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1-01-03李玉兰

甘肃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战略生活

李玉兰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地理教學应发挥学科特点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推进和实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出发,探讨中学地理教学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与价值。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内容为例,结合乡土地理素材,实现地理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理教学;渗透;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7—0078—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1]。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人地关系始终是实施乡村振兴不可忽略的基础。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学科[2],有很多乡村振兴的相关素材,无论是自然地理中地形、河流、气候等的特点与相互影响,还是人文地理中产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建设意识的宝贵土壤。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多数学校、教师迫于升学压力忽视了将课程内容与时事热点事件、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相结合,没有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是仅仅依据考试内容限定教学内容。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将自己定位为“知识传授者”,即如何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3]。甚至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不会联系生活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严重脱离了生活。中学地理课程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时候教师只能保证完成教学内容,没有时间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思考解决生活问题。尽管部分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建立了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但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深入地将地理知识、原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更遑论挖掘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含义。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与意义

1.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聚焦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几大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在生活情境教学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4],根本是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除了掌握地理概念、规律影响外,还应学会分析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将理论知识用到生活中去,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文化等五个层面,恰好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相吻合,其典型案例可以成为地理课程的重要生活素材、情境的来源[5]。发挥地理学科优势,将地理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相结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例如,在学习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时,利用“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资料,再展示“北大仓”的现状,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地理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还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环保专家、农民、经济学家等角色,在辩论与思想碰撞中形成正确的区域思维与区域认知。知道区域的发展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以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要求。

可见,在地理教学中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是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也是学校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有助于育人目标的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可提高学生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参与乡村振兴的信心和责任感。

2.发挥教育的作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振兴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而地理教育是生活的关键因素,主要关注空间的差异性,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教育的作用,让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现实问题,将课程内容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实现乡村经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可激发学生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热情。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是否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而中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生储备力量,中学阶段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能促进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3.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人类任何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新疆哈密瓜、四川火锅、杭州丝绸、黄土高原窑洞,庆阳苹果等。利用这些特色产业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同的区域特色产业、文化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地理知识的呈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载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教学活动,让地理知识的呈现具体形象、全面生动,激起学生潜在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区域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利用不同区域环境素材,也能让学生明白地理课程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践行新课标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课程要求。

三、乡村振兴战略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笔者选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作为教学内容,以乡土地理资源黄土高原上第一塬董志塬的乡村振兴为素材,尝试进行国家重大战略在地理课堂中的实践。

1.以乡土地理素材导入,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节课要落实人地協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笔者首先用坐落于黄土高原第一塬董志塬上的城市——庆阳市的宣传片导入新课,用短片带领学生感受家乡富有特色的黄土文化,领略厚厚的黄土上孕育的美丽诱人的自然景观。由此引出导语: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我们,是否了解我们的家乡呢?请说出你知道的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学生在描述家乡民风民俗时,有利于对自己家乡的深入了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自豪感,从而产生传承家乡文化和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富有特色的黄土景观和黄土风情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它是人地和谐发展的果实,由此让学生明白人地协调观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引出第二部分内容:认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水土流失。

2.认识区域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

从地理视角认识乡村振兴必须深刻分析其自然条件,构建正确的区域人地协调观,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笔者先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图,让学生对地理位置有一个了解,知道黄土高原区域广泛,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今日见到的黄土地貌景观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深深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再展示学生熟知的庆阳市境内塬、梁、峁、川等地貌景观图片,提出问题:图片中的地貌景观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在领略家乡的壮美景观,认识自然环境的发展过程时,更深刻地感受黄土地在养育我们之时遭受了怎样的磨难,体会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长期不可估量的破坏,让学生产生忧患意识。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文明肇始与农业率先发展之地,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干扰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两千年以来,在人类直接参与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6]。学生在分析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时,明白家乡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他们在感受黄土高原地貌的巨大变化时,必定会由衷地产生要改变这些人类活动的想法。因此就会自然而然地探索哪些活动会破坏自然环境,进而寻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由此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就会被无声地激发。

3.树立人地协调观,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时,我们要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区域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分析黄土高原景观形成深受人类活动影响时,提出如何在乡村振兴时,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在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分析其形成原因,知道黄土高原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加之自然环境的特征,形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学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应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让学生思考黄土高原人民谋求人地和谐,长期形成的“黄土风情”有哪些。在人类活动不合理与合理的强烈碰撞中,深刻体验和感悟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产业的发展应适应环境特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及特色民俗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建立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指导学生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寻求乡村振兴的路径。

四、渗透乡村振兴内容的教学思考

通过课程实践,将乡村振兴战略渗透到课堂中,能拉近生活与地理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协调观。笔者在将乡村振兴内容渗透于地理课堂的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1.选取素材要符合教学要求及学生知识水平

在地理课堂中渗透乡村振兴战略,要在尊重学科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区域素材作为载体分析地理原理,避免强制灌输,喧宾夺主。教师应明确教育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为了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认知能力,综合地理核心素养,回归课本,选取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分析区域现实问题时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讲“黄土风情”时,选用学生熟知的歌曲,剪纸、皮影、窑洞等地理事物图片;讲“水土保持”时,让学生说出我们周边的山上古老的树木多还是幼苗多,引出退耕还林政策。选用学生熟知的地理事物,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效率,也能将抽象、乏味的地理知识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分析现象的习惯,形成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教师应关注生活体验,提升专业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4]。因此,教师要从地理视角关注和研究生活中去过的地方,善于观察和收集自己见到的地理现象,将有趣的生活经历灵活运用到地理课堂中,作为地理知识呈现的载体,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关注度。如讲述“西北地区特征与农业”这一节内容时,联系学生熟知的地理事物,如国外的葡萄庄园,市面上常见的葡萄酒、幼儿奶粉等,让学生知道产业的发展依赖环境。我们掌握环境的特征,发挥区域优势,可形成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由此,既可让学生知道掌握区域知识,形成区域思维的重要性,也能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无声地传递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识。

3.巧妙寻求切入点,设置问题,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研究乡土课程资源,以乡土课程资源为素材,细化教材中的知识点,寻找多种方式将乡村振兴战略与课本知识点建立联系。创设情境,用当地特色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展现课本内容,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关注并分析生活现象的意识。例如,在“黄土高原”这节课中,展现董志塬的地貌景观,学生必然好奇黄土高原为啥不是平坦的,由此引出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生能很容易地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以此教师可顺理成章地提出人地协调观及如何推动董志塬乡村振兴。

教育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学应关注国家方针战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家乡振兴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37(11):2127-2140.

[2]王海.地理课堂教学思维活动导向探究[J].地理教育,2021(03):4-6.

[3]孟健.学习设计者: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7):36.

[4]陈庆颖,戴文远,汪涛.基于乡村振兴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莫干山为例[J].地理教学,2020(01):9-12.

[5]石杰.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暨乡村振兴的若干哲学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03):41-44+59.

[6]宋发刚,黄本涛,胡健敏.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地理生活情境化教学[J].地理教育,2021(03):9-11.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战略生活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生活感悟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洒向黄土高原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