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壶银圆

2021-01-04赖昌明朱建宜

党史文苑 2021年9期
关键词:银圆红军

赖昌明 朱建宜

1933年2月28日下午,黄陂蛟湖伏击战取得完全胜利。红一军团临时指挥部蛟湖村李家祠堂门前,一位中年人提着两把用来盛水酒用的锡壶,径直往祠堂大门里迈,要见红军首长,被哨兵拦了下来。来人中等个子,灰白微卷的稍长头发梳向脑后,一身青布长衫,脚穿黑色布鞋,显得干净整洁。他举止斯文,说话彬彬有礼,眉宇间透着一股读书人的气质。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李名魁,小名叶生。

蛟湖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山寨有五大寨口,连接五条对外的崎岖山路,寨口垒砌了两米多高的围墙。相传村民是唐朝李姓家族后裔,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但是,自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后,这里平静的生活就被无情地打破了。李名魁(1884—1957),出身书香门第,父亲和叔叔都是当地有名的画师,尤其擅长壁画、砖雕和石雕。他从小跟着父辈学习画画,不到10年时间,就青出于蓝胜于蓝,在方圆数里小有名气,登门求画的人不少。几十年丹青生涯,家中积攒了200多块银圆,李名魁打算当年秋冬翻修祖宅。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局势动荡,民不聊生,经常有国民党军散兵游勇闯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弄得百姓人心惶惶。李名魁担心这些银圆放在家中不安全,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遂将200多块银圆装入两把盛水酒用的锡壶,沉入屋前园子井底。

1933年2月27日中午1时,第四次反“围剿”黄陂战役打响,蛟湖村是这次战役的主战场。

这天是农历二月初四,乍暖还寒的季节。这天清晨细雨蒙蒙,云遮雾罩,50米开外人物难辨。从吉安吉水出发的国民党第五十二师,此时正按中路军总指挥陈诚的命令,火速向乐安、宜黄方向行进,继而开往南丰城外集结,企图与红军主力决战。敌第五十二师师长李明不敢怠慢,骑着高头大马,马鞭甩得啪啪响,嘴里骂着脏话,不停地催促部队加速前进。乐安、宜黄通往南丰、宁都的路上,崇山峻岭,林木茂盛,中间连着一条长长的峡谷。李明率部刚踏进山口,望着两边云雾缭绕的高山,抬头望不到尽头的长长峡谷,倒吸一口寒气,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此时,敌第五十二师第一五四旅已经进入了峡谷中心蛟湖村旁,他们先派3名士兵进村侦察。“汪……汪……汪”,突然,西边村口方向传来几声狗叫,随后越叫越凶。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李倍章正在村中检查“赤色戒严”工作,山上埋伏着数万红军专等白狗子进来,此时若暴露,后果将不堪设想,李倍章赶紧跑过去看个究竟。他在村中小道站定,警惕地注视前方,几个人影越来越近。不好!3个国民党兵端着长枪,快速冲向他。顾不了那么多了,他高声大叫:“反动派来了,大家快跑!反动派来了,大家快跑!”3个敌人几乎同时开枪,李倍章倒在了血泊之中。借助大雾,村里大部分老百姓在乡苏干部的组织下,转移到丁山的罗城堆山上。后面的敌军听见枪声,迅速把住道口,还有来不及转移的50多名群众被堵在村里,时年49岁的李名魁就是其中一个。敌人把这些村民男女老少,每三四人捆在一起,全部押到蛟湖村的瑶排楼上。一位军官模样的人,嘴里叼着烟,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马鞭,恶狠狠地说:“你们这里有多少红军?起了什么政府?藏了多少土匪?”群众毫不畏惧地回答:“我们这里没有土匪!也没有起什么政府!”其实,不少人知道早在前一天傍晚几万红军就已经埋伏在蛟湖山上,但谁也不会泄露这天大的秘密。村民只有一个愿望:红军早日把白匪军消灭,让穷苦群众过上好日子!见威吓不成,恼羞成怒的白狗子拆走楼梯,安排少量哨兵在楼下把守,大批的白匪军冲进村庄,挨家挨户搜查,翻箱倒柜,牵牛赶猪,抓鸡捉鸭,一时鸡犬不宁,火光冲天。瑶排楼离李名魁家不到20米,透过窗户李名魁亲眼看见自家的猪被杀,这可是留待翻修祖宅开工时再杀的,唯一的一头耕牛被吊在门口的一棵大树下,随时会被宰杀。李名魁两眼冒火,牙咬得出血。

当天13时,红一军团第七师主力在师长彭雄的率领下首先由杨梅嵊向蛟湖之敌发动进攻,将敌行军纵队拦腰切断,并以1个团插至蛟湖与大龙坪之间地区,阻止蛟湖之敌回援。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枪炮声、喊杀声、冲锋号声震动山谷,响彻天空。不到两个小时,红军一路由丁山方向、一路由坳背方向进了村,蛟湖的敌人大部分被歼灭,只有为数不多的漏网之鱼趁乱逃脱。李名魁等这些被关在瑶排楼上的村民,看见自己的队伍来了,高兴地喊起来:“红军来了!红军来了!快来救命呀!”不一会,红军拿来楼梯,把50余名受困群众放了下来。得救的老百姓欢呼雀跃,热泪盈眶,连连高呼红军万岁!

下午五时,红一军团司令部为靠前指挥,进驻蛟湖李家祠堂。

激烈的战斗仍在进行。敌第五十二师两个团死守蛟湖瑶华寨,与丁山红军形成对峙。此时,敌中路总指挥陈诚已经得知红军主力在黄陂一带,7个师的敌军潮水般涌来。为尽快结束战斗,彻底消灭负隅顽抗之敌,丁山赤卫队队员杨晋民主动给红军当向导,利用山区浓雾作掩护,抄小路从丁山下元头,通过石脑庵背后的山谷,迂回到敌人背后,攀上瑶华寨东面峰岭,向敌发动突然进攻,激战1小时,将敌全歼。

当晚,躲到山上的群众纷纷回家,家家户户忙着做饭烧水,连夜紧急送往前线慰劳红军。妇女们连夜赶做的1000多双布鞋和草鞋,也送到了红军手上。年轻人组织参加打扫战场或担架分队,三个担架队每队40余人,帮助运送伤员和战利品到邻县的宁都肖田。

李名魁目睹这一切,认定红军是正义之师,是工农大众的队伍,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队伍。回到家中,全家总动员:大儿子参加担架分队,妻子和大女儿把家中被抢又失而复得的猪、鸡、鸭、蛋全部做好,李名魁、二儿子和小女负责送到前线。

第二天下午,李名魁送饭回村,仔细察看院子里的水井。由于村里一下多了几万人用水,家家的水井差不多都要见底了,李名魁家的水井水位下去一半多。這时,李名魁想起藏在井底的两壶银圆,毅然拿来楼梯,下到井里,将两把酒壶一一捞起,抱着它就向红一军团指挥部跑去,不料被坚守职责的哨兵拦住了,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李名魁说:“红军是穷人的军队,跟老百姓是一条心,我看你们穿的衣服单薄,就决定把这两壶银圆送给你们,帮战士们添件衣服也好!”哨兵听后,立马报告给首长。首长接见了李名魁,真情感谢,收下了银圆,并给李名魁写了张欠条。李名魁本来就不想要欠条的,拗不过首长的坚持就将欠条收下,一出祠堂门就将它撕了。回家的路上,李名魁哼唱着宜黄山区小调,为自己能帮红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感到由衷地高兴。没有老百姓的好日子,家里能有完整的祖宅吗?不久,红军队伍走了,李名魁捐赠两壶银圆的事迹在十里八乡便传开了。

1933年5月,中央苏区开展轰轰烈烈的扩大红军运动,李名魁的大儿子李子林也参加了革命……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银圆红军
诚实的渔夫
一担银圆示忠诚
一枚银圆
将帅银圆护身传奇
将帅银圆护身传奇
少寨红军桥
盛开只等红军来
十送红军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