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

2021-01-04赵小成

党史文苑 2021年9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教员

赵小成

教育是人类社会关于知识传承、观念培养和技能传授的活动,而学校教育便是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传授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经济文化异常落后,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土匪横行,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农村自然经济停滞不前。反映在教育上,用一句话可以形容,“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

据统计,陕甘宁边区学校稀少,知识分子凤毛麟角,识字者亦不多。全边区仅有120所小学和2000名学生(不包括米脂和绥德两县),文盲率几乎为99%,在华池和盐池等县,200人中才能找到一个识字的。“整个边区的中学生是屈指可数的。社会教育简直是绝无仅有的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现象也没有明显改观。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落脚陕北以后,针对这一教育“荒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打碎旧的一套,彻底地改进我们的全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在职教育”,“发展真正与人民与实际相联系的教育,替中国的新教育真正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边区小学教育从无到有

陕甘宁边区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处黄土高原,在边区政府成立之前,除绥德和米脂等个别县区的基础教育缓慢开展之外,别的县区几乎处于教育真空地带。据资料显示,除绥德、米脂设有两所中学,部分城镇有少量的小学之外,其余地方基本没有学校,如庆阳的南梁地区、华池、环县、保安等地甚至出现了文盲区。经济上,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落后,粗放耕作,劳动力缺乏,群众食不果腹,生活贫苦,大多数家庭不愿意让孩子接受教育。长期落后的自然经济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滞后与保守。例如,孩子生病不是去医院,而是求助于巫婆,把希望寄托于巫术,导致孩子生病一拖再拖,耽误病情。此类的事件在当时的边区不胜枚举。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意识不到科学和文化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师资等教育资源稀少,各县区不但学生少,中学生更少之又少,授课教员以高小学生为主,教学设施简陋,缺桌少凳,都制约着边区教育的开展。

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边区教育事业在陕甘宁这块“荒地”上迅速发展。1937年,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在民主的普选运动中提出了民主政府施政纲领十六条。纲领第十四条规定:“实施困难教育,推广免费义务教育,普遍的设立日校夜校及补习学校,进行消灭文盲运动,改善教职员待遇。”经过一年多努力,边区小学增至700所,学生增加到15000多人。虽经过两年发展,边区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有了大幅增加,但与边区200万巨大的人口数量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基于此,1938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制定《陕甘宁边区小学法》,规定教育“应依照国防教育方针及实施方法以发展儿童的身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及抗战建国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8月15日,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发出《关于扩大与改进小学的决议》,对如何改进教学质量、扩展小学数量做了具体规定。在两项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小学数量和学生人数有了大幅提升。

依据《陕甘宁边区小学法》,1939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制定发布《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对总纲、设置及管理、编制、课程、教员、费用等做了规定。在此基础上,1940年,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对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年龄做了规定,并且规定了违反的处罚措施。这是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学龄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下来,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先河,也开启了平民无差别教育的范例。在多方有力推动下,到1940年为止,边区小学从500多所增加到了1400多所,学生40000多人,教育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经过3年多的时间,边区小学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边区个别学校小学教育课程设置没有贴近群众实际生活,所教授内容不是迫切需要,导致学生脱离生产,影响生产发展,造成许多矛盾,一些家庭甚至不愿意将孩子送入学校。还存在部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生少、教学设备差的问题。虽然边区政府用各种政策法规对学龄儿童、办学条件等加以适时引导,但还是有部分地方盲目追求数量扩大化,为完成教育任务出现了一些偏失。有的学校学生少,教员多;有的学生多,教员少;有的地方学校扎堆,却苦于没有生源。另外,还存在教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男女比例不均的问题。1938年,边区就小学教师的文化程度和学历做了调查,其中高小毕业的教师数量占到总数的48%左右,高小毕业和肄业、初小毕业和肄业占到总数的69%。总体而言,教员学历偏低。1942年时“曲子全县有十二处学校教员不会教算术。华池也有一些老教员仍用私塾个别教书办法,对新书词句丝毫不懂”。“富县初小教员不会讲课,信写不通,写别字的相当普遍,有好些教员对‘陕甘宁边区’不知怎样解释。”在学生生源方面,受制于封建传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就1940年边区小学男女比例来看,男生比例达到了96%,女生只有不到4%;绥德、吴堡、清涧三县情况稍显好点,但女生也仅仅只有30%。

边区小学教育持续完善

面对这些不足,陕甘宁边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持续完善小学教育。

一方面,边区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保障生源。教育活动的施教对象是受众者或者学生,而受众者或学生水平作为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关乎着一个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长久以来,陕甘宁边区群众长期饱受封建思想影响,加之一些不可控因素影響,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出现了“人人不识字,百户不入学”的现象。边区政府想方设法动员、说服群众,宣传孩子接受教育的好处,并且免除一切费用。除此之外,一些群众团体在鼓励入学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妇女联合会、青年救国会、抗敌后援会等,以教员、学生去动员学生,效果很好。例如,1939年上半年,环县一教员在5天时间内就动员24名学生入学;延川城市区小学学生由原来的10人增加到65人。经过边区政府、社会团体和各方面努力,加上“说服教育为主、强制惩罚为辅”的动员策略,学龄儿童学到了实用的技能,边区群众看到了知识的作用,主动送孩子入学的观念逐渐形成,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边区积极倡导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个别小学教育与边区实际相脱离的情形,边区政府积极从宏观政策上加以调整,比如绥德县提出“学校和劳动、社会、政府、家庭结合”的方针;有的小学规定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增加教授记账法、写信、珠算、写路条、写契约,并着重强调习字和劳动结合,教育学生回家后要主动承担家庭劳动,做到教学与生产结合、与政治结合。延安县提出“生产和教育结合”的方针。改进教法,去“私塾化”,学以致用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尺。1938年,在小学教育中增加了劳动教育的内容,“边区教育应把劳动教育放在中心位置,鼓励儿童青年从事劳动,锻炼他们的体魄,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训练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培养爱好运动的习惯,学生不仅仅只是在校内做劳动工作,同时还应参加校外的生产活动”。从1943年开始,小学教育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有所改善。

同时,边区注重教员的素质培养,提升教员的政治地位和待遇。当时在边区流传着这样的话,“小学教员是最卑的没出息的”“穷不攻书,富不教学”“当教员是青年的末路”,甚至好多人都看不起教员这个职业。对此,边区政府从各方面对小学教员的生活待遇、政治地位等予以保证。边区教育厅厅长周扬曾讲道:“我们边区的小学教师,不但是一个学校的主脑,而且是一个乡村地方文化的支柱;不但是儿童的先生,而且也应当是民众的导师,他的重要是不能够而且不应当被忽视的。”1939年8月,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公布《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陕甘宁边区奖励小学教员的暂行办法》,通过提高待遇、奖励激励的办法,稳定小学教育队伍。1940年8月,《新中华报》刊登的《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文章指出,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员可以兼任乡文化教员、参加部分干部会议,提高教员在群众中的政治威信,关心改善教员生活。1941年,边区又颁布《小学教员待遇保障法》,对教员生活予以保障,并特别规定,对于教员的薪金或津贴及粮食,应按时发给,即在其他行政工作人员规定缓发或停发时,对小学教员仍应照发。

此外,边区还倡导民办小学,缓解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边区小学教育兴起之初,经费尚可维持。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进行封锁,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经费不足的问题开始凸显。为改善教育水平,持续做好教育工作,边区政府尝试倡导民办小学。1944年4月,边区政府发布《关于提倡研究范例及试行民办小学的指示信》,指出,“应本着民办公助的方针,提倡人民自办小学,每县至少试办一处,并将现有公办小学逐渐转变为民办小学”,“民办小学的学制、教育内容等,应尊重群众的意见,按群众自己的需要,学制的长短,上课时间,均不求一律。课程科目可同意群众的要求,废除暂时不急需的科目”。“民办公助”的教育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经费不足的状况,也为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开启了新路径。

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兴起,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发展壮大起来的。虽然当时受到战争威胁、面临经济封锁,温饱更是难以为继,但正是在这样极端战争环境和文化贫瘠落后的边区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责任和担当,一以贯之地推动边区小学教育事业前进,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应,体现了共产党人要创造一个新世界的理想与信念,體现出一种“打碎旧的一套”的政治勇气和实践勇气,尤其是提出的免除学杂费和民办公助的举措,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创举,对普及义务教育,开展全面扫盲,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支持抗战,促进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等发展都大有裨益,同时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 / 程芳池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教员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晚安,教员先生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浅谈青年教员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