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2021-01-04王安运范静怡
王安运 范静怡,2▲
1.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湖北武汉 430071;2.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学办公室,湖北武汉 430071
古有“文挚医齐王,齐王愈而烹文挚”,今有“良医陶勇仁心仁术,却倒在自己心爱的岗位”[1-2]。从古至今,医患矛盾始终是社会各界关心的热门话题。一项针对45家医院11 771名医务工作者的调查显示,80.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医患关系处于紧张状态,68.1%的受访者在过去1年中曾受到患者辱骂[3]。紧张的医患关系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影响医疗事业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面对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作为医疗队伍储备力量的医学生也应为当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医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医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结合了医学专业元素,能为“医学生”与“患者”搭建起接触沟通的桥梁,有着“助人”及“育人”的功效,能够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1 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计划以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推进迅速[4]。医疗作为群众最关切的民生话题之一,与其相关的志愿服务受到大众的欢迎。因为拥有专业知识,医学生在医学类志愿服务中具有相对优势[5]。但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医学生志愿服务仍存在诸多不足。
1.1 医学生志愿服务意向及参与情况
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我国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较为强烈,志愿服务参与情况可观。在1 项1431名医学生参与的调查研究中,61.29%的受访者表示乐意参加志愿服务,37.81%的受访者对参与志愿服务持中立态度;91.19%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志愿服务,其中有80.38%的受访者半年内参与志愿活动次数≥1次[6]。医学生是医学类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一项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志愿服务调查显示,医学生占志愿者总数的41.2%,显著高于其他专业[7]。
1.2 医学生志愿服务形式及内容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医学生志愿服务形式不断拓宽,整体呈现多样性、多元化的趋势。当前我国医学生志愿服务主要对象为特定机构内的患者及患者家属,主要形式包括陪诊陪检、导诊义诊、关爱老弱病残、一般检查、慢性病随访、健康知识宣教普及等,而发达国家医学生志愿服务形式主要为传染病检测及防控、免费小型手术、免费诊所、临终关怀、国际援助、患者护理、院内非药物干预等[8]。
1.3 医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虽然无偿但需要成本,虽然自愿但并不能无组织无纪律,虽然免费但不能降低服务质量。志愿服务的特殊性质及内在要求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在志愿者方面,我国医学生志愿者存在流动性大、服务动机偏“功利性”、可利用课外时间不足、长期参与意识不强等情况[9];在志愿服务项目方面,我国医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存在内容单一、医学专业性差、深度广度不足、资金缺乏、保障不到位、形式主义较为严重、激励制度缺乏弹性等问题[10]。
2 医学生志愿服务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机制
一项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从医学类志愿服务中受益最多的是患者(50.5%),其次是志愿者(41.9%);此外,也对医院及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7.6%)[11]。这为医学生志愿服务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提供了“育人”与“助人”两条路径。
2.1 以“育人”机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医疗水平与人文素养是医患关系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12]。医学生志愿服务能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直接和间接地提升医学生专业水平及人文素养,促进医学生成为医术与人文兼备的良医,从而从医生培养的层面改善医患关系。
在医学专业能力方面,医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了医学生早期临床暴露,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能够增强医学生实操能力及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医学专业能力,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打下技术基础[13];在人文素养方面,志愿服务不仅提供了一个培养医者沟通及共情能力的平台,也为医学生打开了一扇进入患者真实世界的大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医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还能充分体验患者的生活与情感,做到真正的理解患者,感受患者,关爱患者。这不仅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也提升了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及职业认同感[14-15]。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作用是长期的,在未来行医过程中能帮助医者治愈患者身心,拉近医患距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2.2 以“助人”机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患者作为医患关系中的弱势群体不仅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也需要得到关怀与支持。反观当前医疗现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得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医疗资源紧张的现象使得医生们在有限的诊疗时间内忽略了人文关怀[16]。利益冲突的存在和人文关怀的不足加剧了患者及其家属就诊时的焦急、焦虑、烦躁及多疑。在这种心理应激下,医患矛盾一触即发[17]。医学生可通过多种形式的院内院外志愿活动,一定程度缓解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帮助患者解决了求医治病过程中的困难与麻烦,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从而提升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广泛开展的导诊、陪诊、陪检等志愿服务能方便患者就诊,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焦急、焦虑,提升院内医疗运作效率及就医体验,从而减少医患矛盾[18];开展临终患者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能够安慰患者及其家属,减轻痛苦与恐惧,改变患者及其家属对死亡的看法,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同时也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19];开展社区保健志愿服务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病情的长期控制,在促进居民健康的同时还能够一定程度地分担医院压力,节约医院资源,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促进医患和谐[20]。此外,通过各种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能够为医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唤起大众的敬医、爱医之心,从而在社会层面营造一个良好的医患环境。
3 促进医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生志愿服务在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的促进作用,需要利用好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助人”和“育人”双重功效。在育人方面,既要加强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医学专业性,也须充分发挥其对人文精神的塑造作用。在助人方面,既要为患者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也需要帮助患者家庭减轻因患病带来的养护压力及经济负担。
3.1 优化医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医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
医学院校应优化志愿服务项目,加强志愿服务内容与医学专业的关联性,以志愿服务促进医学教学,推进我国医学生志愿服务多样化、专业化、人性化、精准化、国际化。在志愿服务设计环节,应精确受众类型,针对特定病种及特定人群开展服务;在志愿服务培训环节,可将相关的心理学与伦理学知识融入到培训中;在志愿服务实践环节,应有组织性,做到统一安排,灵活调度,并充分保障志愿者人身财产安全。
3.2 打造“学校-医院-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医学生志愿服务新模式
学校有着丰富的志愿者资源,医院有着丰富的医疗资源,医疗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社会具有充足的民间组织及群众力量。四位一体的医疗志愿服务模式能把四者的优势有机结合,在整合互补后可形成志愿服务支持网络。此模式丰富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增加了志愿服务的职能,拓宽了服务辐射范围,能为受助者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
以2019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大赛金奖项目“武汉大学‘星星和光’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项目”为例,该项目以武汉大学学生志愿团队为主体,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儿科对接患者家庭并提供医疗支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该团队多次在贫困地区与当地政府联合开展基层健康扶贫公益活动,并为政府设计研发了贫困自闭症儿童精准医疗对接平台。
3.3 大胆创新,引领“医学+”及“互联网+志愿服务”新趋势
“医学+”模式鼓励医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可根据受助者需求,在高校及民间组织中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志愿服务协作,从而丰富志愿服务形式及内容。“互联网+志愿服务” 以受助者需求为导向,将基础数据库、智能软件、线上服务平台及线下服务圈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志愿服务的协作与共享,扩大服务范围,方便志愿服务管理[21]。
以武汉大学“星星和光”志愿服务团队为例,该团队应用了“医学+”融合“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创新型服务模式。团队吸纳了医学、心理学、美术、软件设计等专业的同学,成员们结合自身优势为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了康复陪伴、心理疏导、艺术课程等服务。该团队还充分应用互联网资源,设计手机软件,建立数据库,组建“自闭症儿童家长互助社群”,开展线上结合线下的自闭症筛查,并利用互联网出售自闭症儿童文创作品。
3.4 建立健全医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医学生志愿服务政策支持
为更好地发挥医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推进医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医学生志愿活动长效机制建设,将志愿服务项目化、长期化。针对当前我国医学生志愿服务的不足之处,首先应加强医学生志愿服务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医学生志愿者权益。其次,应加大对医学生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力度,缓解志愿活动经费不足现象。此外,应优化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明确志愿服务目的性,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化、规范化。同时,应完善医学生志愿服务奖励制度,通过增加社会实践学时,提升社会实践在评奖评优中的占比,对志愿先进学生及组织给予表彰等,激发医学生志愿兴趣[22]。
4 总结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医学生志愿服务是在这一过程中的医学生担当。从短期来看,医学生志愿服务能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减轻患者心理应激,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从长期来看,医学生志愿服务能让医学生学会治愈,学会帮助,学会安慰。这不仅能消除大众对医生的陌生感,形成尊医爱医的社会风尚,也能让医学生在未来的行医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因此,要处理好医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好医学生志愿服务效应,发展好医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让医学生志愿服务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