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磊之涤浊法在消渴治疗中的运用*
2021-01-04赵逸菲孙宇轩王伟光宋纯东
赵 璐,赵逸菲,孙宇轩,王伟光,高 达,邱 帆,宋纯东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3.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4.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肾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张磊老师是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行医近70年,总结出“动、和、平”的学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临证八法,并擅用八法治疗内科杂病。涤浊法为八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张磊老师长期从事内科杂病的治疗,也深感其杂其难。张老认为,在内科杂病中,浊阻之证较为多见。他根据《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去苑陈莝……疏涤五脏”[1]之旨创立涤浊法,且将此法运用于消渴的治疗中。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浊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历代多以阴虚燥热立论。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和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虚论、肾虚论、气虚论、血瘀学说等新观点颇受青睐,极大地丰富了消渴的病因病机学说;近代很多医家临床亦有了诸多治法,突破了滋阴清热等局限,又有了气阴双补、益气健脾、温阳补肾、活血化瘀等新的治疗方法[2]。但因消渴患者多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脾失健运,痰浊积热内生,复困脾胃而发病,临床常表现出脘痞胸闷、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或有甜味、身体困重、苔腻等一派湿浊内蕴、气机不利之痰湿、湿浊、瘀热、湿毒征象。因此,当临床单用养阴、清热、补肾等法实难奏效时,张老以健脾化湿、行气消痰之涤浊法治疗,清上、畅中、渗下并行,标本兼治,效如桴鼓。
1 病案举例
1.1 浊邪阻肺,肺失清肃
患者,女,50岁,2019年1月5日初诊。主诉:间断咳嗽4年余,加重伴发热1周。现症:咳嗽,吐黄痰难咳,神疲乏力,喘甚,发热37~38 ℃,下午加重,服退烧药后第2天复热,纳呆,已8 d无大便,舌质淡暗,苔黄腻,脉沉涩。4年前因咳嗽检查时发现肺癌,靶向治疗及化疗8次,之后间断服用中药。患糖尿病史8年。西医诊断:①糖尿病;②肺癌(靶向治疗后)。中医诊断:消渴,证属浊邪阻肺。治宜清热理气,宣肺涤浊。处方:苇茎30 g,冬瓜子30 g,生薏苡仁30 g,柴胡20 g,鱼腥草30 g,槟榔10 g,厚朴10 g,草果6 g,知母10 g,黄芩10 g,白茅根30 g,大黄(后下)10 g,桔梗9 g。15剂。1 d 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2019年1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有较好效果,大便2~3次/d,咳嗽、吐黄痰、乏力、气喘均减轻,无发热,纳呆,眠可,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沉弦。守上方,酌加益气养阴、健胃化痰之品善后,随访半年无明显不适。
按 张老认为,此患者病为消渴,乃浊在上焦、浊邪阻肺、肺失清肃所致。以苇茎汤合桔梗汤清热、理气、化痰、利湿、活血,用于痰、湿、热阻肺,症见咳嗽或咳喘、胸闷、痰多色黄或黏稠胶结难出、舌苔厚腻等疾病[3]。联合吴又可之达原饮去甘草、芍药,方中槟榔除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此方以苇茎汤合达原饮合桔梗汤加减,治疗浊邪阻滞、枢纽失职、肺气不利、宣降失常所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咳嗽、吐痰等症;涤浊后酌加益气养阴、健胃化痰之品善后,日久未再复发。张老指出:疾病症状千差万别,守方与换方相结合,当守则守,当换则换,方可取得良效。
1.2 浊邪中阻,脾失其运
患者,男,42岁 2019年1月1 6日初诊。主诉:反复嗳气5年,加重半年。现症:嗳气,与进食无关,时间不定,腹胀,腹中肠鸣,无泛酸,纳可,易醒,矢气多,大便2~3次/d、不成形、黏,小便调,舌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沉。患者形体肥胖,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嗳气。饮酒20年余,150~200 mL/d;吸烟20年,20支/d;糖尿病病史3年,未系统监测血糖。西医诊断:糖尿病。中医诊断:消渴,证属脾虚痰湿。治宜健脾涤浊。处方:清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炒枳实12 g,竹茹30 g,黄连6 g,炒山楂15 g,荷叶10 g,生薏苡仁30 g,冬瓜子30 g,赤小豆30 g,生甘草3 g。15剂。1 d 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按 张老认为,此病为消渴,病在中焦,乃浊邪中阻、脾失其运所致。《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中焦脾胃虚弱出现二便失常,腹中肠鸣。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疗消渴要健脾醒脾运脾、理气化湿、利湿。张老指出:浊在中焦常用苇茎汤合二陈汤化裁,用于肥甘厚味过度、体胖困倦、舌苔黄腻或白腻、血脂高、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倾向者[3]。
1.3 浊在下焦,水湿泛滥
患者,女,32岁,2019年1月30日初诊。主诉:蛋白尿3年,加重伴下肢水肿半年。现症:劳累后易出现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易起,腰痛,腰沉,晨起恶心、干呕,饭后缓解,纳可,眠可,大便1次/d、偏干,小便赤涩、泡沫多,舌尖红,苔薄黄腻,脉沉涩。现体质量80 kg,近1年体质量无变化。自12岁时出现消瘦,口渴,饮水多,于某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未规律服用降糖药;2014年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2016年怀孕期间发现糖尿病肾病后开始用药(具体不详),后自行停服保护肾功能药物;2017年出现左眼视网膜脱落,视物不见,于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治疗,视力有所恢复;半年前突然出现双下肢水肿,伴腰痛,未在意;2018年11月份于某医院发现肌酐偏高,诊断为尿毒症早期,口服百令、黄葵、尿毒清等药至今,现注射胰岛素治疗。西医诊断:糖尿病性肾病。中医诊断:消渴,证属水湿泛溢。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涤浊。处方:冬瓜子30 g,生薏苡仁30 g,桃仁10 g, 白茅根30 g,赤小豆30 g,茵陈15 g, 滑石30 g,木瓜30 g,土茯苓30 g,泽兰30 g,生甘草3 g。15剂。1 d 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2019年2月20日二诊:诸症明显改善。
按 张老认为,此病为消渴病肾病,浊在下焦,久而不去,故见小便黄浊不利、下肢肿胀、小腹不适、腰部酸困等。处方常用苇茎汤,易芦根为白茅根;合用冬葵子散;合甘露消毒丹加赤小豆、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再用泽兰活血祛瘀、利水消肿。诸药相伍,则热可去、经可通、湿可除、肿可消而病速愈之。
1.4 肝热脾湿,浊邪积着
患者,男,51岁,2018年12月3日初诊。主诉:间断右胁不适,腹胀2年,加重1周。现症:纳呆,乏力,无恶心、呕吐,睡眠一般,小便稍黄,目珠不黄,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腻,舌下脉络瘀阻。5年前患乙型肝炎、糖尿病,经多家医院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一般,情绪急躁;2年前间断出现右胁不适、腹胀,院外曾服用温胆汤、保和丸稍有改善;近1周症状加重,谷丙转氨酶(ALT)45~50 U/L、谷草转氨酶(AST)50~60 U/L、乙型肝炎病毒DNA定性(-),血糖未监测。2018年10月18日彩超检查示:①甲状腺结节;②胆囊壁毛糙。西医诊断:①糖尿病;②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①消渴;②肝著。证属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治宜涤浊。处方:桑叶10 g,竹茹10 g,丝瓜络10 g,荷叶15 g,炒山楂15 g,麦芽20 g,浙贝母10 g,夏枯草15 g,茵陈30 g,生薏苡仁30 g,桃仁10 g,制鳖甲30 g,川芎15 g,郁金15 g,大黄(后下)6 g,生甘草6 g。 15剂。1 d 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2018年12月19日二诊:诸症改善。给予一贯煎加桑叶10 g、竹茹10 g、丝瓜络10 g、麦芽炭20 g、郁金15 g、生甘草6 g,再服15剂。
按 张老师认为,此病为肝热脾湿、浊邪积着所致,临床常用苇茎汤加鳖甲、郁金、醋延胡索、败酱草、生麦芽、炮山甲、浙贝母、夏枯草、茵陈、大黄、生甘草治疗。因方中鳖甲、穿山甲价较昂贵,可以皂角刺、川芎、三棱代之。该方用于治疗慢性肝病患者有右胁不适或疼痛、腹胀、小便黄、大便或溏或干、肝功能异常、脾大等。本方用以甘药,佐以焦苦,源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所载“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理论,提出了肝虚证的治疗法则:酸入肝,肝虚当补之以本味,助用入心之焦苦,益用入脾之甘味,能够补土制水以助火,从而制金防其侮肝木。如此则酸收、苦降、甘缓,更能调和中气,涤浊泻热滋阴,使人体气机通畅、五脏安和。
2 小 结
2.1 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
《素问·奇病论篇》云:“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指出消渴的发病机制。肥胖之人由于过食肥甘厚腻,助热生湿,壅滞脾土阻碍运化,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精微不得正常布散,上可影响到肺,下可影响肝、肾,五脏失去濡养,久成消渴之病。
2.2 对消渴治则治法的认识
《黄帝内经》指出了消渴的一个重要治则,即“除陈气”,治当以芳化之品祛除体内郁积陈腐之气,俾湿去脾旺,水津四布,则消渴自止。张老将《黄帝内经》之“除陈气”视为涤浊法,从上、中、下三焦立论,和传统消渴的辨证十分契合,临床常以苇茎汤为主方处方用药。苇茎汤出自《古今录验方》,药虽4味,但配伍精妙。方中苇茎甘寒多液,清泻肺热,生津养阴;冬瓜子清热化浊,祛痰排脓;薏苡仁利湿健脾,清热排脓;桃仁活血祛瘀,润燥通便。诸药合用,可达清热理气、利湿化痰、活血之效,清热而无苦寒之弊,不伤正气,渗利而不伤阴,活血而不峻猛,配伍佐辅适度,祛邪扶正兼顾,清上、畅中、渗下并行,标本齐治,故可治疗因热、湿、痰、瘀所致的各类浊阻疾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