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金苏区在西北革命中的历史贡献

2021-01-04袁文伟

人民论坛 2021年36期
关键词:刘志丹习仲勋苏区

袁文伟

【关键词】照金苏区 西北革命 照金精神 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K269.47 【文献标识码】A

照金苏区的开辟与建设,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宝贵的政权建设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人在照金苏区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艰苦卓绝地探索,形成了伟大的照金精神,对于西北革命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在开辟和建设照金苏区的过程中,打造了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红二十六军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为此后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创建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

党组织领导发动照金人民开展土地革命。照金地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封建剥削十分残酷。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点燃了照金人民群众革命的火种,人民对压迫的不满转化为对革命的强烈期盼与支持,彻底激发了照金人民的革命意识和反抗精神。1929年陕西大旱,照金地区灾民遍地,而照金“保卫团”仍私加田赋,农民生活愈发困难。1932年春,中共耀县特别支部动员农民进行抗粮、抗捐的斗争,迫使县政府放弃粮捐,获得了“交农”斗争的胜利。1932年冬,刘志丹、谢子长发动照金群众进行了30多起分粮运动。1933年初,陕北党组织领导的香山分粮运动,将整个分粮运动推向高潮,灾民纷纷称赞红军是“救命恩人”,领粮人民达3000余人,分粮600多石。照金苏区正式建立后,开展土地革命,贫农佃农分田分地,仅芋园、金盆、香山等地就分配了7000多亩土地。在分田地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得到了人民的忠心支持和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大量的先进分子加入到革命队伍中。

组建红二十六军,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27年八七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革命论断,把中国革命引向了正确的道路。中共陕西省委依照会议精神相继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旬邑起义。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相继来到陕北开展“兵运”工作。1931年9月,刘志丹在合水县倒水湾正式成立了南梁游击队,同年10月,阎红彦率领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来到陕北,抵达南梁同刘志丹部成功会师。两支部队会师后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共700余人。1932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193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针对陕西农民的反抗捐税、分粮抢粮斗争日益剧烈情况,加之估计陕西士兵哗变有增长的趋势,提出陕西省委应该积极开展游击运动,逐步创立新的红军队伍和执行陕甘边苏维埃区域的任务。按照中共中央决议,陕西省委于1932年12月,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确立了将耀县照金作为建立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心的战略决策。1933年2月和4月,照金苏区粉碎了国民党部队的两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随后,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杜衡的错误决定,致使红二团遭到严重损失。1933年8月14日,陕甘边特委在陈家坡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确定了开展游击战争,巩固扩大照金革命根据地的作战方针。由于国民党部队的重兵围剿,1934年10月16日,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决定分路突围,辗转北上。红二十六军开辟了南梁革命根据地,打通了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形成了人口近百万,面积2.3万平方公里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充分汲取革命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认清了“左”倾错误和教条主义对革命事业的危害性,坚持不教条、不盲从、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逐步探索出了适应西北地区革命实践的战略战术。

从单纯的“兵运”工作到探索武装割据进行土地革命的正确道路。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开展革命斗争而正式开辟出来的,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西北地区的具体实践。两当兵变后的习仲勋来到照金,刘志丹沉痛检讨数十次“兵运”失败的原因,认为没有建立自身的革命根据地,革命力量就会在起义中受到惨痛打击甚至无法恢复,因此,必须在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武装割据”的局面。

从单纯的“兵运”工作转到了武装割据、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的道路上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们认识到:第一,革命斗争最开始应该放在农村等国民党势力薄弱的环节,发动广泛的游击战争,走武装割据的道路;第二,西北地区的革命过程深刻证明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正确性,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没有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是不会最终成功的;第三,必须把军队和革命根据地以及革命政权联合起来,才能逐步壮大西北地区的革命力量;第四,在革命具体的斗争实践中,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搞好对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统战工作。

从单一土地分配原则到综合保障农民生产生活的经济政策。在土地分配工作中,照金苏区实行了贫雇农优先分配,对土地不足的中农进行适量补充的土地分配原则,还制定了“因村制宜”的土地分配政策,分为谁种归谁和参考人口数量及劳动力进行综合考量分配的两种方式。革命根据地同时开办集市活跃经济,采取五日一集的方式,促进经济流通,帮助红军解决粮食收购和生活用品购买的问题。

照金苏区动员群众建城门筑碉堡,建设医院、服装厂、仓库等,治病防寒储粮。军队帮助农民生产劳作,維持治安,稳定了革命根据地的生活秩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照金苏区政府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在分配土地的过程中,调配经营“红军公田”,优待红军家属。将从地主手里没收的部分牛羊,安排专人蓄养。组织合作社,让农民互帮互助,集资帮助农业发展。统一调节党政军机关人员的待遇,实现人人平等。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孕育形成了伟大的照金精神。照金精神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的精神谱系的重要一环,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照金精神的孕育和科学内涵。照金精神是陕甘边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在西北革命活动中理想信念、思想品格以及工作作风的凝练总结。照金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刘志丹、谢子长等根据地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多次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和迫害,但依然没能磨灭他们的革命热情,依旧愿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牺牲,展现了他们身为共产党人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

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制定了在反动力量薄弱的地带——“梢林”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战术,尽管这种思想给他们戴上了“逃跑主义”的帽子,但他们始终坚持真理、勇于实践,在照金苏区陷入敌手后又做出了进军南梁的正确决策,及时扭转了危险的革命局势。

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人民支持和拥护的领导人,究其原因就是从实际出发,站在人民的角度看问题。照金苏区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的观点,打土豪劣紳,分配田地给农民,接受人民监督,密切党群联系,进而稳固了苏区政权。

照金精神是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集中体现。照金精神的本质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早期陕西地方共产党人,将毛泽东同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所产生的适合实际的正确路线,集中体现了陕西地方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崇高品格。刘志丹同志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到底”!习仲勋同志决心“要跟着共产党干到底”。“革命理想高于天”,为照金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内核。

大革命失败之后,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唐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陆续参与发动了多次武装斗争。他们在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下建立了陕甘游击支队,在山区进行游击战争。在革命的艰难时刻,刘志丹鼓励习仲勋说道:“只要政策对头,紧紧依靠群众,困难是可以克服的。”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后,他们始终怀着必胜的革命信念,积极探索革命的正确道路。朱德同志曾经说道:“如果有人要问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那么就请看看刘志丹同志。”

照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标识。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每个革命精神的形成过程和表达方式各有特色,但其本质存在同一性,反映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观念是基本一致的。“照金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与党的其他伟大精神一脉相承,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照金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是“具有高度内在一致性的有机整体,共同构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照金精神在陕甘革命斗争中同其他革命精神融汇后沉淀下来,为延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养料,成为党在延安时期走向成熟的重要精神支撑。照金精神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科学行动指南,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和崇高品质的生动诠释。

照金精神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精神借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具体的斗争过程中,陕西地方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西北地区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另一方面,紧密联系群众,要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持。践行群众路线,紧密联系群众,这也是照金精神所蕴含的内核精神。

照金苏区的革命斗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程中一页辉煌的历史篇章。回顾照金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历程,深入挖掘和研究照金苏区对于党中央落脚陕北的历史性贡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有助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命题。

(作者为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赵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王彦军:《照金精神:革命年代凝练出的宝贵财富》,《学习时报》,2016年8月11日。

②袁武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5日。

③《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

责编/谢帅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刘志丹习仲勋苏区
刘志丹:“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刘志丹: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刘志丹让大家称自己“老刘”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西安纪念长征胜利结束和刘志丹牺牲八十周年
两碗鸡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