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2021-01-03赵凌云冯兵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

赵凌云 冯兵兵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引言

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通过卓有成效的经济工作,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要认真研究、总结和借鉴百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鉴往知来,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奋斗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前进力量。

18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反观同一时期的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封闭国策,导致中国因错失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而大幅落后于时代潮流。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入侵,以及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同阶级、不同阶层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并实践过各种强国富民的政治主张。但历史和实践均已证明,无论是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阶级,还是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和历史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中国共产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用近30年时间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用40余年时间推进改革开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今,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下一步到2035年,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人民在经济建设的征程中遇到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全面、深刻总结和不断汲取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因此,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在未来经济工作中应对各种风险、迎接各种挑战,尤为重要。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以贯之地组织开展各项经济工作,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P16—17)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必须在经济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政军是一体化的,党直接领导革命根据地组织开展经济工作,为战争提供物资保障。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用以满足革命根据地的战争需要和日常生活需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根据地领导人民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和对敌经济斗争,保障了抗战军需的供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党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3](P449),加强了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1962年1月,毛泽东同志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4](P305),加强了对国民经济体系调整的领导。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5](P391)。但是,“由于一个时期片面理解和执行党政分开,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不够健全有力”,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否定、削弱、淡化党的领导”的言行[6]。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党的领导产生了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这种状况在经济工作领域也有所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包括经济工作在内党的各项工作的领导,树立起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经济工作的权威,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虚化的局面。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做好经济工作”[7](P13)。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要求“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8]。这就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工作中,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首先,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是不够完善的,并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完整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统筹决策机制日益完善,形成了从领导小组到专项小组、从集体学习到专项会议的一系列推动政策制定、协调和落实的政策体系。党中央形成了每个季度分析研究经济形势的制度、每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年度经济工作总结和下一年度经济工作安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事项、审议和通过改革政策文件[7](P85)。

其次,推进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法制化。一段时期以来,经济秩序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因此,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指令经济”。此时,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基本是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动的,往往容易超越法律的边界。比如,在“大跃进”时期,行政命令逐渐演变成为“强迫命令风”,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当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但不少地区和部门还习惯于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方法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推动发展,习惯于采取陈旧的计划方式、强制方式完成任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7](P86)。

最后,增强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不能驾驭中国经济,能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对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一段时期存在“拍脑袋决策”“靠行政命令”“超越法律法规”“打擦边球”“踩红线”制定特殊政策的做法,现在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胜任工作,不说外行话、不干外行事,必须下大力气完善知识结构、增长实际才干,缺什么补什么,既要多学一些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知识,也要多学一点国际、战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培养科学钻研精神,既要钻研宏观,又要熟悉微观。要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历练并举,培养一大批懂政治、懂经济、会管理的领导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7](P86—87)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经济工作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决定了党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持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经济工作,党的经济工作乃至其他工作开展得就比较顺利,反之则易于遭遇挫折。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改变广大农民被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大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的土地革命运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促进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废除了剥削中国农民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垄断国民经济的官僚资本,通过与投机资本的经济斗争稳定了物价、抑制了恶性通货膨胀,从而促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恢复和安定。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变农民生活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推广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迅速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东欧剧变”以后,党内、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的“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从而坚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长远战略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几千万人民摆脱了贫困生活,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此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紧紧依靠人民力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使中国在2020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保障了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生活水平。

反之,不以人民为中心组织开展经济工作,党的经济工作乃至其他工作就容易出现失误或挫折。“大跃进”时期,党的经济工作没有很好地从农民实际生活需要和农村生产力水平出发,出现“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提出“赶英超美”等不切实际的口号,采取“全民大办”的方法发展经济,结果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甚至倒退。“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割资本主义尾巴”“堵资本主义道路”,一度取消了社员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生产,不准农民搞编织、采集,限制家庭饲养、社队副业和集市贸易,这些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做法挫伤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堵塞了城乡物资交流渠道,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巨大困难。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历史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党的经济工作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好地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经济工作,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把“为了人民”作为党的经济工作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开展经济工作为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党的经济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9](P857)。他谆谆教诲全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落脚点和归宿。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脚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10]。习近平总书记则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

第二,要把“依靠人民”作为党的经济工作的根本动力。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最大的底气和最深厚的根基。党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推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转型。无论是包产到户的全面推广实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还是广东蛇口“杀出一条血路来”推开经济特区建设的大门,都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经典案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2](P139)

第三,要把“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作为党的经济工作的价值追求。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路线方针,努力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积极探索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路径,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毛泽东同志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指出,中国要走向富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3](P495)。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2](P373)。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决不能动摇”[13](P466)。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4](P291)。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2](P133—134)。“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三)确保经济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经济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全部工作中占据中心地位。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工作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并不都是一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是党的中心工作。但就是在这种残酷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一旦有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国共产党同样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1940年下半年以后,陕甘宁边区一度遭遇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边区有政治军事经济财政锄奸文化各项重大工作,就现时状态即不发生大的突变来说,经济建设一项乃是其他各项的中心”[15](P137)。但总体而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打仗、做群众工作、开展经济工作是党的“三大任务”,此时党的经济工作是革命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八大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不久,党的工作重心就偏离经济工作,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逐步被阶级斗争所取代。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工作再次成为党的中心工作。党的十三大从党的基本路线的战略高度明确了经济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中心地位[16]。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从执政党建设的战略高度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巩固了经济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17](P274)。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8]。

从“三大任务之一”到“中心工作”“第一要务”和“兴国之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但是,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发生了严重偏移,一度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的挫折。因此,在和平年代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要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确保经济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毫不动摇。

第一,要从党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的战略高度来明确经济工作的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工作重心一度发生偏移,严重制约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就在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始终没有上升到党的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的战略高度。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地位才得以提升到基本路线和指导思想的战略高度,经济工作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逐步稳固,进而快速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2](P10),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第二,要从执政党建设的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但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地位,从未放松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推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为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如,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在确保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同时,快速实现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全面恢复。再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的袭击,全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受到极大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了国民经济运行稳定和人民生活安定有序。但是,在处理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曾出现过一些重大失误。比如,中苏“十年论战”、“三线”建设期间的“备战备荒”以及“文化大革命”运动都曾干扰、扭曲甚至破坏了党的经济工作,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确定经济工作大政方针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在经济工作中也会面临各种矛盾。不过,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可以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吸纳不同的意见或分歧中的正确内容,进而形成科学的经济决策,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决策失误。

在革命战争年代,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此时的经济工作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是从属于革命战争的。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领域的争论或分歧相对较少,一般通过批评教育的方式比较容易达成一致。例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不少同志对战争形势下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出现了严重偏差,一种观点认为在战争环境下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工作,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把经济建设作为革命战争中一切任务的中心,毛泽东同志则着重批评了以上两种错误观点,深刻地论述了在革命战争条件下开展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行动,进而推动根据地农业经济、国营经济、私人经济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19](P120—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成为党的首要任务。经济工作在全党各项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之这一时期经济工作的复杂性逐渐增强,带来党内关于经济工作意见分歧的日渐增多。比如,党内对于富农雇工、党员单干、老区发展互助组等问题存在意见分歧,对“新税制”、农业合作化展开了争论,毛泽东同志和彭德怀同志对于“大跃进”产生意见分歧。这些争论或分歧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前提下对于经济工作具体工作方式或推进速度的意见分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先是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注重吸纳不同意见,对于一些意见分歧先“不争论”,以抓住发展机遇。实践证明,这种“不争论”,有利于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利于用实践来检验真理,进而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还逐步形成了重大经济决策向社会和党内征求意见的做法。例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是“加强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统一”的最新产物。从2020年7月下旬到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等6个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方面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同年,8月16~29日,开展网上征求意见,社会各界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多条建议。同年,8月10日,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建议稿吸取各方面意见,共修改546处[20]。“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

(五)在经济工作中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始终重视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先后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造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道路。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首先,要完整把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本质,这是探索自己的道路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成立后的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自己的完整理论体系,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苏联经验诠释过的,甚至附加了大量非马克思主义因素的马克思主义,导致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出现了偏离。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革命战争领域,这种偏离对党的经济工作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偏离一度严重制约了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才开始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又在更高的基点上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探索历程。

其次,要科学把握中国国情,这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现实基础。实践证明,在对国情的认识和把握上,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科学认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认识,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等一系列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推动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第二,要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性有全面的认识。毛泽东同志较早认识到中国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落后性,但对这种落后性所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渐进性的认识还不够彻底,以致于在经济工作中产生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落后性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快速跃升,但党中央仍旧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中还依旧存在着大量制约现代化实现和民族复兴的落后因素。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告诫全党,尽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最后,要充分尊重现代经济成长规律。党的经济工作要充分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旦偏离这“三大规律”,就会陷入主观主义的错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开展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三大规律”,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战时经济模式,从物质上强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较好地做到了尊重“三大规律”,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造道路。然而,在“大跃进”期间、“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经济工作在很多时候违背了“三大规律”,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尊重“三大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六)通过战略谋划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在组织开展经济工作方面,政党与政府的一个重大差别在于政党的经济工作更多是一种战略性的谋划,而政府的经济工作更多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经济决策部署。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工作实践中,通过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战略谋划,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全方位的历史成就。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经济工作重心适时地由城市战略转移到了农村,通过土地革命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和革命形势的好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经济工作重心适时地由农村转向城市,快速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总路线,把“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总路线的“主体”,把“三大改造”作为总路线的“两翼”,推动“一五”时期中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把工业建设和技术革命作为战略重点,推动中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在尖端科技方面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三大制定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牢牢抓住了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在20世纪末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强调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的发展战略,注重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以战略思维谋大势,强调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将建国100年的奋斗目标细分为两个具体阶段来部署。这同样是战略思维的重大表现。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在科学运用战略思维、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要准确判断时代主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不少中国共产党人错误地认为革命和战争仍是时代主题。这种不科学的战略判断促使人们迫切要求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助长了脱离生产力发展而注重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倾向。例如,为了尽快实现“赶英超美”的目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过高的经济发展指标任务,最终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衡,使党和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科学地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大战略判断。这一科学论断成为中国共产党谋划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推动中国共产党制定出“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等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则进一步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党的十九大认为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同样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不过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内涵、新的特征。

第二,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要切实可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体而言,经济发展战略成功与否取决于战略是否切实可行。在“大跃进”时期和“洋跃进”期间,我们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战略目标任务制定的过高,以致于这两个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皆以失败告终。相反,尽管周恩来同志在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未能按计划实施,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但改革开放以后却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历史源头。“三步走”战略构想在20世纪末已经实现了前两个战略目标,2020年中国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的历史性成就,都是因为“三步走”战略构想符合了中国国情,契合了中国发展实际。

(七)通过学习加强党的经济工作能力建设

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这就决定了经济工作能力是领导干部能力至关重要的方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一直注重通过学习强化党的经济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带来领导干部的短缺,党组织通过举办各种短期训练班和创办各种干部学校,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经济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推动了根据地经建设的蓬勃开展。1953年,党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抽调优秀干部充实到工业建设一线,以推动“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1956年,党的八大号召全党“必须善于学习”,要提高领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要求全党通过系统学习了解、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到了世纪之交,党中央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21世纪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而经济工作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21](P407)。

要提高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全党必须通过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克服知识储备不足以应对复杂经济工作实践的问题。一是要加强全党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经济发展规律。一方面要深入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要深入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另一方面,要广泛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和有益成分,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二是要加强全党对路线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党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经济类法律法规的学习。只有深入学习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才能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从而有效地解决经济问题。三是要加强调查研究,提高全党向经济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能力。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中国共产党要主动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四是要认真学习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要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的辉煌历程,汲取经济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历史启示。

当今,人类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18世纪以前,每90年左右知识存量翻一番,进入20世纪90年代,每5年不到人类知识存量就会翻一番。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加之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和发展任务日趋复杂。这对党的学习能力、经济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一系列新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学习经济理论和研究经济形势,探寻经济工作的内在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运行的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带来的挑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任务。其中,“学习型”位居第一位。党的十九大同样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2](P5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加强学习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全面提高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八)不断探索和改进党的经济工作方法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经济工作方法的探索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工作中,始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经济工作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善。

第一,改进经济决策方法。通过深入开展经济领域的调查研究,科学地、正确地制定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工作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工作方法。1930年,为了反对当时党内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22](P109—113)的著名论断,并通过做大量的社会经济调查,掌握了社会各阶级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而为制定出正确的经济斗争策略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纠正“大跃进”运动遗留的“五风”问题,毛泽东同志于1960年1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之后,毛泽东同志通过在浙江、湖南、广东农村的调查,发现大队内部生产队与生产队之间的平均主义问题、生产队内部人与人的平均主义问题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他在广州主持起草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得到中央工作会议通过,推动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成熟和稳定。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习近平同志都十分重视经济工作领域的调查研究,主张要通过调查研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掌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23](P249)。但是,特定的政治氛围会对调查者、被调查者的态度产生很大干扰,会直接影响到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因此,在经济工作中开展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才能找到经济现象的本质和经济规律,了解掌握真实的经济社会情况和各种经济问题,进而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

第二,改进经济动员方法。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特殊性,决定了人力资源不能如土地、资本等生产资料一样主要由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工作中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的动员,以此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革命战争年代,主要以军事化动员和政治动员的手段、以群众运动和树立榜样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极大地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共产党长期采取了群众运动的方式和计划机制配置人力资源,这两种方式违背了和平时期经济建设规律。尽管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制约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在经济动员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促进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劳动效率的不断提升。在新时代,如何进行经济动员以调动群众积极性,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第三,要不断改进经济组织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探索出不同的经济组织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事经济组织方法最为普遍,促进了战时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得到逐步确立,指令性计划经济组织方法取代军事经济组织方法成为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方式,推动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军事经济组织方法和指令性计划经济组织方法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符合当时的客观经济条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指令性计划经济组织方法就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组织方法逐步成为最主要的经济组织方法,充分发挥了其在资源配置、经济整合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以及经济现代化的持续快速推进,非营利性组织即第三部门的作用开始显现出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如何统筹政府组织方法、市场组织方法、非营利性组织方法,使之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九)不断改进党的经济工作作风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经济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经济工作作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针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问题,中国共产党发起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三反”运动是一次极具代表性的党的经济工作作风建设,查处了一大批经济部门的贪腐分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但是,中国共产党也曾出现了因经济作风问题造成巨大损失的情况。比如,“大跃进”时期“赶英超美”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败,这不仅仅是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指标任务过高而导致的失误,经济工作作风上不能正确对待本国经验和具体实践、不能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制度的作用,普遍存在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同样是“大跃进”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党的经济工作作风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切实转变干部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17](P72—73)。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7](P14—15)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史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改进党的经济工作作风。

第一,要正确对待各种经济学理论,避免陷入教条主义。一方面,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切勿将所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生搬硬套在党的经济工作实践中,要做到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本质和内涵,进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既要做到借鉴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又要避免出现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而导致水土不服的问题。总而言之,要正确对待和合理吸收中西方优秀的经济学理论成果,进一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要正确对待历史经验,避免陷入经验主义。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他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历史经验,不能削足适履地套用在本国经济发展实践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仿照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也很快暴露出统得过死、经济活力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前后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本国积累的历史经验,要根据基本国情的发展变化对历史经验予以创新和发展。例如,群众运动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革命的重要经验,这一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经济建设中也有继承,但实践证明经济建设更多地要靠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推动,群众运动的方法适用性有所下降,需要结合具体实际与时俱进。

第三,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方面,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中国共产党要在经济工作中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抑或是乡镇企业的快速兴起,抑或是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都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将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要用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把党的顶层设计和群众的智慧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改革取得巨大突破,并不是采取一哄而上、一步到位的方式,而是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农民群众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取得的成功[24](P718)。

第四,要正确对待各种差异性,避免“一刀切”和命令主义。例如,全民族抗战时期,由于各抗日根据地在地理空间上处于分隔状态,当时的公营经济、劳动力、原材料分散在各地,加之交通不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方式进行经济建设,各个抗日根据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经济政策和措施,从而保障了革命战争的物资需求和军民生产生活需要[19](P25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工作更具有差异性和灵活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工作的领导,把握客观规律,结合地方实际,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7](P13)。

三、结语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无论是强大还是弱小,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通过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各项经济建设,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的辉煌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在此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1]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借鉴和汲取百年经济工作积累的基本经验、蕴含的历史启示,以启迪当下,昭示未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智慧和智力支持。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工作的辉煌历程,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我们取得了全方位、根本性的永载史册的经济发展成就,推动中华民族实现由“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和利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提高在经济工作中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不断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进而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地发展,推动中国在21世纪中叶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