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轮机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2021-01-04
(山东交通学院 航运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
一、引言
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1]。在新工科建设指南中提出了建立政产学研多主体产教融合育人模式[2]。新工科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目的在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服务。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推进产教深层次融合,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多种方式完成教育与产业的统筹融合,健全完善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路径,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矛盾[3]。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其中一项为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可见,产教融合育人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方向。
航海教育主要是培养符合STCW公约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航海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当前,发展智能航运是大势所趋,已成为业界共识。日新月异的航运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是提高航海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产教融合内涵出发,针对当前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看,“产”即产业,也可理解为生产,“教”即教育业,也可理解为教学活动,“融合”是产业和教育的相互联合[4]。 在新工科及工程教育背景下,这种融合不能仅停留在高校和企业简单的表层联合,而是要在专业人才培育模式和体系上深层次融合以及协作[5]。企业作为实施产教融合的中坚力量,要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同时企业的核心要求是创造价值,价值的创造源于企业人才的技能和态度,技能又来自知识和执行的速度。行业由众多企业组成,是产业繁荣的基础。新时代的产教融合不仅是简单的产和教的融合,它还是数字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它包括知识与应用的融合、教育与数据的融合、技术与商业的融合以及工科与商科的融合等。本研究中提到的产教融合,是指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以行业企业和本科以上层次的高校为主体,通过协调、共享、创新等途径,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协同合作,以提升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产业升级与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育人模式。
三、产教融合的现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应用型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 近年来有些高校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以山东交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航海类轮机工程专业为例,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交叉融合性不强,人文素养类课程边缘化
综观产业革命发展历程及趋势,当下新经济新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产业交叉融合程度高,各行业互相渗透。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在课程结构及设置上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性。作为传统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当下航海类专业课程体系仍以传统课程为主,课程设置交叉融合程度低,与其他专业缺乏关联性。以学校轮机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是以传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船舶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需求,亟待依据航海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要求及时进行课程体系重构。
山东交通学院作为一所交通运输类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重理工、轻人文”特征。以船舶与轮机工程学院为例,该学院人文类课程设置偏少,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状况,这也是其他理工类专业的普遍问题。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对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人文精神和国际视野,理想坚定、人格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行业特色鲜明、具有艰苦性、流动性、涉外性、国防性等特征的航海类专业来说尤其如此。
(二)实践课程占比偏小,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割裂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几项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工科建设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的核心目标之一,都是要提高高等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教学环节。从表1可以看出,轮机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集中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19.4%,加上创新创业教育其比例仅为20.6%,与理论课程教学的79.4%相比差距较大。学校课程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实践课程学分及学时分配比重偏低的问题。
表1 轮机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毕业最低要求学分分配
由表2可见,轮机工程专业大二大三主要设置金工实习和创新创业教育,各种实践和顶岗实习则集中在大四,在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上存在校企不同步及校内外实践环节关联性不强的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应当贯穿大学四年始终,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同行业未来发展联系起来,而不是为了生产实习和毕业需要去进行简单的合作。
表2 轮机工程专业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以周计)
(三)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产教融合一般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处于附属地位。企业在合作中作为被动方,其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合作意愿不强烈;同时,一些合作企业缺乏战略发展眼光,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合作驱动力不足。企业在合作中主体地位不明确、积极性不高、“不作为”的局面,让产教融合呈现“浮于表面”和“两张皮”的现象[6]。
(四)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缺位
产教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质量的提升依赖于保障和评价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而制定的法规,为深化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但在实践中尚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和细化相关制度和法规,同时,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监管机制也有待建立。其次,目前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质量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结果评价,培养过程评价往往被忽视,且评价方式为主观性分级评定,无法有效评测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中认知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否提升[7-8]。同时,评价对象仅仅是学生,作为产教融合育人主体的高校和企业没有成为评价对象,造成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反馈和纠正。总之,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缺位导致产教融合育人成效难以准确把握,联合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在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海洋强国建设等背景下,基于国际海事组织(IMO)STCW公约等对航海类专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分析总结传统航海教育的优势和发展瓶颈,优化调整专业目标及人才定位,充分利用专业实体和中国航海实习船共享联盟等资源,探索人才共育新机制。基于产教融合教育理念,实施“一条主线三个对接”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专业与职业能力对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产教融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产教融合、课岗对接、能力递进”协同育人模式,如图1。
(一)基于多维度确立育人目标
人才培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工程教育的发展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在新常态下,需要更加明确教育必须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又红又专的创新型人才。其次,从社会层面看,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叉融合的产业结构形势下,要成为某个专业领域的精英,就必须在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全面发展。最后,从学校层面讲,工科毕业生是面向未来的工程师,学校更应该注重学生毕业后四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这也是工程教育认证的一项要求。总之,产教融合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出具备扎实的工程能力和良好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二)“素养+能力”岗课对接课程体系设置
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专业应以工科专业课程为基础,融合部分人文类课程,提升工程教育的人文底蕴。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课程的跨学科特性和融合程度更为突出。企业可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企业经营管理及工程伦理课程等;高校可依托优势学科开发理工科交叉课程、工程师素养课程等,同时建立课程动态调节机制,通过学生考核评价及企业反馈,及时对不合时宜的课程进行淘汰更新。
图1 “产教融合、课岗对接、能力递进”协同育人模式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培养过程,重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与三大岗位能力需求、岗位适任标准对接,以工作内容为依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综合产业变化及发展趋势,分析岗位能力发展过程,融入行业资格标准,以政—产—学—研融合、校企共建为途径,构建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实现课程系统化,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以轮机工程专业为例,课程知识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三)融入CDIO理念,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将系统知识分解成多个知识点进行“填鸭式”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团队合作精神缺失、缺乏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参照2016年《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大纲》,结合“CDIO+”理念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灵活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原则,采用任务驱动的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能力本位为中心,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9]。
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以任务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将课程内容有机串在一起,系统地将知识和工程问题进行关联。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基于课程内容设计一套完整的项目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并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通过任务引导启发学生;学生可以对任务进行分解,但是必须有整体任务的大局意识,在任务中构思项目流程。以“轮机维护与修理”课程为例,课程引入现代船机技术理念,以核心能力为主线,根据系统化的“评估、分析、计划、实施、评价”五个环节设计学习任务(如图3)。通过实践维护“任务”,学生在自我行动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实况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图3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打通产学研发展壁垒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工程教育的突出点,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充分结合,实现产学研发展的深层次融合,通过产教融合,让教学活动和生产过程有效结合。学生在学校实现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同时可以实现生产导向和科研导向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仍存在校内外实践教学脱节和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在制订实践教学方案过程中,学校应邀请企业深层次参与,共同制定校内外融合和协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4)。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协同平台,按照能力递进提升,将校内外实践教学分为三层次三阶段:金工实习和拆装操作学习(操作层)为第一阶段,主要在学校训练中心进行实践学习,同时进入企业参观见习,将学习与生产接轨;实验课程和学科竞赛(设计层)为第二阶段,将实验课程和学科竞赛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寻找工程灵感,推动科研成果的产生和转化;毕业设计(综合层)为第三阶段,学生可以在企业参与工程项目来完成毕业设计,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图4 校内外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成立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行业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等,并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共同探索制定符合国情的产教融合认证标准和规章制度,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为实现多方参与、深化合作、利益均衡、校企共赢搭建桥梁。其次,结合CDIO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一步细化产教融合评价指标,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将校企双方投入程度、过程监督、成果体现等指标纳入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中,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同时,通过加强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性评价,持续跟进产教融合活动,从信息收集反馈着手总结经验完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最后,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办出特色,必须改进教学管理体制,保障企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增加企业培养学时及提高企业实践课程所占学分比例,逐步加大企业培养在学生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同时在学生考核评价上,将学生自评、企业评价与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建立“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全过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更好地发挥产教融合育人功能。
五、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文基于产教融合新的内涵,以山东交通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为例,对高校在产教融合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从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及产教融合评价与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构建符合新时代、新业态需求的复合交叉型航海类专业人才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航海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推进,还需加强顶层设计,社会、企业、政府和学校多方面同向同行、协同努力,在理念共识、制度政策、体制机制等各要素统筹协调,以真正实现良性互动的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