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实现“碳中和”的首都,会是它?
2021-01-04姜春苗
姜春苗
哥本哈根垃圾焚化厂Copenhill
如今来到哥本哈根的人,总会将目光投向离市中心不远的一座山型建筑—Copenhill是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新地标,是一座垃圾焚化厂。
这座哥本哈根最高的建筑,既不难看也不难闻,其定时喷射出的蒸汽经过了严格的安全处理,只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著名的丹麦建筑师Bjake Ingels在设计这座建筑之初,就带着创造“享受型可持续性”的想法。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多年的他,最大的一个遗憾便是丹麦地势太平坦了,每年冬天想要滑雪就得飞去相邻的挪威或瑞典。于是,他干脆为哥本哈根建一座小山坡。山要有山的特质,在这座100米的建筑物上,依据海拔高度的不同,种有200多种各类植物,“让我们在哥本哈根市中心拥有了一小块瑞士”。
在这里,你可以徒步到山顶眺望城市全景,再坐下来享受一杯咖啡;或者带上滑雪装备坐电梯上去,一路滑下500米的雪道;山的另一个垂直立面被用来做了攀岩的场地,还可以顺便看看里面垃圾的处理过程……每天约有300辆卡车的固体废物被运到这里,几乎能完全被处理成热能为城市供热,让这座山几乎完美地代表了哥本哈根的“绿色模式”—清洁、创新、造福于普通人。
在维基百科上,“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時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Copenhill 的设计师B jakeIngels
60万人口使得集中供热、供冷成为可能,用风能替换化石燃料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哥本哈根当地政府的官网,指出实现“碳中和”可从能源生产、能源消耗、交通和城市管理四个主要方面来实现。
2019年计划提出之时,哥本哈根使用的能源80%是化石燃料,当局希望在2025年可以完全用风能、太阳能、地热和生物能源来替代。2016年,全市最大的供热工厂就用生物能源替换了煤,半个城市的供热系统已经实现了碳中和生产。通过节约电能和热能,政府预计可以为当地居民节约5亿丹麦克朗的支出。
城市规模是哥本哈根的优势之一。60万人口使得集中供热/供冷成为可能,用风能替换化石燃料的成本也大大降低;用海水来集中降温,比给每家每户装上空调,节省了80%的能源消耗;所有的公共建筑都使用了节能系统,安装了光伏设备来发电,又节约了40%。
交通特别是高峰期的废气排放,是城市中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哥本哈根市长弗兰克·杨森本人也是一位自行车爱好者。从2010年开始,他就大力改变城市的交通结构,为减少机动车的留存空间而大量建造自行车道。现在,在这个著名的自行车之都,62%的当地人使用单车出行,当地自行车的拥有量是汽车的5倍;一条新的地铁线也让城市的大多数居民距离公交站不超过650米。当地政府的目标是在2025年之前,将公交车替换成电动车,让公共交通完全实现碳中和。
丹麦还拥有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所有的居民垃圾被分成了11大类,有各自指定的投放点。一位移居当地的英国作家就发现,学习垃圾分类是所有搬到丹麦的外国人的必修课。现在丹麦甚至需要从英国等国家进口垃圾,以满足他们生产热能的需要。建造像Copenhill这样集中的、高科技的垃圾处理厂,已经让这个城市因垃圾而产生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的水平还降低了42%。
哥本哈根有62%的当地人使用单车出行,当地自行车的拥有量是汽车的5倍
老一辈的哥本哈根人,也许还记得这个城市工厂遍布的情形。海港里的水面满是油污,发电厂冒出阵阵黑烟;为了呼吸清洁的空气,人们不得不搬到更远的郊外。
丹麦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环保部的国家,也是少数将减少碳排放落到实处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石油危机,这个国家就已经开始了使用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探索。如今,环保既是法律也是公民自觉,这个国度对于环保的重视既是从上到下的,也是从下到上的。2020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6%的丹麦人已经把环境保护问题列为他们最重视的政治议题了。
北欧社会生活的趋同性,也为这种努力营造了最佳氛围。作家Micheal Booth指出,丹麦人擅长以最低的共同标准达成共识,“富足、开明、思想解放、追求进步”几乎是所有北欧国家的共同标志,非常低的收入差距也让当地人更容易达成一致。
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木材出口的半数到达了英国、荷兰和丹麦,给出口地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
丹麦式生活方式Hygge—“营造艺术的生活方式,对身边小事的知足” ,逐渐成为不少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在这个著名的高福利国家,丹麦人几乎不会通过疯狂购物来得到心理安慰。“巨大的财富让人倍感焦虑”—更好的车意味着缴纳更多的税,更大的房子意味着花更长的时间打扫,“炫耀性消费”可不是hygge的思维方式。
相反,他们懂得用少量高质量的物品提高生活品质。看看丹麦有多少知名的设计师吧:建筑家阿恩·雅格布森(Arne Jacobson)、灯光设计师保尔·亨宁森(Poul Henningson)以及家具制造厂牌汉斯·韦格纳、芬恩·居儿,简直拯救了需要度过漫漫长冬的丹麦人的身心健康。
2011年一项伦敦大学学院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欣赏优美的设计,的确能刺激人们脑中的多巴胺,提升对生活的满足感。“伟大的设计甚至能跟恋爱一样,激发大脑的活跃度。”
哥本哈根人毫无疑问了解设计的力量,这是他们幸福感的来源,也成了国民意识之一。理性、高度信任感和集体意识,让这个北欧城市成为了理想的环保实验室。
丹麦作为一个自行车王国久负盛名,但依然少不了自行车与汽车对公共空间的争夺。通过步行或骑车、使用公共交通、共享汽车和电动车,将个人开车出行的比例降到25%,听起来似乎是很实际的,但在现实中,哥本哈根的汽车拥有量,依然在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
《纽约时报》也指出,减少城市交通排放中,哥本哈根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大多数城市一样,那便是住在市中心的居民与住在郊外的居民不同的通勤需要。前者可以步行或使用自行车,于是会支持建造更多的自行车道;而后者更适合使用机动车,尤其是在漫长又多风的冬季。这让两者的需求免不了对立起来。
在《哥本哈根的街斗》一书中,两位教授通过详尽的数据,分析了哥本哈根的交通发展策略,为世界上的其他城市提供了极具参考性的样本,同时也恰到时宜地指出了,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必定会经历一段时间的你争我夺。这并非是技术难题,但肯定会让公共事务决策者陷入兩难。
丹麦国内另一种批评的声音也观点明确,那便是哥本哈根将太多注意力放在了减少碳排放而不是改进人们的生活方式上。“我们开着汽油车、吃很多肉、还买不少衣服。”一名中左翼的环保政党发言人这么说。
崇尚有机环保的Noma餐厅
这样的观点并非无稽之谈。《纽约时报》在哥本哈根的一个露天市集采访了收银员Simone,面对着从巴西进口的无花果、西班牙生产的草莓,她说当地人不可能再回到一个世纪前完全食用本土产品的时代。近年来,在Noma等一批崇尚有机环保的餐厅引领下,哥本哈根人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饮食结构,但以丹麦的自然条件是难以满足的,减少因进口食品而产生的碳排放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在今年初的一篇深度报道中,《卫报》严厉地指出,一些欧洲国家利用欧盟对于可再生能源定义的漏洞,大规模使用木材来替代煤发电,以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指标。煤是碳排放的首要元凶,而小块木材(pellets)作为生物材料,被欧盟认定为碳中和的燃料。2009年欧盟在要求成员国于2020年之前使用至少20%可再生能源时,并没有明确指出只有木材废料才是可再生的,这让一些成员国“走捷径”直接购买木材。几乎所有欧洲国家近年来的伐木水平都有明显上升。价值数十亿欧元的伐木工业的游说,也让欧盟迟迟没有修改这一政策漏洞。
目前,生物燃料已经占欧盟内部可回收能源使用的60%以上,而25%的森林木材已被砍伐使用。有识之士表示,尽管可以重新种树来弥补森林面积,但其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应,往往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原有水平。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欧盟国家,如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木材出口的半数到达了英国、荷兰和丹麦,给出口地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城市化专家Mikael Cloville-Andersen称之为哥本哈根政府的洗白(greenwash)。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