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制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1-01-03尹忠

甘肃教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建议小学

尹忠

【摘要】学生身心特点规律决定了学校管理的特殊性,面对平时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学校管理者及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找到新的制度化管理思路。其实,学校管理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教育方式,作为管理者,应重点在教育资源、措施策略等方面着手,消除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隐性和显性问题。

【关键词】小学;制度化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4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7—0048—03

学校是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在高质量的学校管理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热情高涨,学生遵纪守规,学校教育质量就会提高;相反,如果学校管理无效,则师生精神面貌差,纪律涣散,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降低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由此可见,学校管理十分重要。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学校管理涉及教育教学、班级、教师、学生等方面,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尤其重要。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探析小学制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小学制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制度化管理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马科斯·韦伯提出,他认为制度化管理的实质主要依靠科學合理的权威制度实行管理。对学校来说,制度化管理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如何增强制度化管理效果,规范广大师生的言行,是一个极其重要且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当前,由于个别学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执行不力、工作实效性差等问题,造成学校制度化管理存在诸多不足。

1.重制度约束轻客观评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毋庸置疑,在学校管理中,管理制度所起的作用尤其重要,只有每一位师生遵纪守规,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出优势,学校发展才更有“方圆”,教育质量才有提升的空间。其实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建立起对一些师生行为的约束框架,而要想让教师与学生发自内心对行为进行自主约束,并不是仅仅依靠制度就可以实现的。反观现实,在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过分重制度而忽略了对教师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评价。当管理中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不能仅依据制度问责,而应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行理性评价,有些问题反映出学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漏洞,需要及时补“短板”,这样学校的“管理”与“教育”功能才能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理性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2.重形式轻落实效果。总体上来说,目前小学管理相对严格,这主要是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小学生安全意识、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的形成离不开制度化管理,学生们对于学校制度、班级纪律等仅停留在简单的认识层面,还没有完全内化于心,时时处处要靠教师的强调、提醒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对教师而言,统一的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任务的教师,所产生的管理效果并不相同。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缺少针对性措施,在落实各种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难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再如,在安全管理方面,学校对应急演练非常重视,每学期至少开展两三次相关系列活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但在安全管理方面效果并不好,学生在安全方面的实践能力并不强。

3.重制度管理轻人性化管理。任何管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人的管理,学校管理也不例外,而且学校管理中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和教师。现有的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基本上都是从制度的角度对师生进行管理,往往在管理中忽略了师生的主体性。学校是师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遇到了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而管理制度的落实可以帮助师生解决多种问题。因此,管理者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尺度,在制度化管理中要特别重视人性化,可以说,制度虽具有约束与限制的功能,但更重要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如果在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一味地局限于各种条条框框,就消磨了师生全面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人性化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从尊重人的角度落实管理制度,这样的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

二、关于小学制度化管理的建议

学校管理具有复杂性、具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涉及到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后勤、教具等方面,参与者有学生和教师,还延伸到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相关人员,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学校管理尤其重要,结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办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1],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格外注重以下几方面。

1.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的初衷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最终目的是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养。而优质资源配置是学校管理中尤其重要的内容,目前一些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完全优化,造成资源的浪费,阻碍育人质量的提升。一些学校依然将优质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绩效奖励等教育资源倾斜于毕业班或者所谓的重点班,其教育教学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性,教师难以有教无类、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使学校管理难以取得全面的实效。所以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并不只是简单的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与学校管理也有着重要联系。笔者认为,在平常的学校管理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从多个角度重视教育资源的分配问题,实实在在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隐性问题消灭,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进一步补齐管理制度的“短板”,为管理制度的合理完善奠定基础。当然,结合教育资源的配置现状,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管理者需要充分认识管理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不能急于求成。

2.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学校管理的重点在于教师和学生,总体来说,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多是关于人的问题,管理者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重视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其实在实际管理中,除个别师生外,绝大多数师生都能在学校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实现自我约束,面对学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如果依据制度进行硬性管理,一定要了解清楚问题出现的原因,从生活、学习、教学等方面全面详细了解,尽量体现出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关怀,这是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平时的管理中,应以说服教育、思想动员为主,尽量让管理制度的落实体现出柔性的一面。同时,学校管理层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主动解决教职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主动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及时给予学生帮助与关怀,这样才能把握好管理的重要性和针对性。不仅如此,还要特别关注患有重大疾病和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的师生的生活情况,通过学校工会出面、组织募捐等方式,对这些师生进行救助,多管齐下,从多个角度充分发挥柔性管理的作用。

3.注重管理措施策略的落实。任何管理制度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是在不断完善中逐步发挥作用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不要急于呆板地用制度去约束人或者处理问题,而应该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考虑管理制度的适用性,灵活变通地用好管理制度。同时,管理者要认识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被管理者在制度的框架内更好地工作、学习,在学校中形成集体管理的凝聚力。通常情况下,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为什么管理、管理什么、怎么管理等问题,却从没有认识到管理者应在管理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这需要管理者时刻警醒、思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必须结合学校实际,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探索适应学校实际的多样化管理模式,[2]注重过程的精细化、策略化,让管理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把激励、评价、诊断等方式方法运用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尽量让制度管理为师生发展、学校整体发展服务。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制度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杨义.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校长管理能力研究[J].新课程(上),2016(01):37.

[2]张晓理.对当前小学校长教学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32.

编辑:彭雪亮

猜你喜欢

建议小学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