了很多知识,得到很大锻炼,眼界也更为开阔,并逐渐成长为成熟的革命者。
坚持斗争 壮大力量
1934年10月,红二十五军离开皖西到鄂豫边,随即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北上,胡继亭则留下来坚持斗争,担任新调任的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的秘书。
当时道委机关人手少,首长只有高敬亭一人,主持内务和其他事务的只有胡继亭。胡继亭得到很大锻炼,成为高敬亭身边不可或缺的助手。当时由于敌人在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很多地方都因敌人烧杀劫掠变成了无人区,只剩下几小块零星的红色区域了。为了把这几小块根据地联系起来,高敬亭派胡继亭秘密辗转各地,尽快恢复和发展共产党的组织,组建地方武装。主力红军走后留下的零星武装和伤病员,很快就组成多支游击队和便衣队。他们时常利用熟悉的环境和有利条件,打击敌人小股武装,破坏敌人交通,使敌人狼奔豕突,疲于奔命,而红军的旗帜依旧飘扬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1934年年底,由于地方武装的不断发展,赤南县(今金寨县西部地区)又建立一支正规红军——红军第二一八团,苏区斗争有了较强的军事武装支持。
1935年2月,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长征前留下的指示,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今岳西县境内)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并任军政委,胡继亭则继续给高敬亭当秘书。高敬亭主持的党务、政务、军务等许多决策工作,胡继亭大多参与其中。胡继亭字写得漂亮,做事沉稳、果敢,深得高敬亭的信任和赞赏。胡继亭为红二十八军和根据地起草过不少政治工作条例,均言简意赅,文风质朴,切实可行,这对红军和根据地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同年冬,胡继亭前往鄂东北担任道委书记。面对根据地多次遭敌“围剿”的情况,胡继亭没有退缩,他与鄂东北道委的同志们一道,积极开展游击活动,恢复、发展基层党组织,组建多支便衣队,开展反“围剿”斗争,从而使鄂东北革命形势有了很大改观。
1936年夏,胡继亭又回到红二十八军军部,继续协助高敬亭工作。为粉碎敌人新的“清剿”,胡继亭向军部建议大力发展和加强便衣队,得到高敬亭的重视与采纳。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鄂豫皖边区的便衣队曾发展到80多个,近1000人,成为鄂豫皖苏区反“围剿”斗争的重要力量。
运筹帷幄 屡献良策
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二十八军和根据地民众并肩作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5年2月,刚刚组建的红二十八军面对敌人强大兵力的多路围追堵截,毅然翻越皖西第一高峰白马尖,突出重围。不久,红二十八军智取潜山县王庄,活捉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余谊密,给敌人极大震慑。
同年4月20日,桃岭战斗打响。在高敬亭、方永乐指挥下,此役共歼敌两个营,击溃一个营,又一次打破敌人的“清剿”。5月,红二十八军作出战略西进的决策,“去陕南找红二十五军”。但当我军抵达桐柏山泌阳县境内的五道岭,发现敌人在前方平原地带布下重兵,红二十八军研究后决定:为保持红军有生力量,全军返回大别山。
在那三年游击战中,红二十八军共歼敌18个营、15个连以及大量小股武装,最多时钳制敌方正规军达68个团,创造了游击战的辉煌战绩。红二十八军的胜利,同首长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将士们的奋战密不可分。作为军部秘书、首长助手,胡继亭尽心协助军政委高敬亭的军政工作,同样为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年游击战艰苦卓绝,红二十八军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经验大多是胡继亭参与总结或直接起草的。白果树会议上提出:“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就不能够长期地存在和发展。”店前河会议上提出的游击战“四打四不打”原则,即敌情明打,地形好打,缴获大打,无伤亡打;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在柴家山会议上作出“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出击外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同时,他强调加强便衣队建设,有计划地从部队中抽调,建立和发展便衣队组织,以加强地方工作,组织发动群众,开辟游击根据地,支援和配合主力红军的行动。
这些凝聚着智慧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对推动鄂豫皖苏区的游击战争和巩固革命根据地产生重要影响。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不久,高敬亭从鄂东转战至皖西鹞落坪,同皖鄂边特委书记何耀榜商讨国共和谈之事。高敬亭与何耀榜同军部同志研究后决定:为顾全大局,主动向国民党当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谈判倡议。在得到卫立煌的积极响应后,双方代表进行多次谈判和交涉,谈判的过程也是斗智斗勇,一波三折,好在双方都希望团结一致抗击日寇,最后在青天乡(岳西境内)达成协议。在岳西谈判的准备及具体谈判过程中,胡继亭紧随军政委,积极协助高敬亭为双方谈判作准备,为谈判最终取得成功作出了贡献。
东进抗日 屡建功勋
1938年年初,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依照中共中央长江局会议精神,胡继亭所在的红二十八军、鄂豫皖边区的红军游击队及地方武装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胡继亭任第四支队第七团政治处主任。1938年3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鄂东七里坪誓师出征。东进途中,第四支队在立煌县流波 (今金寨境内)进行短期休整,高敬亭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支队政治部主任戴季英传达长江局的指示,成立第四支队军政委员会,高敬亭任主席,胡继亭等为委员。
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率领手枪团及后方机关抵达皖中舒城县境内的乌沙、东港冲、西港冲等地,第七、第九团东进至巢湖、庐江、无为一带,第四支队将士开往抗日前线。5月12日,第四支队第九团一部在蒋家河口全歼日寇一个小分队,大大鼓舞我军士气和信心。
东进之初,胡继亭所率领的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团主要战斗在桐城、六安、肥西一带。1938年6月,徐州会战之后,日军以重兵集团向武汉发起进攻。当时,安合公路(安庆—合肥)、六合公路(六安—合肥)是连接皖中和大别山区的重要交通线,从合肥出发的日军,向西进攻武汉必须经过这些交通干线。徐州失守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分别致电长江局和新四军领导人项英,提出“武装民众,准备发动游击战争,有计划的建立几个基干游击队与游击区”;“敌之总目标在进攻武汉,你们可放手在敌后活动”,并明确新四军第四支队为江淮战略区的主力。江北新四军的游击作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自6月始,第四支队所属各部队及其领导下的地方武装,沿着安合公路、六合公路等交通沿线开展游击。8月上旬,高敬亭主持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对日作战计划,这次会议决定第四支队第七团在安合公路、六合公路沿线全线出击,破坏日军运输线。
1938年7月至10月间,是新四军第四支队袭扰敌人交通运输线的活跃期。以安(庆)桐(城)公路沿线伏击战为例,第四支队先后在沿线的范家岗、棋盘岭、铁铺岭等地伏击敌人运输队多次,仅在棋盘岭一地,第四支队先后于9月1日、3日,11月9日三次袭击日军。
9月3日的第二次棋盘岭战斗,在胡继亭的统一指挥下,我军精准伏击敌军汽车运输队,经过2个多小时激战,摧毁汽车50多辆,缴获枪支、手榴弹、防毒面具、军旗及其他大量军资。日军伤亡70余人。
11月9日,胡继亭同手枪团政委汪少川等在棋盘岭再一次发现战机,成功突袭日军装甲车队。经一个多小时激战,我军击毙敌军官4人,士兵80多人,摧毁装甲车2辆,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在胡继亭等的领导下,我军多次在安合公路、六合公路、安桐公路沿线袭击日军,捷报频传,取得重大战果:共击毙日军官兵185人,炸毁汽车54辆,缴获数十支长短枪及大批军资。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菊池一隆在其著作《中国抗日軍事史:1937—1945》曾披露了新四军第四支队开展江北游击战时的日军战报:“38年9月,江北新四军特务队,在安徽安庆至桐城的公路伏击日军的战斗中,日军有80多台自动车(汽车)的车队,被摧毁30多台车,被击毙将校军官十余人,士兵被击毙二十余人,这样的伏击一直持续到38年末。”这份战报不仅印证胡继亭等率部袭击日军的情况,还披露不为我方所掌握的战地信息——“击毙将校军官十余人”,这在当时实在是一个重要战果。可见,在江北广泛开展的游击战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我军军威,鼓舞了军民一同抗击日寇的信心。胡继亭在抗日战场上屡建功勋,几次受到军部嘉奖,还受到中央军委通报表扬。
囚诗明志 血染陈瑶
1939年6月,在挺进皖东途中,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被错杀于肥东青龙厂(1977年平反昭雪),新四军第四支队一大批干部、战士都受到“高敬亭事件”的牵连和影响。胡继亭因长期担任高敬亭的秘书和下属,也受到牵连,他被调往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学习。学习结束后,组织上调胡继亭到淮南根据地工作。
1943年3月,胡继亭调任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兼皖江军区皖南军分区参谋长,赴任途中南渡长江时不幸被日军拘捕,囚禁于铜陵监狱。在狱中,胡继亭先后写过多首诗,其中一首写道:
十五年来历艰辛,
大江半渡却遭擒。
恶魔兽性任残害,
头断血流不屈心。
诗以言志,这首诗彰显了一位抗日志士慷慨赴死的钢铁意志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由于胡继亭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久后他便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并担任新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参谋长。同年10月,胡继亭任第七师沿江支队参谋长,并组建沿江团,在桐东一带进行游击活动。不久,胡继亭奉命来到桐南花山地区组建中共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并担任中心县委书记,担负起巩固桐南花山和桐东陈瑶湖抗日根据地的重任。在此期间,他不仅要率领军民抗击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清剿”和袭扰,还在抗日根据地大力开展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当时,胡继亭看到抗战必胜的前途,他为新出生的女儿取名“曙光”。数十年后,胡曙光回忆父亲时说:“我父亲胡继亭也是烈士,1944年牺牲的,那时抗战胜利已经能看到希望了,于是父亲给我取名胡曙光……”
新四军桐东和桐南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与发展,引起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严重不安。1944年2月,国民党桂系顽军向我桐东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并很快占据陈瑶湖西北面的战略要地,对根据地进行封锁。同时,日伪军经常出动小分队对湖东地区进行“清乡”骚扰。根据地受到敌人围困和破坏,形势相当严峻。根据上级命令,我桐东根据地党政军机关人员大部分化整为零后分批撤离,只有沿江地委机关、沿江货管局、沿江团团部及警卫排留在桐东,驻守在陈瑶湖中几个小岛上坚持斗争。胡继亭率沿江团警卫排驻守王家排。由于敌人的长期封锁,交通断绝,物资严重匮乏,大家的生活极其艰辛。
1944年2月12日,国民党武装向王家排发起进攻,先是用迫击炮、重机枪猛烈射击,接着,600余敌人分乘200余艘小船,向王家排轮番冲击。当时胡继亭所带的警卫排只有24人,1挺机枪、20余支步枪、几门土炮,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尽管如此,警卫排的战士们在胡继亭带领下,仍然毫不畏惧奋勇反击,打退敌人两次进攻,但在敌人的第三次进攻中,胡继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胡继亭牺牲后,遗体安葬在桐城县陈瑶湖(今枞阳县陈瑶湖镇政府)附近的一块墓地里。如今,在上海新四军纪念广场内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众多的新四军将士们的名字,其中第88位就是胡继亭烈士的英名。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烈士光辉越千秋!
责任编辑 / 程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