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2021-01-04徐忠友

党史文苑 2021年11期
关键词:鲁迅

徐忠友

2021年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回顾鲁迅先生走过的非凡一生,在文学上他不仅为中国文壇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经典作品,更是为近当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赴日留学弃医从文

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13岁那年,在京城翰林院做官的祖父周福清因科场舞弊案败露自首,被关进杭州的大牢,从此家道中落。后来,父亲周伯宜不幸得了肺结核、水肿病,在鲁迅16岁那年病故。少年的鲁迅饱尝了太多生活的辛酸,对封建社会非常痛恨。

1898年暮春,18岁的鲁迅怀揣母亲鲁瑞借来的8块大洋,赴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0月底,考入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后,他获得官费留学的机会,于1902年3月,与二弟周作人搭乘日轮“大贞丸号”东渡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1904年春天,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一心想学医救国的鲁迅,在一次上课前放映的电影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惨遭日本军人砍头,而边上却有一群国人在看热闹的场面。他愤怒地大声呐喊,决定弃医从文,转向文学救国之路。

退学后,鲁迅与周作人和好友许寿裳等人在东京创办过刊物《新生》,还在《河南》杂志上发表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文章,这是他文学创作早期。

1909年夏天,鲁迅回到了祖国,经好友许寿裳邀请先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后回到绍兴师范学堂任校长。1912年年初,又经许寿裳向教育总长蔡元培力荐,他来到北京,在教育部任干事、科长等职。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与许多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创办《莽原》等刊物,针砭时弊,掀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7年8月9日,《新青年》编辑钱玄同拜访鲁迅先生,向他约稿,鲁迅欣然应允。钱玄同是白话文、简化字、汉语拼音的倡导者,在新文化运动中为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改革作出重要贡献。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回忆道:“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自此,鲁迅与陈独秀及《新青年》的关系日益密切。

1918年,经钱玄同提议,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第四卷第五号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这篇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描写,揭示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忧虑。

1919年1月15日,鲁迅的《随感录四十》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呼吁解放孩子。文中说:有一首诗,从一位不相识的少年寄来,题目为《爱情》。少年写道:

我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爱情!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我有父母,教我育我,待我很好;我待他们,也还不差。我有兄弟姊妹,幼时共我玩耍,长来同我切磋,待我很好;我待他们,也还不差。但是没有人曾经“爱”过我,我也不曾“爱”过他。我年十九,父母给我讨老婆。于今数年,我们两个,也还和睦。于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爱情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中国的男女大抵一对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着,不知道有谁知道。但从前没有听到苦闷的叫声。即使苦闷,一叫便错:少的老的,一齐摇头,一齐痛骂。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我们不必学那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的人的声音。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账勾消的时候。旧账如何勾消?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呼吁,反对包办婚姻,让年轻人自由恋爱。这一观点可以说是向当时大多由父母包办婚姻的旧传统礼教扔出了一把匕首。

1919年4月,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发表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这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受尽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沦落到求乞的境地,还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起话“满口之乎者也”,时刻表明自己是读书人,甚至被别人戏弄还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他是酒店中“唯一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人”,尽管“长衫又破又脏,好像十多年未洗过”,但他把这作为区别“短衣帮”的标志,甚至遭人讥嘲还不屑置辩。

鲁迅先生这些描写揭示孔乙己不仅深陷贫困,而且整个灵魂已被戕害,但在精神上自认高人一等。其心智不悟,麻木、不觉醒。孔乙己被封建科举制度扼杀心智,遭到丁举人等封建统治势力的凶残压迫,读书求仕途的幻想使他走上偷书之路,被丁举人殴打致残,但他始终不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但其人还是有可取之处,善良、诚实,有慈爱心。孔乙己还保存着善良诚实的一面,比如教人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不拖欠酒钱等。

总之,这篇小说揭露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社会吞噬的悲惨形象。虽然小说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药》是鲁迅先生于1919年4月25日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华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这篇文章收录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也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

1921年12月鲁迅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生动地塑造了阿Q这一文学经典形象。小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其中主要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小说揭露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封建统治者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愚弄人民。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的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時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故乡》是鲁迅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鲁迅的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六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被压迫而死的悲剧。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是五四时期的一篇力作。

1924年,鲁迅又和梁遇春、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等人创办《语丝》周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承续“五四随想录”的思想精髓,更为洒脱——“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形成“语丝文体”——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语丝》主要发表反封建的文学作品,是五四运动后创办的一个有影响的刊物。

支持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除了写文章揭露或讽刺以北洋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官僚体制的罪行,鲁迅还积极支持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他怕青年上当,怕青年吃亏,怕青年不懂得反动势力的狡猾与凶残,因而敌不过反动势力,便会热情提醒一些青年学生如何运用斗争方式,防范反动势力的迫害。当听到学生受到迫害后,他便以“唐俟”的笔名,及时写文章声援,鼓舞学生的斗志。

1923年10月,鲁迅兼任“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学校”(后改名“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讲师,每周讲授1小时的中国小说史。1925年3月11日,该校学生自治会总干事许广平在与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感到压力很大,她便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请鲁迅支持她。鲁迅便及时与她见面,给予鼓励。特别是在1925年8月8日,当杨荫榆在报上刊登《女师大启事》,称刘和珍、许广平等15名进步学生为“恣意扰乱,极端破坏”,并计划将这些学生押解回家时,鲁迅便挺身而出,让许广平等进步学生住进北京西三条胡同的家中。

1926年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的率领下,北京各界群众5000多人到天安门广场集会,声讨北洋军阀政府卖国行径,刘和珍、杨德群等40名进步学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惨遭敌人枪杀。鲁迅非常愤慨,于4月12日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声援进步学生的行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不久,鲁迅的名字就上了敌人通缉的“黑名单”。

1926年8月26日,鲁迅应好友林语堂之邀与许广平结伴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教授。许广平则到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1927年1月,鲁迅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年4月15日,广州的反动派受上海四一二事件影响,也开始大肆屠杀革命群众,逮捕了中山大学许多进步学生。鲁迅愤而辞职,于1927年10月3日与许广平来到上海。

随后,鲁迅谢绝教学之邀,担任《语丝》杂志主篇,帮助柔石等进步文学青年创办“朝花社”,平时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其间,除出版了《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外,他还写就了《朝花夕拾》《野草》散文集。在这当中,鲁迅更是用尖锐的笔触,创作出版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战斗性极强的15部杂文集,成为刺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这些奠定鲁迅在中国的文学大师地位。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鲁迅因患严重的肺结核病在上海不幸逝世,终年56岁。同年10月22日鲁迅出葬时,蔡元培、宋庆龄等成千上万的人送行到万国公墓,在鲁迅的灵柩上覆盖着写有“中国魂”3个大字的旗帜。

1940年1月《中国文化》杂志创刊号上,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对鲁迅作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56年10月,鲁迅墓迁置于上海虹口公园(现为鲁迅公园)时,毛泽东亲笔为鲁迅的迁葬墓书写“鲁迅先生之墓”的碑文。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