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溪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新模式与绿色防控集成技术

2021-01-04陈旭东

中国茶叶加工 2021年3期
关键词:安溪农资茶园

陈旭东

(安溪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福建泉州362400)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晋江西溪上游,全县面积3057.28 平方公里,辖24 个乡镇482 个行政村(居),人口121 万人,2020 年位列全国百强县第86 位,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防控示范县、国家生态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安溪铁观音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多项殊荣。

安溪县2020 年茶园面积4 万公顷,茶叶总产量6.2 万吨,涉茶总产值250 亿元,是全国重点产茶县。 安溪铁观音是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1428.46 亿元,位列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第一。 安溪县委县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质量兴茶为导向,“产”“管” 并举,推行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四项绿色防控措施,推行源头严防、过程严管、产品严检、违法严惩四种质量安全监管举措,构筑质量联控、一品一码、社会共治、品牌支撑四个体系,有效促进了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总结了安溪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新模式与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为其他产茶县茶叶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统筹管理

1.1 机构保障

安溪县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以茶叶质量安全绿色防控为中心工作。 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抓,分管副县长具体抓,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相关部门成立工作机构,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已被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部门与乡镇年度绩效考核内容,组建村级协管员509 人、乡镇专兼职监管人员66 人、县级监管执法检测人员39 人,实施属地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县财政每年统筹整合有关财政资金,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近三年来全县各级财政投入生态农业专项资金2.94 亿元。 为充分满足监管需求,每年茶叶检测费预算达200 万元,确保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 “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设备”,监管、检测、执法能力逐步提升。

茶叶质量安全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督促落实重点难点工作。 建立宣传动员、信用体系、风险预警、舆情监测、应急演练、联合执法、行刑衔接、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等机制,形成乡镇、部门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管理格局。 把茶叶绿色防控与生态建设、茶叶 “三品一标” 认证、有机肥替代化肥、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每年组织茶叶质量与安全各类培训班,向茶农传播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知识,参与人员达1万多人次。

1.2 农资保障

为统一经营全县农资产品,整合全县现有的农资经营网点,组建新合作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凡进入安溪的农资均按照 “新合作农资公司初审,供销联社报备,农业农村局审批” 的流程,公开遴选农资品牌产品,发改局合理确定县内统一最高零售价,设立价格公示表和举报电话,新合作农资公司对所有网点实行农资商品统一配送,解决农资市场多年多头经营、无序竞争、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建设 “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全县所有网点(258 个)实行联网管理,在全国首创农资商品 “一品一码” 准入、农资销售凭证发布病虫害防治信息等制度[1],精准把好农资产品 “准入、购买、流通、使用” 等重要关口,实现不销售与使用违禁违规伪劣农资的目标。

严格实施禁限用农药管理和间隔期(休药期)规定、动植物防疫检疫、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认证标志管理使用、 产品质量安全自检、 质量安全承诺、黑名单等质量安全制度,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1.3 专业托管

引入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茶叶绿色防控全程托管专业防治。 针对小农户茶园面积小、地块分散、服务难开展的状况,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如司雷植保、大司农等通过与村委会、农民合作社联合,将相邻地块的小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在植保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茶园植保全程托管服务。 农户只需支付适当的服务费即可享受专业化的植保服务,这一举措破解了茶农分散经营病虫害防治难的问题,保障了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创立了全国首个生物信息对抗与智能虫害防治系统,采用声、光、电、生物干扰技术,集成物理防控、生物天敌、生物导弹、生态调控,有效干扰破坏害虫的繁殖链及生活规律,突破了军工技术与现代农业跨域融合发展,开创了绿色防控工作的新局面,并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司雷植保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科院遥感所等十家全国行业优势单位就茶果蔬等主要经济作物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联合申报了科技部2019 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 全县推广应用生物信息对抗与智能虫害防治技术示范片1333 公顷(2 万亩),种出 “零农药” 茶叶。

1.4 产品严检

先后投资1 亿多元,在安溪境内建设两个国家级茶叶检验检测机构(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同时坚持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的工作思路,分别在县、乡镇、企业(含市场)三个层面建立快检网络,为安溪县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让 “问题” 产品无所遁形,倒逼生产自律。 2020 年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签订协议合作开展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状况跟踪研究项目,并于2021 年发布《安溪铁观音质量安全白皮书(2020)》,呈现现阶段安溪茶叶质量安全的真实状况,向全社会传递安溪实施 “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品牌强茶” 战略的新成果。

1.5 违法严惩

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茶管委办、供销联社等机构的涉农执法力量,成立县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大队,下设五个监管中队(40 人)。 实行质量联合抽检、联动督查检查,落实 “双随机”“检打联动” 机制。 实行举报重奖制度,对举报属实的按案件罚款的50%奖励举报人,案件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奖励举报人5~10 万元。 扎实开展农药经营使用、农资打假、茶叶农残超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 “利剑” 行动,严厉打击农业生产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排查消除各种风险隐患,牢牢守住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1.6 配套保险

针对以往保险公司开展茶叶病虫害保险服务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安溪县政府出台补助政策,按照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 的原则,推行绿色防控保险制度,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和县财政各承担50%保费,每公顷茶园每年保险金额7500 元,保险费率按2%计算,每公顷茶园每年需要缴纳保费150 元,当病虫害危害造成茶叶损失率在10%以上时进行保险理赔。 这一举措一方面消除了茶农使用植保新技术的后顾之忧,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保险公司的承保积极性,降低了茶农生产风险。

2 调控措施

2.1 生态调控

首创 “山长制”,对高坡度等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实行等高带状退茶还林还耕,保护茶山水土资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茶山大生态保护效能持续提升。 持续推行合理种树、梯壁留草、茶树留高、禁用除草剂等措施,营造有利于草蛉、瓢虫、寄生蜂以及蜘蛛、捕食螨等有益生物的生存环境,增强茶园自然生态调控能力。 安溪根据多年以来绿色防控的实践总结提出 “树、草、肥、水、路” 结合绿色植保技术的 “5+1” 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在福建全省推广。 截至今年,全县已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面积2.1 万公顷。

进一步深入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 “有机肥+配方肥”“茶+沼+畜”“水肥一体化”“绿肥+覆盖”“有机肥+深施” 等茶园施肥培肥技术。 经过多年的茶园土壤改良,全县茶园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三年前增长30%,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优良级别比例达95%[1]。

2.2 农艺改良

对过度密植的茶园进行挖穴减株或整行挖除,确保株距达到30 厘米以上、行距1.3 米以上,既让茶园通风透气,又方便农事耕作。 改变以往茶树过度矮化、 根系入土浅、 不能吸收深层土壤养分、茶树抗旱抗涝抗寒抗病能力弱的栽培方式,使采摘后茶树蓬面与地面的距离保持在70 厘米以上。 在茶行间套种三叶草、大豆、格桑花等绿肥,不仅为茶园增加了有机肥源,而且提高了茶园保水保土保肥能力。 对达到采摘标准的茶树芽叶及时采摘,并树立以养为主的茶树修剪技术,清蔸亮脚,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芽叶病虫害、铲除害虫产卵场所。 结合施用基肥,推行茶园中耕除草,冬季清园,辅以石硫合剂封园,改善土壤通透性、保持茶园土壤水分,减少茶园病虫基数[1]。

2.3 综合防治

综合利用物理防控及生物防治措施,在茶园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害虫技术,推广色板引诱粘杀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黄蓟马等害虫;在茶园推广茶尺蠖和斜纹夜蛾诱捕器,辅以使用生物农药、人工释放捕食螨防治病虫害。根据不同茶山茶园进行分级评估,针对性进行综合防治,实现节本增效。 对人群密集区茶园,实施“色板+杀虫灯+诱捕器+生物农药” 综合防治;对人群稀疏区茶园,实施 “生物信息对抗与智能虫害防治系统+人工释放捕食螨” 综合防治,均取得明显成效。

3 防控成效

经过连续3 年推广应用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治等茶叶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等措施,2020 年,全县累计建立各类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片90 多个,绿色防控实施面积超过2.4 万公顷,绿色防控覆盖率超过60%,农户接受茶叶质量安全、 绿色防控等技术培训比例95%以上,茶园生产合作、质量联控比例100%。茶园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40%以上,病虫害综合防治效果达90%以上,全县茶叶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连续14 年出口茶叶100%通过输入国官方检测。 同时,生产成本平均减少25%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1 经济效益

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既减少了农药使用,茶叶种植生态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化学农药防治相比,每公顷农资投入成本可降低750 元,劳动力成本每公顷降低3000 元,茶青每公顷产量增加20%,毛茶价格每千克提升30~50 元,按每公顷增产300 千克毛茶(春秋两季合计),每公顷产值增加9000~15000元,减支增收合计每公顷12750~18750 元。

3.2 社会效益

绿色防控集成技术促进了茶园生物多样化,保持了茶园生物链的平衡,实现茶叶品质与茶园生态的双提升,得到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高度重视,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防控的新理念、新技术得到了宣传推广,符合产区茶企茶农防治需要。 生态防控全程托管种出的茶叶,品质达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出口创汇的竞争力大幅增强,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度越来越高。 茶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4 结语

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新模式与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是集成了茶园绿色防控措施与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举措的新型综合技术形态,通过改善茶树的生长环境和采用农业、物理、智能科技、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手段形成绿色生态的新型茶叶理念,构建“从茶园到茶杯” 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从而提升茶叶的种植技术和质量安全,提高茶叶的产品品质和生态效益。 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永远在路上,安溪县将不断创新举措、提升茶叶质量监管水平,确保安溪茶叶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安溪农资茶园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茶园飘香
预防病毒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安溪寿星爱品茗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
参加农资展会,细节绝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