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度研究
——基于DTPB和TAM模型的比较

2021-01-04廖敏慧廖敏珍古婷骅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意向问卷变量

廖敏慧,廖敏珍,古婷骅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800)

西方教育技术界提出的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也译作混合式学习)被何克抗(2004)教授引进我国以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混合式教学,成为国内外教育界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不同教学媒体的组合,将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与数字化学习有机整合起来,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习平台的资源、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要求。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课堂教学也随之发生变化。2012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要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许多院校开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然而,学生作为最终使用者,是否喜欢和愿意使用,是评价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研究以广东、江西两省部分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借鉴DTPB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研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1 文献综述

本文在知网期刊以“混合式教学/混合式学习”为关键词搜索,找到16 899篇论文(其中CSSCI期刊438篇);再以“接受度”为关键词,搜索到62篇论文(其中CSSCI期刊4篇)。数据表明,混合式教学的文献从2016年以后快速增长,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热点,但接受度实证研究还很少,从学生角度的接受度研究就更少了。

1.1 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将二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混合式教学(或混合式学习)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2]。

1.2 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述评

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理论基础是技术接受理论。对于技术接受度的研究大多从行为意向入手,技术接受理论起源于理性行为理论,在此基础上,后续研究者进行了修订和拓展,形成了多种研究理论模型,如: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TPB)、整合技术接受与整合模型理论(UTAUT)等[3-5]。国内外学者先后对不同技术接受模型进行了比较,不同的技术模型各有特点:1)TPB主张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共同决定其使用意向,但只有4个一维解构的影响变量; 2)TAM模型重点关注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因素,易于操作,但忽略了主观规范对使用意向的作用,失之偏颇[6-7];3)解构计划行为理论(DTPB)的模型结合了创新扩散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TAM),对TPB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予以解构,还引用Bandura效能感理论构建自我效能变量,分解的DTPB模型比TPB、TAM对信息技术接受的解释能力更高[5];4)UTAUT模型的核心概念来自8个理论模型,包括4 个核心变量以及4 个调节变量 ,对使用意向的预测力优于其它8个模型[6]。

关于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赵建民(2017)[8]、马凌(2014)[9]等主要使用DTPB模型,许玲(2013)[10]、崔秀菊 (2014)[11]、张榕 (2015)[12]等主要使用UTAUT模型,周岩(2009)综合使用TRA和TAM模型;学者们还结合其他的理论对模型进行改造,如赵建民引入TTF任务技术适配模型,马凌引入交互性理论,许玲引入使用经验等变量。研究结果发现,技术接受度理论模型中,DTPB和UTAUT模型的解释力度比TPB和TAM模型更高;DTPB模型比UTAUT模型包含的变量更多,但也更复杂。

因此,本研究选择解释力较强的DTPB解构计划行为理论为主要依据进行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构建与假设

本研究在DTPB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模型,对DTPB模型进行简化,在二阶变量及其解构变量中选择一个,最后保留使用意向、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相容性、主观规范、自我效能感、资源促进条件等7个变量,删除DTPB模型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上级影响、下级影响,引用马凌基于交互性理论构建的“交互性”变量。模型一共包含8个变量。

本文尽量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定义各个变量的内涵,并对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如表1。

本研究构建基于DTPB的混合式教学使用意向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包含7个自变量和1个因变量,假设混合式教学使用意向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相容性、主观规范、自我效能、交互性和资源促进条件的影响。为进行模型解释力比较,本研究基于TAM构建了一个只包含2个自变量和1个因变量的研究模型,假设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使用意向主要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如图1中加粗加黑部分所示。

图 1 基于DTPB的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研究模型(黑色加粗为基于TAM的研究模型)

2.2 问卷设计与发布

本研究问卷量表尽量沿用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成熟量表,结合混合式教学的情境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尽量沿用已有研究成果中的成熟量表,结合混合式教学的情境加以修订。针对研究模型的8个变量,每个变量设计3~6个测量题项。本研究以蓝墨云班课平台为例,进行调研问卷的设计,并通过“问卷星”向珠海、广州、中山、南昌等省内外城市的高校大学生发布问卷,调查时间为2019年3月9日至3月20日,共收回问卷320份,通过问卷星后台数据以CSV格式导出;对问卷中所有五级量表答案都为最高或最低值的剔除,视为无效问卷;将所有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赋值从默认的1到5,变为5到1,点击SPSS→T转换→R重新编码为相同变量,设置将旧值1、2、3、4、5转换为5、4、3、2、1;对问卷中全部选题回答1或5的予以删除,获得有效问卷数量为298份。

3 数据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被调查的298名学生中,男生83人,女生215人;295名学生通过教师了解混合式教学平台,个别通过互联网或亲友介绍;被调查学生中,有过2门及以上混合式学习经验的占48.3%,学习过1门的占51.7%;学生线上学习使用最多的功能是观看资源(43.9%)、完成作业(16.8%)、课堂讨论(19.2%)、测试活动(2.6%)等;学生使用线上平台的时间是课前(16.3%)、课中(46.3%)和课后(37.5%)。

对问卷的Likert五级量表的统计分析发现,模型8个变量的均值在3.1~3.6之间,对于“愿意使用蓝墨云班课”,48%的学生表示赞成,38.3%的学生表示基本赞成,只有13.7%的学生表示不太赞成。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进行模型检验之前,本研究首先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研究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问卷的一致性,各变量的Cronbach's α值均>0.8,表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13](见表2)。

采用SPSS进行效度分析,问卷的KMO>0.9,说明具有较好的效度。

表 3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3.3 回归分析和模型验证

本研究在各潜变量层面进行加权求和平均获得各潜变量的加权数值,以使用意向BI为因变量,其他7个潜变量为自变量,采取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获得4个回归模型,得到第4个模型如表4所示。

有4个自变量进入了最后的回归模型,自变量t值均>2,显著性检验p值在0~0.002之间,<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达到显著水平。自变量共线性统计量的容差值在0.2~0.4之间,方差膨胀系数VIF在2~4之间,<10,说明自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多元共线性问题,因此这几个变量适合做回归分析[13]。

表 1 混合式教学模型的变量定义、研究假设及来源

表 2 问卷同质性α系数表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确定:1)影响混合式教学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为资源促进条件、相容性、主观规范和感知有用性;2)变量RFC、CT、SN和PU对BI的正向影响假设成立,但自变量IA、NSE和PEOU均未进入最后模型,说明对BI的正向影响假设不成立;3)BI的标准化回归方程:BI=0.330*CT+0.385*RFC+0.176*SN+0.099*PU

标准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因此,模型中资源促进条件RFC的影响力最强,相容性CT、主观规范SN次之,感知有用性PU的影响力最弱。

3.4 模型解释能力的分析

模型的R2被称为确定系数,R2大的模型,说明这个模型对数据拟合的较好[13]。表4模型4的R2=0.816,表示自变量CT、RFC、SN和PU对BI共同解释了变异量的81.6%,说明该模型的解释能力强。

比较基于TAM的接受度模型,模型变量包括感知有用性PU、感知易用性PEOU和使用意向BI,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该模型解释力为59.3%(R2=0.593),低于基于DTPB的接受度模型,这验证了DTPB理论有着较强的解释能力(见表 5)。

4 结果分析与建议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下列建议:

1)研制混合式教学相适应的课程标准,协作开发并共享教学资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资源促进条件对使用意向的回归系数=0.384,对使用意向的影响力最强,表明学生最为看重信息资源的质量和丰富性。当前,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建设缺乏适合的课程标准,需要加强行业引领下的校企合作,研制与不同类型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混合式课程标准,加强资源共享与协作交流。

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意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容性CT对使用意向BI的回归系数别为0.329,相容性对使用意向的正向影响排第2位,相容性对使用意向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此,教师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特征,引导学生转化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对混合式教学方式的相容性认知。

表 4 对行为意向的逐步多元回归模型

表5 基于TAM的研究模型回归分析及验证

3)开展优秀案例示范,带动影响更多师生采纳混合式教学。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规范SN对使用意向BI的回归系数为0.178,主观规范对使用意向的正向影响排第3位。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教师和同学认为其应该使用混合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采纳。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社会的宣传作用,加强混合式教学优秀案例示范,让混合式教学掌握较好的教师和学生带动、影响更多的师生,接受混合式教学法。

4)以成果为导向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评价管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意向的回归系数=0.099,对使用意向的影响力是4个因素中最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感知有用性不重要,而是难以考核其效果。基于多元理论,混合式教学考核过程应该采取“线上评价+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监控学习全过程,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向现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效不像在线下那么明显,难以客观评价、及时发现问题,需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线上学习评价方法,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5)因材施教指导交流,让每个学生成功。虽然交互性、自我效能感和感知易用性对接受度的正向影响假设不显著,但并不表示可以忽略这些因素。学生在问卷留言表示希望提高师生互动交流,一些计算机技能不佳的学生未必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需求,加强交流指导,因材施教,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

5 结语与展望

本研究基于DTPB模型的预测能力(R2=81.6%)超过TAM模型(R2=59.3%),按回归系数由高到低的顺序,正向影响使用意向的因素依次为:资源促进条件、相容性、主观规范和感知有用性;但是,感知易用性、自我效能感对使用意向的正向影响假设没有得到支持,这点与TAM技术接受模型和DTPB理论不一致,类似结果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出现过。

限于条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教育技术接受理论较多,模型所涉及的变量较多,以及研究对象的数量和院校专业分布范围不够广等,未来还需要继续完善和优化研究模型,加大调研范围,深入分析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不同群体学生对混合式教学使用意向的差异,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意向问卷变量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问卷网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问卷大调查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问卷你做主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