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性表达

2021-01-03马梦迪

今传媒 2021年12期
关键词:凝视理论

马梦迪

摘 要: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在2019年重新回归观众视野,《亲爱的小课桌》采用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形式,深耕教育垂直类题材,在爱奇艺平台上线之后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话题讨论。本文将从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的特点入手,运用“凝视”理论,分析节目的“凝视”模式、“凝视”内容与“凝视”意义。

关键词:亲子教育类综艺;“凝视”理论;垂直细分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2-0060-05

《亲爱的小课桌》是爱奇艺平台制作播出的国内首档“萌娃课业教育陪伴式综艺”,于2020年8月26日首播,创新采用观察类综艺节目的模式,把节目分为“真人秀真实记录+演播室互动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节目从日常真实生活场景出发,以明星艺人在“课后托管班”辅导小学一至三年级孩子作业作为切入点,描画孩子的成长素写,邀请主持人、教育专家以及孩子的父母作为观察员,在观察室观看真人秀,对孩子在托管班中的行为以及明星的教育方式进行话题讨论。通过真人秀的展现与观察室嘉宾的讨论引发观众多重情感体验。不仅缓解了当下亲子教育的焦虑情绪,同时也打通了家长与孩子内心的沟通途径,节目的深刻立意在此得以回归。

《亲爱的小课桌》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在满足受众娱乐性的基础上,植根于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探寻以及社会价值的引导。节目中重点呈现的观察室中关于教育的观点碰撞与交锋,构成了话语表达的“仪式”,特定情境中的互动仪式可以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激发情感能量,共享符号象征认同。凝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看,本文以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作为对比,运用“凝视”理论,从凝视仪式的建构、凝视内容的呈现与凝视意义的生成三个层面对节目进行研究,以此透视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的创作趋势。

一、亲子教育类节目的特色分析

亲子类节目一直都是综艺节目热衷的焦点,2012年以《爸爸去哪儿》《超人回来了》为代表的亲子类综艺进入快速爆发期,此后节目扎堆出现且同质化严重,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再加上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这一阶段的亲子类节目逐渐淡出观众视野。此类节目聚焦明星家庭,以明星家庭的亲子互动作为节目的主要看点,满足了受众对明星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方式的窥私心理,节目的娱乐性过于突出,脱离了亲子类节目的真正意义。而亲子教育类节目则说教性较为突出,以公开课或分享会的模式进行呈现,聚焦“问题少年”“问题家庭”,给予受众以教育和警示作用,虽然节目目的指向很明确,但是宣教色彩过于浓重,受众在观看时易产生枯燥感。

2020年,亲子类节目以全新的节目模式再度回归观众视野。《叮咚上线,老师好》《小巨人运动会》《奇妙小森林》《亲爱的小课桌》《谁知盘中餐》等节目在台网两端都引发了新一轮热度。纵览这些节目,有很多共性的特征。第一,节目形态呈现多元化。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将青少年作为主体进行展现,突破了以往传统综艺节目的模式,将多种综艺形态进行融合,创新了节目表现形式,如《少年说》中搭建“勇气台”,《老师请回答》的空中“云课堂”教学,《亲爱的小课桌》中设立明星“课后托管班”和嘉宾“观察室”等;第二,叙事方式趋于年轻化。亲子教育类节目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心声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治愈孩子,大大減轻了节目的“说教感”;第三,价值引领倾向正向化。亲子教育类综艺节目立足于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打通家长与孩子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促进受众对当代家庭教育方式的关注与反思。

二、“凝视”仪式:构建对话交流情境空间

仪式是一种行为规则,规定着个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自己[1]。通过仪式的建构激发出人们从日常生活中短暂抽离出来的欲望,在此期间进行特殊的实践,并且赋予其深刻的价值意义。《亲爱的小课桌》的“凝视”属性分别体现在“真人秀+观察室”两个空间中,构成了双时空的交叉叙事。“第一现场”真人秀的部分把镜头对准学龄儿童,以辅导作业中令家长感同身受的现象作为切入点,集中呈现于“托管班”中,观察室中的嘉宾和家长则在“第二现场”情境空间中进行“凝视”,展开观点的交流讨论。同时,在节目播出时受众对真人秀部分和观察室嘉宾进行另一重“凝视”,双重凝视关系共同建构出节目的“凝视”仪式。

(一)“第一现场”托管班强化空间叙事

场景空间叙事的特点是还原真实的风貌,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故事更动人、人物更丰富、情感更真切[2]。在真人秀的部分,《亲爱的小课桌》开创性地把课堂之外的“托管班”作为载体进行呈现,每一期节目聚焦一个教育话题进行主题叙事。通过真实还原辅导班场景空间营造完整的叙事模式,其空间主要分为教学办公室、学习室、钢琴房、活动区与餐食区。“第一现场”将托管班中的辅导样态以及孩子们的表现与成长予以真实记录,节目进行过程中孩子们下意识的表达与行动,充满了不确定性,既落脚现实,又保证了节目的戏剧张力。节目邀请四位明星作为辅导班的常驻老师参与教辅工作,他们需要履行的职责与职业教师并无差异,按时上班打卡,接孩子放学,首要任务是保质保量辅导作业,此外要负责孩子们的餐食,组织班级内活动,开展各种兴趣课程。

明星辅导老师与孩子的互动相处都聚焦在辅导教室这一相对独立的空间中,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外界因素的干扰。辅导班的情境空间对孩子来说是相对熟悉的,他们在面对镜头时不会有强烈的拘束感。再加上20天不间断的节目录制,孩子们与辅导老师在相处过程中彼此熟悉,孩子们比较容易将最真实的状态释放出来。同时,辅导班的场景设置为明星辅导老师参与教辅工作提供了真实的环境,带给他们强烈的沉浸式体验,强化了他们作为老师的责任感,情感得以自然流露。四位老师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在托管班中与孩子们互动时自然流露,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的机会,也为受众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样本,引导受众在教育过程中寻找最优方法,实现了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关照。

(二)“第二现场”观察室拓展叙事空间

《亲爱的小课桌》“第一现场”作为节目的第一层叙事,以营造真实感作为核心,在镜头的记录下展现辅导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为“第二现场”提供了可供观察讨论的样本。“第二现场”作为另一层叙事线索拓展了节目的叙事空间,嘉宾们由表层凝视人物表现转向深层挖掘内心想法,进一步赋予现象背后传播话语的意义,使凝视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沟通,为弥合亲子关系提供了新的路径。

观察室由一名主持人和几位嘉宾以“家庭围坐”集体观看的形式对“第一现场”的真人秀短片进行凝视,围绕学龄儿童家庭的教育话题展开剖析与讨论,两个叙事空间中的关系紧密交织。

观察嘉宾是独立的叙事主体,具有“第一现场”凝视主体和作为受众凝视客体的双重叙事身份,结合当下讨论情境展开角色交叉叙述,通过教育理念与方法相互碰撞,输出了多元的教育观,为家庭相处提供了新的注脚与尝试。四位固定的辅导老师以及飞行嘉宾,他们作为真人秀部分的参与者,对事件和人物进行二次分析,在辅导班的切身体会将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孩子的家长与孩子有天然的亲密度,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在凝视过程中对孩子进行审视,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说明,为受众展示出不同的家庭相处模式,为节目贡献了新的叙事看点。例如,节目中凯凯的母亲坚持孩子不需要“快乐童年”的观点,一年级的凯凯每天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她额外布置的练习,甚至在暑假布置了400张考卷,凯凯妈妈的教育方式引发了观察室中激烈的观念碰撞。除了关注教育问题本身,节目还衍生出教育关联性话题,如对“全职妈妈”的讨论,体现了节目普适性的人文情怀,节目关注到了付出极大却又缺乏关心与理解的群体,嘉宾对现代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及对家庭社会地位的选择做了相关交流,对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有了更深的思考。节目在真实记录和凝视探讨中平衡了引导性与娱乐性,受众沉浸在节目营造的叙事情景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更容易理解节目的价值和内涵。

三、“凝视”内容:突破圈层的垂直细分

近几年综艺节目爆款频出,节目的多样化也使受众的观看习惯由之前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受众会依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选择观看。这一改变伴随着台网两端的综艺节目制作着眼于受众的精细划分,趋向于垂直类题材的深入开发。因此,节目可展现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连结更加紧密,依托圈层受众在社交平台的话题评论实现节目更广泛的传播,通过他们的情感共鸣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亲爱的小课桌》是一档注重教育话题探讨和干货输出的垂直类教育节目,将教育话题进行新的创意组合,节目依托观察类综艺的模式,真人秀部分营造真实的辅导班,观察室深入讨论教育话题,承载了极强的社会意义,实现了“小而专”的圈层创新。

(一)题材深入:话题性与专业度并重

据节目组调查,中国约4.52亿户家庭中,处在小学学龄阶段的在校生家庭超过了1亿。超过7成的家长在每天下班后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间超过2个小时。“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是大多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时的真实写照,辅导孩子中出现的各种棘手的情况成为了困扰父母的重要问题,许多家长在陪伴孩子过程中都有着教育焦虑。一方面,节目具有极强的话题性。《亲爱的小课桌》以现实生活为切口,每一期节目都将教育方法、親子关系、学习方式等具有强话题度的共性话题作为主题呈现,扎根日常生活,素人孩子为主角,以亲子教育作为着力点,家长们辅导孩子的经历均可在节目中得到映照,准确命中了家长教育的真实痛点,引起受众的集体共情,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作为一档教育题材的垂类节目,《亲爱的小课桌》突出了极强的专业度。“小课桌”的场景设置几乎还原了现实生活中辅导班的样态,沉浸式的环境设置让孩子和老师可以更快进入角色;辅导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辅导作业上,还关注到孩子的性格与心理,及时给予疏导。节目始终聚焦教育话题,观察室的嘉宾在育儿方面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衍生出的话题讨论围绕亲子关系、学习方式、隔代养育等方面展开,嘉宾涉及孩子的父母和辅导老师,他们与孩子有天然的人物关联,因此观点输出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观察嘉宾科学理性分享育儿专业知识,如对孩子的美育培养、高效陪伴孩子做作业的方式、正确引导孩子面对离别等问题,增加了节目的权威性与指导性,给受众提供多维度思考的空间。

(二)嘉宾选择:凝视样本极具代表性

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表征,不管是小课桌中的孩子们还是观察室中的嘉宾都成为了“凝视”的对象和样本。在真人秀部分,节目组将素人小学生与明星辅导老师进行搭配,保证了“凝视”样本普遍的代表性,观众在观看时更容易找到对位的凝视样本,完成准确的情感投射。“小课桌”辅导班中是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映射出的正是学龄阶段素人孩子学习生活的真实样态,在做功课过程中展现出了注意力不集中、粗心以及过分依赖老师等问题。节目中的7名小学生都具有独特标签,美丽善良的王依依,外表霸道内心细腻的王恩泽,积极阳光、多才多艺的腾腾,渴望得到妈妈夸奖、内心敏感的凯凯以及被爷爷奶奶带大、缺少关注的优优,他们作为具有明显特征的符号化个体被呈现出来。通过在小课桌中的学习与生活,为受众立体地描画出孩子们坚持上进、阳光可爱的群像,改变了家长对孩子的刻板印象。

《亲爱的小课桌》在保证节目专业性的同时,将辅导老师的选择方向定位于艺人明星,当他们面对性格各异的小学生时,充满了不确定性,保证了节目的戏剧性。节目中四位明星辅导老师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为观众呈现出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其中两位嘉宾已经为人父母,他们在辅导孩子作业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储备,给受众带来了经验性指导;而另一组嘉宾,他们在辅导孩子方面是完全没有经验的“新手小白”,刚刚成为家长以及即将成为家长的观众在他们身上更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年轻名星的加入拉近了与孩子的年龄差距,他们更能了解孩子的期望与诉求,让孩子们在心理上更易接纳,同时也完善了节目嘉宾的整体搭配效果。

观察室部分,由主持人、辅导老师、有育儿经验的明星、孩子家长和亲子教育分享专家共同组成。观察团的构成具有丰富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嘉宾们与孩子们相处之后的观点表达更为客观全面,为受众提供了特点显著的凝视样本。观察室设置名星和专家作为固定嘉宾,突破了传统主持人的职业定位,通过凝视对孩子和辅导老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对其中蕴含着的教育话题进行适当引导。观察室中的教育分享专家对真人秀短片中孩子的性格特征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专业解读并给出合理建议,嘉宾们通过配合,自然地将节目中的正向价值取向传达给受众。每期的飞行观察嘉宾则赋予节目话题讨论更丰富的凝视视角,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作为最熟悉孩子的父母则是引起观察室嘉宾观点碰撞的一大要素,他们是广大家长的缩影,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互相交流,为受众呈现真实的教育焦虑的同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拓展了节目的内容深度和意义空间,扩大了节目的二次传播。

四、“凝视”意义:基于受众需求的价值构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受众与其媒介使用关系的理论,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來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3]。当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导致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苛,专注于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情感。并且绝大多数学龄家庭在育儿方面缺少经验,存在着焦虑情绪。因此受众会根据自身需求寻找合适的节目进行观看,进而达成所期待的效用。《亲爱的小课桌》将视线聚焦“教育”这一学龄家庭最有共鸣性的话题,展现了诸多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将节目中的典型性事件升华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共议题。

第一,节目满足了观众的娱乐消遣欲以及窥私欲。《亲爱的小课桌》将教育话题进行综艺化呈现,节目第二期中,两位嘉宾真实再现家长的攀比现象,略带夸张的表演增强了节目的喜剧效果,将严肃正统的话题和教育方法以娱乐化的形式轻松传达,便于观众接受。弗洛伊德认为,窥视是“本我”原始欲望的体现。电视节目为现实生活提供镜像的真实呈现,“第一现场”中明星的教育方式通过辅导班中与孩子的日常互动直接呈现给受众,明星观察嘉宾则在观点交流中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表达出来,以此满足受众窥探明星教育模式的欲望。

第二,节目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每一期节目围绕教育主题进行多维度呈现,力图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教育进行剖析,为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焦虑情绪提供释放出口。例如,第一期节目中关于鼓励式教育与打压式教育的讨论,第四期节目中对于孩子美育的引导,父亲节特辑中展示父亲在亲子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家长如何表达对子女的关心等普遍性的问题。一方面,节目吸引了在育儿过程中有困惑的家长,将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及专业育儿知识传达给受众,在缓解教育焦虑方面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吸引了以往不太关注教育类综艺节目的年轻受众,节目中再现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问题,家长的教育理念触发了他们对儿时经历的情感性对位,引发同理心。

第三,节目构建了深层互动与自我审视的情境。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情感的产生发展离不开情境。仪式互动理论认为,当个体参与到仪式中时,可以引出共同的情绪和情感共鸣[4]。节目通过营造观察室这一凝视情境,满足了观众参与节目深层互动的情感需求。观察室将家庭集体式的客厅观看模式呈现于荧幕中,观察嘉宾相互交流碰撞,替代性地满足了受众在观看电视时分享交流式的欲望。第一现场真实感的场景和人物,观察室中关于亲子教育的相关话题,如该不该让孩子直面亲人离世、是否向孩子传达阴暗面等日常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曾出现的情况,家长有对位的经验记忆,在凝视时与节目中的信息整合,从而在拟态交流环境中进行深层次互动,极易与节目中的人物内容产生情感共振。此外,受众在爱奇艺平台观看节目时,可以实时发送弹幕表达想法,产生“虚拟在场”的沉浸感,实现了受众与节目的双向互动。

节目中不同身份的观察嘉宾在凝视时会产生不同观点,在教育观念的多元碰撞中形成更具条理的内容输出,而且为嘉宾和受众构建了积极的反思性情境,审视家庭教育方式,促进亲子的情感交流。节目赋予孩子家长以观察嘉宾的身份进行分享式交流,这时家长身份被空间短暂间离。当熟悉的亲密关系转变之后,父母对孩子的视点也会发生相应转变。孩子在辅导班中的真实表现与内心想法,在某些方面与父母对孩子的固化印象存在陌生化差异,比如凯凯在节目中表示自己一点都不喜欢妈妈布置的额外的作业,与凯凯母亲在观察室描述凯凯向她传达要做更多卷子的意愿完全相反。家长以更为客观的间离视角进行凝视,便于在现场交流的观点补充,拓展了话题信息多元视角的讨论空间。在“观念场”的形成过程中,在场的家长嘉宾逐渐走进孩子内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打破代际沟通的隔阂。与此同时,观看节目的受众也与节目产生镜像对照、情绪共情,进而反观自省。

五、结 语

作为一档将“有意思”与“有意义”做到平衡的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节目采用“真人秀+观察室”的双重空间叙事模式,营造课后托管班的真实情境,记录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在课后托管班的真实表现,观察室嘉宾通过观察孩子引发对于亲子教育话题的观点讨论,这些学龄儿童家庭都感同身受的现象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节目通过真实的观察样本与观点交锋,呈现出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开拓了亲子更有效的沟通渠道,缓解了家长的教育焦虑,在促进建设和睦的家庭氛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亲子类综艺节目提供了新颖的创作思路。

参考文献:

[1] (美)兰德尔·柯林斯著.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6-87.

[2] 战令琦.场景化叙事与符号化传播——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为例[J].当代电视,2018(6):63-64.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8.

[4] 闫伊默.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45.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凝视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高分四号,从3.6万公里外“凝视”中国
多丽丝·莱辛《屋顶丽人》中的两性关系
理论与实际
投资组合理论发展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