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神曲传统制作工艺考证△

2021-01-04于大猛周一奇李惠芳郭志军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7期
关键词:酒曲青蒿神曲

于大猛,周一奇,李惠芳,郭志军

1.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河北医科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7;

3.首都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北京 100069;

4.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17

六神曲由白面、青蒿、赤小豆、杏仁、苍耳、野蓼6 种原料组成。明代李时珍[1]《本草纲目》“神曲”载其制作工艺为“叶氏《水云录》: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用白面百斤,青蒿自然汁三升,赤小豆末、杏仁泥各三升,苍耳自然汁、野蓼自然汁各三升,以配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勾陈、酟蛇六神,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罯,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收之”。文中叶氏《水云录》原书已经亡佚,作者为南宋文学家叶梦得。此方可能是叶氏抄自他书,但仍可推算六神曲的产生时间至少是南宋。元代王好古[2]180《医垒元戎》“三奇六神曲法”首次提出“六神曲”之名。方中药物组成与叶氏《水云录》相同。六神曲处方沿用至今已近千年,在流传过程中,其传统制作工艺亦不断发展。

1 造曲法与造酱黄法

总结古人六神曲的发酵方法,宋代以前均为造曲法。南宋叶梦得《水云录》记载的造酱黄法,经过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收载后,后世影响亦颇广。明清时期,造酱黄法与造曲法成为六神曲制作两大主流方法。

1.1 造曲法

由于神曲来源于酒曲,两者发酵方法确有共通之处。古人造曲的方法大致可分为罨曲法、风曲法、曲法,前2种方法在六神曲的制作中均有体现。

第一种罨曲法。元代王好古[2]180《医垒元戎》“三奇六神曲法”载:“全有前物为六神,少则非也。踏干,先用秆草铺地上,后用蒿铺之,排曲于上,曲上却用蒿草盖之,勿令透风,候一月取出。安在见风处,更四十九日可用”。文中三奇六神曲就是一种酒曲。制作方法为在地上铺秸秆,秸秆上铺青蒿,再铺曲饼,上覆蒿草。一月后取出,通风晾晒。罨曲法的制作工序与北魏贾思勰[3]823《齐民要术》中河东神曲中的卧曲法相近,《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载:“臥曲法:先以麦布地,然后著曲。讫,又以麦覆之。多作者,可以用箔、槌,如养蚕法。覆讫,闭户。七日,翻曲,还以麦覆之。二七日,聚曲,亦还覆之。三七日,瓮盛。后经七日,然后出曝之”。比较两者操作方法,六神曲在铺曲之后,省去了卧曲法中的翻曲、聚曲、瓮盛等工序,只待1 个月后取出,晒干。可见,六神曲的制作方法,没有考虑到曲饼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变化,较酒曲制作粗糙。

第二种风曲法。王好古[2]180《医垒元戎》“三奇六神曲法”载:“如作风曲,才踏之,用桑叶纸裹发过,悬在风道中,亦须四十九日,每米一斗,不过十两”。文中将曲饼用桑叶纸包裹,悬挂通风处,发酵晾干。这点与《齐民要术》的卧曲法大致相同。这个用量在北魏时期较笨曲而言是神曲。但是到了宋代,这个用量为宋代朱肱《酒经》中滑台曲用量的10 倍。可见,六神曲在宋代作为酒曲已经算不上优质。明代李中梓亦推荐此方,其在《药性解》“神曲”中记载:“一如造曲法。悬风处经年用”[4]。

明清医家对造曲法非常重视。如陈嘉谟《本草蒙筌》、王文洁《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张璐《本经逢原》等均推崇造曲法。但是,多未明确指出是罨曲法还是风曲法。多表达为“一如造曲法式”。医家神曲虽然取法酒曲,但是具体操作过程要简单地多。得到的神曲如果用来酿酒,显然并非优质的酒曲。

1.2 造酱黄法

李时珍有感于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4 种造神曲法工序非常复杂,在《本草纲目》“神曲”中指出:“贾思勰《齐民要术》虽有造神曲古法,繁琐不便。近时造法,更简易也”[6]1038。从文中可见,改革后的简便造曲法在明代已经流行。这种方法就是造酱黄法。

造酱黄法的工艺,《本草纲目》“神曲”载:“用汁和面、豆、杏仁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罯,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晒收之”[6]1038。文中所谓造酱黄法,指造酱时需要首先将面粉发酵的过程。考《本草纲目》“酱”中关于小麦面酱的造法记载:“用生面水和,布包踏饼,罨黄晒簸。每十斤入盐三斤,水二十斤。晒成收之”[6]1042。可见,造酱黄法指的是造小麦面酱的前半部分,即将面粉制饼,覆盖发酵至有黄衣,晒干,并不包括后半部分的加盐加水的二次发酵。造酱黄法仅需将面饼罨黄即可,方法非常简单。李时珍所述的方法,来源于《齐民要术》的黄蒸制法,即将全麸麦磨细,加水团成小饼,蒸熟摊冷,在架子上铺席,将小饼置席上,上覆苍耳叶,7 d后黄衣上遍,取出晒干即可。

造酱黄法在明代是药业的主流,如明代宋应星[7]《天工开物》“神曲”载:“凡造曲所以入药,乃医家别于酒母者。法起唐时,其曲不通酿用也。造者专用白面,每百斤入青蒿自然汁、马蓼、苍耳自然汁相和作饼,麻叶或楮叶包罨如造酱黄法。待生黄衣,即晒收之”。文中造神曲法与《本草纲目》记载的方法如出一辙。文中“其曲不通用也”一句,提示酒业酒曲与医家神曲的分离。

2 造曲时间

古人造曲的时间一般选在农历六月伏天。究其原因,宋代陈衍[8]610《宝庆本草折衷》“神曲”载:“续说云:古传六月六为神日,世用此日造曲,因以神称也”。明代陈嘉谟[9]《本草蒙筌》“神曲”载:“谟按:六月六日造神曲者,谓诸神集会此日故也。所用药料,各肖神名。当此之日造成,才可以名神曲。倘或过此,匪但无灵,抑不得以神名也”。

以上观点均认为神曲之“神”字是为诸神集会的特殊时间,即“神日”。这种观点误解了神曲的本来含义。神曲之名,首见于《齐民要术》,是指酿酒所用的一种酒曲。“神曲”是与凡曲、笨曲相对而言。所谓凡曲与笨曲仍是块曲,只是制作方法不同。酿酒时神曲用量远低于凡曲、笨曲。如《齐民要术》“造神曲并酒等”载:“此曲一斗,杀米三石;笨曲一斗,杀米六斗”。从文中可见神曲与米的比例为1∶30,而笨曲与米的比例为1∶6,神曲用量少而效高,故称之为“神曲”[3]823。后世医家对于神曲之名妄自揣摩,以诸神聚会之日造曲的理解,距《齐民要术》的本义相差甚远,可谓以讹传讹。

亦有将时间定为农历七月七日,如宋代陈衍[8]610《宝庆本草折衷》“神曲”载:“而今诸处亦以七月七日依此法造之者”。还有文献记载具体到特定的某几日,如元代王好古[2]180《医垒元戎》“三奇六神曲法”载:“于伏内上寅日踏极实为度,甲寅、戊寅、庚寅乃三奇也”。即选取了伏天中的3 个寅日造曲。明代李时珍[6]1038《本草纲目》记载的造曲时间比较宽泛:“叶氏《水云录》云: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或三伏日”。

用造酱黄法造神曲仍要选择六月伏天,与造酱的制作时间在冬季是不同的,如北魏贾思勰[3]906《齐民要术》“造酱”载:“十二月、正月为上时,二月为中时,三月为下时”。

总之,六月伏天天气炎热潮湿,神曲容易发酵。但是南北有异,五运六气不同,并不一定局限于某一天。

3 曲饼干湿程度

关于曲饼的干湿程度,元代王好古[2]180《医垒元戎》“三奇六神曲法”载:“拌匀,稍干为妙,用大盆罨一宿,于伏内上寅日踏极实为度”。指出曲饼的标准为“稍干。”说明曲饼较松散,水分较少。这种“稍干”的曲饼才能“踏实”。所谓“踏实”,就是将混匀的神曲装入模具中,用脚踏实。这也是“踏神曲”“踩神曲”的由来。如果曲饼中的水分过多,在后续踏神曲的工序中则会出现曲饼从神曲模具周边溢出的现象。最终导致神曲中间的空隙过小,发酵不充分。表现为神曲掰开后中间的丝窝较小,甚至是硬面团。清代杨璇[10]《伤寒温疫条辨》“造神曲法”载:“于六月六日合一拌匀,干湿得所,握团以苘叶裹之”。文中“干湿得所”一句虽没有指出曲饼干湿的具体程度,但是指出了干湿的重要性。宋代朱肱[5]23在《酒经》“顿递祠祭曲”中总结为“面拌时,须干湿所得,不可贪水。握得聚,扑得散,是其要诀也”。指出抓之成团,伸手能散的程度,这是神曲制作的核心技术。

亦有制曲饼时加水更少,特意使曲饼坚硬者。如宋代陈衍[8]610《宝庆本草折衷》“神曲”载:“《岁时广记》论造神曲云:以六月六日取河水和面,作坚块如样,纸裹,挂于风劲处,经月可用。或作小团,不裹,或以红印印其上。”文中将取河水和面制作的曲饼称为“坚块”,说明水分较少。另外,文中将曲饼挂于劲风处的风曲法会导致水分散失加快。笔者对这种曲饼仅1 个月就能发酵好持怀疑态度。因为正常风曲法亦需1 个月,而这种干硬的曲饼发酵时间会更长。而且,刚发酵好的神曲还需久陈,至少是半年才可用。文中仅1 个月即可使用的观点并不可取。

4 包裹与覆盖

无论是造曲法还是造酱黄法,药饼均需包裹以提高发酵温度与湿度。《本草纲目》使用的是麻叶或楮叶,即现代植物学中的苎麻叶与构树叶。后世有用纸者,如宋代陈衍[8]610《宝庆本草折衷》“神曲”载:“如样,纸裹”。亦有用苘麻叶者,如清代杨璇[10]《伤寒温疫条辨》卷六“造神曲法”载:“握团以苘叶裹之”。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用植物叶片包裹容易有缝隙,接触空气的部位易生红色霉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代卢之颐[11]《本草乘雅半偈》“神曲”载:“麻叶、楮叶包罯,如造酱黄法,布帛密覆俟冷”。即在李时珍用麻叶、楮叶包裹的基础上,在外层进一步用布帛将药饼包紧,进一步缩减药饼与空气接触的空隙。

在明代刘文泰[12]2697《本草品汇精要》“曲”附图中,可以看到屋中有2个人站在桌旁,1个人用手揉神曲,1个人用瓢添水,还有1个人蹲在地上在将神曲放入木范(模具)中。房檐上悬挂着2 串用纸包裹好的神曲。屋中还有1张桌子,桌子上有1沓纸和用纸包好的神曲。值得注意的是桌上还有1 个碗。笔者推测这个碗中很可能就是糨糊。桌子旁边还有1 个烛台,上面有点燃的蜡烛。《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的“造曲法”附图[12]2697,显然是根据《本草品汇精要》的药图重绘而成。其在烛台边上多绘了1个人,手持1包神曲,用蜡烛照看。笔者推测可能是借烛光观察用纸包裹神曲所余的缝隙,用糨糊黏合。药图中所示方法显然是风曲法,所用纸多为桑皮纸。纸的柔韧性较好,不像植物叶片那样容易裂开且可以用糨糊将缝隙封住,是一种优选的方法。

为了使药饼更容易发酵,往往在药饼上面覆以麦秸、黄荆、青蒿等物。北魏贾思勰[3]1152《齐民要术》“作菹、藏生菜法”记载的造女曲法就是将曲饼“以青蒿上下罨之。置床上,如作麦曲法”。后世如《医林纂要探源》卷二“神曲”载:“和作饼,罨以荆。”文中的“荆”一般指黄荊,也可用同属的牡荊。

山东省建联中药店姜保生老药师传授的经验是用鲜荷叶包裹药饼。用鲜青蒿覆盖,1层青蒿1层药饼,依次平铺。发酵好的神曲带有明显的清香气味。

5 干燥久陈

神曲的干燥方法有2 种。第一种是将发酵好的神曲置阳光下晾晒干燥,发酵后表面密布黄衣、内部潮湿发软,需要进一步干燥。这种方法包括了造酱黄法与造曲法中的罨曲法。第二种是将抟好的曲饼包裹好,悬挂于通风处,属于造曲法中的风曲法。

实际操作过程中发酵好的神曲往往是如砖块大小的一整块,而入药时要用戥子称量,必须要将神曲切成小块。笔者体会,刚发酵好的神曲质地柔软,用刀很容易切且形状规则,而整块干燥后的神曲非常坚硬,需要用锤子砸碎,得到的神曲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或用细锯锯成小块,会产生较多的粉末。

神曲要久陈效果才好。如明代李中梓[13]《医宗必读·本草征要下》“神曲”载:“陈久者良”。明代许希周[14]《药性粗评》“神曲”载:“以其陈久而可入药”。至于久陈的时间,多数医家倾向于1 年,如清代刘云密[15]《本草述》“神曲”载:“经年用”。清代杨璇[10]《伤寒温疫条辨》“神曲”亦载:“悬风处,经年用”。

6 实践体会

笔者按山东省建联中药店姜保生老药师传授的造神曲经验操作,在农历六月伏天期间取杏仁、赤小豆各1 kg加工成粗粉,加入全麸麦粉20 kg中,混匀,取新鲜的水蓼(辣蓼)、苍耳草、青蒿各1 kg,切成小段,清水浸泡1 h,文火煎20 min,滤过,取汁。注意药汁的量不宜过多,过多和面时会有所剩余而损失药效,而量不足则可以酌加水补充,不会损失药效。将药汁倒入药粉中,用双手拌匀,以“抓之成团,伸手能散”为度。将拌匀的药团置于特制的神曲模具中。神曲模具包括6块长条木块、2块楔子,其中4块凸凹相扣围成长方形,另外2块分别在两侧固定,2 块楔子卡住。在药团上铺塑料布,用双脚将药饼踏实。注意模具的边角部分不要留空隙。然后将楔子拔掉,取下模具,得到1 块完整的曲块。由于笔者地处北方,找不到荷叶,故用牛皮纸严密包裹,置纸箱中平铺,注意1层鲜青蒿1层曲块,曲块的侧面也要放青蒿。将箱子表面覆以棉被,置密闭屋子中发酵,20 d 后取出,神曲气味香,曲味明显,表面有1 层黄衣,偶有神曲的边角部分包裹不甚严密,与空气接触,会出现白色的霉菌,要用刀去除。将神曲用刀切成小块,从断面看丝窝明显,发酵充分。置盖帘上,晾晒干燥。

笔者重复了《本草纲目》记载的制作酱黄的方法。腊月取黄豆100 g 炒出香味,磨成细粉,面粉300 g,混匀。加水混合,干湿适宜,团成窝头状,底部稍凹陷,堆放于盆中,上覆屉布,置温暖处。约1周后,面团的表面出现1层青、白、黄混合的菌丝,长度约有5 mm,嗅之有明显的曲味,取出,置阳光下晾晒,5 d后完全干燥。这就是李时珍所谓的“酱黄”。

《齐民要术》黄蒸法实践。取全麸麦粉200 g,加水揉成直径15 cm、厚1 cm 的小饼,置笼屉上蒸熟,取出摊凉,竹篮倒置,将小饼铺于倒置的竹篮上,上覆新鲜的苍耳叶,4 d 后小饼表面即长出黄毛,取出晒干,即为黄蒸。

7 结语

综上所述,六神曲的造曲法与造酱黄法,在明清时期并行不悖。古人对造曲的时间、曲饼的干湿程度、包裹的材料、干燥久陈时间等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六神曲的现代制作工艺,据《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六神曲”载:“苦杏仁、赤小豆粉碎成粗粉,与面粉、麦麸混匀,另取辣蓼、青蒿、苍耳草加水煎煮1 小时,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趁热与上述药粉拌匀,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自然发酵至表面遍生黄白色或灰白色霉衣,取出,粉碎,干燥,即得。”[16]文中所述的工艺过程与古人相比,过于简单。如没有指出药饼的干湿程度、药饼没有包裹与覆盖;没有指出是造曲法还是造酱黄法;神曲的干燥存放时间亦没有标准。

据《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神曲”载:“将杏仁和红小豆碾成粉末或将杏仁碾成糊状,红小豆煮烂与面粉混匀。再将鲜青蒿、鲜苍耳草、鲜辣蓼等药料用适量水煎汤(占原料量25%~20%),将汤液陆续加入面粉中,揉搓成粗颗粒状,以手握能成团,掷之即散为准,置木制模型中压成扁平方块,再用粗纸(或鲜苘麻叶)包严,放木箱或席蒌内,每块间要留有空隙。一般室温在30~37 ℃,经4~6 d 即能发酵,待表面生出黄白色霉衣时,取出,除去纸或麻叶,切成小方块,干燥。”[17]从文中可见,所用方法为造酒曲法,其中赤小豆的煮烂与曲饼干湿程度均符合古代造酒曲的传统。但是,3 种鲜药水煎取汁的方法显然与古人捣汁的方法不符。另外,神曲发酵过程中并没有覆盖任何材料,用强调温度来代替覆盖物并没有依据。笔者制作神曲时覆盖青蒿,发酵后,青蒿的香味是浸入神曲内部的,并非仅是有保温作用。

因此,需要对神曲的传统炮制工艺进一步研究细化,以补充现代神曲制作工艺的不足。笔者认为神曲的传统制作工艺方面有如下几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是造曲法与造酱黄法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曲饼的干湿程度。造曲法以抓之成团伸手能散为度,而造酱黄法的湿度明显大于造曲法。两者由于含水量不同,导致前者发酵时间长而后者短、曲饼中霉菌种类可能产生差异,最终导致得到的神曲的成分、疗效产生差异。第二是罨曲法与风曲法的区别。《齐民要术》记载的神曲制法为罨曲法,宋代出现了风曲法。从明代制曲药图中可见,风曲法已经成为制曲的主流。现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的方法显然为罨曲法。建议分别用罨曲法与风曲法制作神曲,比较两者工艺的优劣。第三是包裹曲饼的材料的比较。制作神曲时,分别用苎麻叶、构树叶、苘麻叶、荷叶、牛皮纸等包裹曲饼,比较所制神曲的成分,进行优选。第四是覆盖曲饼的材料比较。《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并没有覆盖物,仅强调温度,而古人制作神曲时的覆盖材料有麦秸、青蒿、黄荆、牡荆等,并非单纯的保温,应研究这些材料对神曲成分的影响,尤其是青蒿。第五是对神曲切制时间的研究。古代酒曲无论是罨曲法、风曲法还是曲法,均为用曲块自然晾晒。干燥的曲块非常坚硬,切制困难,品相不佳。《全国中药炮制规范》是在晾晒之前趁湿切割,药材品相要好得多。但是,趁湿切割会导致神曲干燥时间变短,内部的霉菌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神曲的品质。因此,应对神曲的切制时间进行实验研究。

猜你喜欢

酒曲青蒿神曲
第二届梁山酒曲协会会员大会在山东梁山召开
古人喝什么酒
五月雨
白米青蒿社饭香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张杰演唱功夫主题神曲《我是来揍你的》
种曲微生物技术与酒曲改造
乡野里的青蒿
神曲MV怎么撸? 让神曲界一姐王蓉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