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名国企基层通讯员的自我修养
2021-01-04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刘向晨
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 刘向晨
做好国企宣传工作,除了建机制、拓渠道之外,提升基层通讯员水平,建立一支优秀的基层通讯员队伍是基础性工作。但大部分基层通讯员为兼职工作,很少是新闻科班出身,难以通过专业系统性培训,快速提升水平,大多要靠基层通讯员的自身学习、摸索提高自己。
笔者在建筑类国企工作已十七年,其中有十三年的时间,是在做兼职基层通讯员。在此,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希望对坚守在基层一线,喜欢写作的通讯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这句话可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论做什么事,只有热爱,才会主动,只有主动,才会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所收获,做宣传也是如此,在国企做基层通讯员更是如此。
因为,大部分的基层通讯员都是兼职的,都有各自的本职工作。比如,有些时候,对于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领导也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热爱不热爱,就让他去做兼职宣传通讯员。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对宣传毫无兴趣、提笔就头疼的人去做通讯员,他也只能去生搬硬套,去闭门造车,应付了事。因为,这份工作没有给他带来快乐,而是一份额外的负担,自然就不会用心去做。
还有一种情况,是喜欢写作,被领导发现或毛遂自荐去担任通讯员。这样的文艺青年很多,每个单位都不乏其人,但热爱始终如一,坚持下来的并不多。写文章,看似不难,但开头很难,写出来不难,但写好很难。很多基层通讯员,因为职业岗位、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的变化,乃至年龄的增长,对宣传工作的热情也呈现逐步衰减,从经常写,到偶尔写,到最后基本不写,慢慢就陷于沉寂。
可以想象,国企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做宣传工作,做兼职通讯员,可能没有管技术质量、抓经营生产获得的收益高,取得业绩快,所以,做这项工作就得凭借一份热爱,保持一种热忱,耐得住一份寂寞,才能真正坚持下来。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笔者一直对写东西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便走过了七八个工地,换过了若干个岗位,但兼职通讯员的身份一直没有丢过。正是这份热爱,激励着我一直写下去。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我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都被写作占用去了,这主要有三大块组成,一是下班吃过晚饭后的7点至10点,二是早上起床后上班前的6 点至8 点,理想状态下我每天可以有5 个小时来写作,三是周末和节假日,除去陪家人休息放松的时间,至少还可以抽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写作。
这样算来,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又有多少时间?这和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定率”是不是已经很接近了?
如果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话,那么作为基层通讯员来说,就不能放下手中的笔。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时间的“边角碎料”,要常写、多写,每天不写上几行字,就手痒痒,每个星期不写出两篇稿子,心里就发慌,如果保持这种对创作的激情和活力,还愁写不出好稿,还愁成为不了一名优秀的通讯员吗?
学习是进步的阶梯
有些人喜欢写东西,想法也很好很多,但每当他坐下来搞创作的时候,就成了水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了。
作为基层通讯员,我们可能不是新闻专业的科班出身,可能没有受过著名作家、大报编辑的悉心指点。要想快速上道,尽快成才,加强自学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么学,学什么呢?以我的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
一是大概学。顾名思义,就是简单粗略的学。比如看一些新闻宣传写作方面的专业书籍,什么是消息、什么是特写、什么是通讯,什么是评论,什么是报告文学,这些基本的概念和写法要搞懂掌握。这方面的专业书籍,可以买上几本畅销书,放在案头作为工具书时常翻阅学习。
二是长期学。作为文字工作者看书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各个时代、各种题材的名篇名著,都要读一读,看一看,即便读起来,有可能太耗费时间,但也要知道大概内容,掌握其精髓实质。对于公认的经典书籍,还要精读、细读、反复读,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写作的“原始积累”,掌握丰富的信息量、词汇量和典故量。一句话,做个“杂家”,涉猎的越多,对你的写作,越有好处,厚积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都是说的这个道理。
三是高效学。主要是指看报、看电视,因为报纸和电视是新闻的集散地。尤其是人民日报、新闻联播、新华每日电讯等国家级的新闻媒体要坚持看。因为这里是重要信息来源,这里的信息是最新的,也是最权威的,可以了解党中央的前瞻性、战略性的布局和解读,可以让你在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和形形色色的信息冲击下,快速找准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时,这里也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宝典,这里栏目众多、内容丰富,可以说涵盖了宣传的各种门类和题材,而且不论是编辑,还是记者和作者,也都是国内最顶尖的,好好品读研究,自会收获良多。
这里提醒的是,谁也不可能做到过目不忘,尤其是面对海量信息。所以,看报的同时要善于“剪报”。现在都是网络信息时代,各种题材的精品好稿,要及时下载保存,分类存放,方便查找检索。
悟性是升华的关键
宣传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对人与事以及整个社会的认知和感悟。从看到,到想到,再到写到,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很多时候,新闻宣传水平的高低与否,最终体现在悟性的高低上。
悟性是抽象的,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可能是天生的,但大部分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前面我们说到,热爱是坚持,学习是阶梯,如果你有了持之以恒的定力,再加上不断学习和积累,那么悟性也就自然而然有所体现。
我们很多基层通讯员,很勤奋,也很专注,写了很多稿子,写了很多年的稿子,但作品质量和分量,一直难有大的提升和突破。所以,我们应向更高的层面突破。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通讯员存在的普遍苦恼,有人会说,我也想写有分量的大稿子、好稿子,但我身处基层,每天接触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写什么,怎么写?
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为什么深受几代人的喜爱,影响如此之大?写的不也是农村的事、基层的事、老百姓的事吗?里面的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是贫苦农民,却是亿万农村青年的代言人,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的优秀品质,孕育着时代发展的蓬勃力量。
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大与小的问题。大就是大局、大势、大方向,党的要求是什么,国家的推行的政策是什么,公司领导关注的什么,社会和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作为通讯员要领会和熟知的。这就需要我们把我们熟悉的工作特质、行业属性与这些“大势”融合统一,实现国家、行业、企业和自身的同频共振,找准支撑力,抓住关键点,然后去寻找和挖掘典型人物和事件。
小就是小角度、小事件、小人物。任何人、任何事都会被涂抹上这个时代的标签和印记。比如,现在国家提倡“工匠精神”,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踏实能干、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的老师傅?或许他的业绩并不一定是行业最顶端,但他的敬业奉献精神,有没有可挖掘的素材;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我们有很多海外工程,这里面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展示中外友谊的故事和创作素材就更多了,可以说每一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者,不论是中方员工还是外籍员工,都可以写出一篇生动故事出来。
善于从小角度切入大主题,以小人物折射大人格,用小事情反映大作为,这是我们基层通讯员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我们每创作一篇稿件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做个有心人、细心人,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融会贯通,信手捏来,那么创作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的冒出来。
为此,就需要我们扑下身子,更接地气,充分利用基层优势,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笔触和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对准普通员工,对准施工主战场,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文风,采写让大家读来似曾相似、感同身受又回味无穷的“三贴近”作品,一样可以创作出思想性、指导性、可读性有效结合的精品佳作。
再一个,身处基层不能妄自菲薄,也应有所追求。信息共享的时代,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创造了很多公平竞争的平台和机会,很多大报记者都有基层工作生活经历,很多著名作家也是来自农村厂矿,很多基层通讯员也是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人生的逆袭,而这些经历对于今后的人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高效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急功近利和惰性思维。如果你想做一名出彩通讯员,那就必须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去写,耐心和定力是这个社会稀缺的,而稀缺的往往是最可贵的。
修得胸中有沟壑,养成腹中满乾坤。即便身处基层,也会有大格局、大智慧,宣传工作就出亮点、出精品,让你收获别样的成就和人生。还是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