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寻乌调查》中思想文化状况分析

2021-01-04罗雪梅马晓敏

党史文苑 2021年7期
关键词:寻乌资本主义革命

罗雪梅 马晓敏

1930年5月,为了解中国富农问题和商业状况,毛泽东在寻乌作了十多天的调查研究,全面调查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情况,其中贯穿着对寻乌思想文化状况的分析,发现寻乌城内存在三股思想文化力量的交锋。分析了解这三股文化力量的发展以及兴衰,特别是毛泽东观察寻乌思想文化的视野和方法,对于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股思想文化力量的发展交锋状况

1.关于封建思想文化。毛泽东在调查中发现,寻乌地主阶级垄断着文化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极力宣传封建思想文化,以维护自身统治。在生产关系上,寻乌以旧有土地关系为主,封建地主阶级垄断着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在政治上“中地主是全县权力的中心”[1]P194,文化的领导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主要体现在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宗教机构等均由地主阶级把持。例如,历来的教育局局长多是由半新不旧的地主做的,学校也多是他们兴办的,全县4个中学就有3个是地主阶级创办的。此外,全县受教育的权利也垄断在地主阶级手中。封建地主阶级“办的学校是专制腐败的”[1]P193,他们“做教育局长是为了拿到一种权,可得到一些钱”[1]P193,而修寺庙、创办同善社这类宗教机构是为了“修子修孙修自己”[1]P180,或交些朋友便于做官。垄断受教育权,派子弟进学堂,则是为了“学而优则仕”,或是为了“得张文凭”,“回到家里骗祖宗”[1]P149,在公共地主剥削中取得一席之地。再如,毛泽东在对剃头和裁缝师傅的分析中揭露出“上九流”对“下九流”的压迫,“上九流”包括举子、医、问卜、堪舆、丹青、匠、僧、道、琴棋,“下九流”包括削脚趾、拍背、吹鼓手、打烟铳、采茶戏、唱戏、差人、剃头和娼妓。“下九流”多是劳动者,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尽管他们聪明伶俐、靠劳动致富,但是自甘社会地位卑下而不觉得苦楚。因此,在封建地主阶级垄断下的思想文化必然是封建腐朽的。当然,封建地主阶级这种思想文化的领导权,例如教育局局长的职位就是经过一番争夺才得来的。当受资产主义影响较多的新派地主试图争做教育局局长时,70%的大中地主采取了温和的妥协的做法,不得已地附和一下时势,赞成一点“新”,学一点资本主义的思想和做派。当革命的阶级宣扬革命的思想时,由于革命思想的彻底性使得两者之间难以妥协,便由思想冲突演变成武装冲突,例如“民国十六年清党前后,古、潘等领导的‘合作社派’,和何子贞领导的‘新寻派’发生冲突。民国十六年四月打一仗”[1]P141。可见,在政治上失去了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仍试图将思想文化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巩固阶级利益。

2.关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寻乌逐步兴起,并在政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寻乌地处“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它的“中站地位”使之受沿海资本主义文化影响较大,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战胜落后的农业手工作坊生产,必然带来资本主义文化的胜利,其突出表现在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地主阶级开始逐步向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妥协。在大中地主中,有10%是受资本主义影响较多的,有70%是为了领导权不得不赞成一点资本主义文化,而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压迫的小地主阶级更是热切呼唤民权主义。[1]P194-195封建统治阶级尚且如此,其他受压迫的群众就更是欢迎进步的新思想了。民权主义派即所谓“新学派”的人,已经出现在教育局局长和领导权的争夺中,且其政治影响力不小,半新不旧的地主稍不留神就会被他们把领导权给夺去。权力争夺的背后是政治地位和话语权的争夺,说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已经开始向封建社会的政治发起进攻。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的传播,人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逐渐发生了改变。例如,在服装上,由于民国元年“功名顶戴”的废除,衣服的布料多从绸缎转为洋布、洋纱等洋货,衣服的式样也丰富多彩起来;在头发样式上,从辫子到和尚头、东洋装等。此外,雪花膏、洋伞、钢笔、皮鞋等资本主义商品进入寻常百姓人家。这些新兴事物极大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还传递着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悄悄地改造群众的精神世界,例如平等(衣服不再有阶级之分)、自由(穿衣剃头式样不再有规定)、个性(新装、新发型多起来了)等思想。

3.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已得到极大传播和实践。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视野观察中国实际,探索革命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寻乌由于现实矛盾的尖锐化和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渐指导群众革命的实践。经历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剥削,寻乌70%的土地集中在3.445%的地主手中,农村大多数人“禾头根下毛饭吃”[1]P204,甚至走上卖妻鬻子的地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为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同时,寻乌虽地处山区,但由于靠近国民大革命风暴中心广东,受革命思想影响较多。早在1924年,寻乌调查中提到的邝摩汉、曾有澜、古柏等先进分子就“联合本县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发起创办了《寻乌》(月刊)杂志”[2],宣传新的思想文化。此外,马克思主义革命者还不断争夺办校权利,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寻乌调查》中列举的4所中学,中山学校就是革命派于1926年创办的,除教授正课以外,还讲授革命知识和军事练习,积极组织革命游行宣传活动,领导各乡村的农民协会进行“抗高租、抗高利”等反剥削运动。这些杂志和学校的创立,促进革命思想日益传播,并和寻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指导革命实践。寻乌自成立党组织以来,积极发展农会组织,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到1930年5月,全县有80%的地方进行了土地分配。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多次提及的三二五暴动,就是1928年3月在中共寻乌县支部领导下,由五六万农民共同参与的一次反封建土豪劣绅的农民暴动,此外还有“打禾头鬼”等多次武装斗争。

二、三股思想文化力量的分析研究初探

1.封建腐朽思想正在且必然走向没落。虽然封建地主阶级仍试图将思想文化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封建腐朽文化正在且必然走向没落。一方面,封建专制的物质生产关系已经走向衰落,封建土地所有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使得土地资源高度集中于少数大中地主手中,而农民甚至不少小地主的生存日益困难,“贫农群众因为他们苦得没有米煮,便把什么‘祭扫’呀、‘慎终追远’呀等封建思想逐渐地不要了,他们的生活迫着他们要不了这些宝贝了”[1]P178;另一方面,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农业手工业生产方式在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交战中日渐失败走向萎缩,相反,资本主义文化、革命思想等新的思想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一种无法制止的历史潮流,封建腐朽思想走向没落是历史和现实必然。

2.资本主义思想文化难以用来指导解决好中国实际问题。资本主义文化虽然在寻乌兴起,但由于其自身经济上的弱小决定了思想和政治上的弱小,因而在思想文化上呈现出复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作为“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3],生存日趋困难,更不要说发展出足够摆脱封建制度的强大物质基础。毛泽东通过调查发现,寻乌的商业规模很小,而且还在逐渐萎缩,商业手工业这一阶级在政治上是没有话事权的,即使有几个商人能“参加那统治全县的县政府……也不是完全代表商业资产阶级说话,他们是接受地主的领导,帮着做些事”[1]P171。加之商业资本力量往往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有着难以完全割断的联系,这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把反帝反封建进行到底,进而在思想上呈现出复杂的斗争性、软弱性和妥协性。商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小地主阶级开始是接受资本主义文化,但后期会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代表商业资本势力的何子贞,开始是接受新文化的代表,而当革命派势力起来时,他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便与封建豪绅妥协,“成为寻乌最恶劣的反动首领”[1]P142。再如,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小地主阶级,“他们革命的要求在初期革命运动中却表现很迫切”,而当大中地主与封建势力相妥协后,他们则会“日益接受无产阶级意识的指导,与贫民阶级结合起来”[1]P195-196。资产阶级思想由于自身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使得它难以指导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最终被历史抛弃。

3.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与农民革命结合中发挥巨大作用。寻乌的农民占农村人口的92.285%,即使在县城,农民依旧占比60%,农民依旧是以寻乌为代表的中国广大地区的人口主体。他们由于受封建压迫最深、革命意愿最强,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日益传播,他们被科学思想武装起来,觉悟得到极大提高。二者一经结合起来,就能在革命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寻乌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农民为主体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生动实践。土地革命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从经济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武装暴动通过军事打击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的革命政权组织——农会、工农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等。“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4]P15可见二者的结合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巨大效应。毛泽东做寻乌调查,主要是为了解富农问题和商业状况,但是他发现其中还暗含着一条科学和非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斗争。当时党内“左”倾思想抬头,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把握中间力量,主张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富农,造成打击面太大,革命力量孤立无援。为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通过深入寻乌调查发现,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前者在商业、手工业中存在的剥削因素很少,是否成为革命的对象关键要看其政治态度,而后者虽有剥削的成分,但自己参加劳动,有很强的农民性的一面,且他们很有革命的需求,是可以争取到革命队伍中来的,从而为凝聚最大多数力量参与到中国革命斗争中来提供了可靠依据。毛泽东通过寻乌调查探索对待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的政策问题,是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者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实事求是的立场和态度,从行动上驳斥了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和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三、毛泽东《寻乌调查》的经验启示

分析认识寻乌调查中的三股思想文化力量的交锋,特别是毛泽东观察分析寻乌思想文化的视野,有助于启发我们在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今天,以科学方法分析看待各种文化思潮、社会现象,进而采取正确有力的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毛泽东倡导的阶级分析方法不能丢。“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4]P283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正是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每一阶级背后的经济利益、政治立场和思想文化,才找到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依靠力量。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思潮多样化,我们仍需要阶级分析的方法,这样才能掌握不同社会阶层的立场和诉求,掌握其思想动态,准确把握时代和社会的思想文化脉搏,从而既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又不回避其消极的一面,正确地加以教育引导。否则,我们就会迷失方向、难辨是非,不仅找不准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依靠力量,也难以认清各种思潮、观念背后的本质和存在的危害性。当然,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的过程中不能搞教条主义,而应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新时代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对其加以支持和保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虽然不是每个毛孔都浸透着鲜血,但也不是每个毛孔都散发着香气,曾经的严打“黄赌毒”,现在的扫黑除恶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消极的东西,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以教育引导,也要用各种合法手段加以限制、取缔,尽量将其消极因素缩减到最小,并充分将其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总之,我们不能丢掉阶级分析的方法,既不能因噎废食排斥资本,也不能对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放弃必要的斗争。

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能疑。从三股思想文化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扎根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唯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外能抵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对内能推翻封建势力的剥削,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带领群众独立自主解决中国的问题。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并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可,更不能用来指导解决好中国的实际问题,最终被历史所抛弃。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3.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能放。从对三股思想文化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思想文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目的是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在当今世界中,各类媒体、思想舆论无不是为了维护特定的集团利益。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媒体先是报道虚假新闻企图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在自身国家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下又企图通过将责任“甩锅”中国来转移社会矛盾,减少疫情对西方体制和价值观的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话语权,有效凝聚民心民意,凝聚全党全社会共识,引导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寻乌革命大事纪略(1921.7—1949.10)[EB/OL].寻乌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xunwu.gov.cn.

[3]包大为.《寻乌调查》中关于宗教的政治经济分析及其现实启示[J].攀登,2018(2).

[4]毛澤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罗雪梅(1990—),女,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讲师;马晓敏(1981—),男,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教师。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寻乌资本主义革命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
张子炀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寻乌画卷
粉红革命
我们为什么要做《重返寻乌调查》节目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