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稻渔生态种养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1-01-03邓正春王朝晖顾振华步洪凤徐曼张忠武李丽华黄娅
邓正春,王朝晖,顾振华*,步洪凤*,徐曼,张忠武,李丽华,黄娅
(1湖南春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常德 415000;2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3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湖南常德 415000;4常德市农业农村局,湖南常德 415000)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1]。稻渔综合种养是在稻田养鱼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是根据生态学原理与稻鱼共生互利的关系,通过相应的技术管理措施,使水稻与水产在同一田水中共同生长发育,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种养效益的一种综合生态种养方式,能促进种植业和水产业的有机结合。近年来,为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经过种养模式更新、种养品种优化和种养技术创新,湖南稻渔生态种养产业走出了一条产品提质、效益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现将湖南省稻渔综合生态种养的产业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总结,以为稻渔生态种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产业现状
1.1 产业规模
据统计,2019年湖南省稻渔综合生态种养面积为31.30万hm2,占全国的13.51%,仅次于湖北省,居全国第2位。其中稻虾种养面积为13.78万hm2,占全省稻渔综合生态种养面积的45.67%,稻虾种养面积也仅次于湖北省,居全国第2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为39.14万t,占全国的13.44%,居全国第3位,其中小龙虾产量为23.81万t,占全省稻渔种养水产品产量的79.75%,位居全国第2。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平均产量为993.0 kg/hm2,比全国平均产量低157.35 kg/hm2。益阳市、岳阳市、常德市是湖南省主要稻渔种养产区,其稻渔种养面积为12.75万hm2,占全省的42.43%;水产品产量为22.32万t,占全省的74.87%;水产品平均产量1 753.07 kg/hm2,高于全国各省平均产量[2]。
1.2 产业模式
近年来,湖南省稻渔种养品种不断优化、种养技术不断提升、种养模式不断创新,在传统稻鱼种养的基础上开发出稻虾、稻鳖、稻蛙、稻蟹、稻龟、稻鳅、稻鳝等种养模式,以及稻鳖鱼、稻鱼鳅、稻鳖鱼虾鳅等复合种养模式[3-13]。
(1)稻虾模式。该模式为湖南省主要的种养模式。全省稻虾种养面积为13.78万hm2,分布省内各地,其中洞庭湖区占90%以上。一般采用“一季稻+小龙虾”模式,每公顷水稻产量为9 000 kg左右,小龙虾产量为1 800 kg左右,可增加效益约2.0万元[14]。
(2)稻鱼模式。该模式历史悠久,全省各地均有应用,种养面积6万~8万hm2。一般采用“水稻+草食性鱼类为主,杂食性、滤食性鱼类为辅”或“水稻+杂食性鱼类为主,草食性、滤食性鱼类为辅”的模式,每公顷产水稻7 500 kg左右,鱼类1 500 kg左右,可增加效益1.5万元左右[15]。
(3)稻鳖模式。在湖南省部分地方有应用,其中常德、益阳、怀化等市为主产区,种养面积3万~5万hm2。大部分采用“一季稻+鳖”的模式,每公顷产稻谷9 000 kg左右,产鳖1 200 kg左右,可增加效益2.0万~2.5万元[16]。
(4)稻蛙模式。该模式全省各地都有应用,但洞庭湖区为主产区,种养面积4万~6万hm2。一般采用“一季稻+牛蛙”模式,每公顷产稻谷9 000 kg左右,产蛙1 500 kg左右,可增加效益2.0万元左右。
(5)稻蟹模式。全省稻蟹种养面积约1万hm2,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区。虽然应用面积不大,但是蟹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开发潜力大。一般采用“一季稻+蟹”模式,每公顷产稻谷9 000 kg左右,产蟹270 kg左右,可增加效益1.8万元左右[17]。
1.3 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生产实践证明,稻渔种养较水稻单种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根据2017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对稻渔种养进行的测产和产值分析,稻渔种养较水稻单种每公顷增收1.5万元以上。杨天娇等[18]在南县的调查结果表明,稻虾模式较水稻单种增收3.42万元/hm2。据笔者调查,鼎城区十美堂镇上河口村2019年稻虾、稻鱼、稻鳖、稻蛙种养面积为66.7 hm2,每公顷较单作水稻增收1.66万元。增收原因是渔类粪便和下沉饲料为水稻提供了优质肥料,使化肥用量减少;同时渔类可吃掉部分害虫和杂草,使农药、除草剂用量减少。因此,稻渔生态种养减少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用量,种养环境近似野生,稻米和鱼类品质得到提升,产品价格提高、效益增加。
(2)社会效益。一是稻渔生态种养具有稳粮促渔的作用。首先,虽然养渔沟坑占比10%左右,但是稻渔共生互利及边际效应能确保水稻稳产;其次,目前全国主要大江、大河、湖泊正在实施十年禁渔,为发展稻渔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三,推广稻渔种养技术既能满足水产品市场需求,又能解决水产与水稻争地的问题。稻渔生态种养符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促进了种植业和水产业的有机结合。二是稻渔生态种养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要求,提高了稻田和水体利用率,实现了田水两用。三是实施稻渔综合种养使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对提升消费者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四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使生产效益提升,有利于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生态效益。实施稻渔综合种养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一是稻渔优势互补、共生互利。水稻为鱼类提供了活动场所和丰富食物,鱼类粪便及下沉饲料为水稻提供了优质肥料;鱼类活动使土壤活化,改善了土壤结构,同时又使肥料活化,利于水稻吸收,促进水稻生长发育。二是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鱼类为水稻提供了优质肥料使化肥用量减少,同时可吃掉部分害虫和杂草,使农药、除草剂用量减少,且鱼类养殖一般不用或少用农药。据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研究,稻渔综合种养可减少50%以上的农药、化肥用量。因此,实施稻渔种养减少了农药、除草剂、化肥等用量,稻田面源污染减轻,种养环境优化,推进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19,20]。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轻稻重渔较突出
目前,省内部分地方轻稻重渔问题比较突出。一是鱼类养殖面积占比过大,一般占稻田面积的15%~20%,个别达40%以上。如鼎城区十美堂镇稻鳖模式,养鳖沟坑面积占比20%以上。养殖面积过大,不利于稳定水稻生产。二是在培管方面,重视渔类养殖管理,轻视水稻栽培管理,水稻管理粗放,产量偏低。
2.2 稻田工程不规范
在稻田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没有统一标准,改造出的种养基地不规范。主要表现为田埂高矮宽窄不一,沟坑宽窄深浅不一,种养单元大小不一,同时工程质量较差。如沟坑壁未用砖块砌墙,经常垮塌,清淤费工多,围栏设施不坚固,逃鱼和敌害生物入内危害现象时有发生。如武陵区芦狄山乡稻虾模式稻田改造欠规范,沟窄的地方只1 m、宽的达3 m,沟浅的地方只0.5 m、深的1 m以上,同时沟壁垮塌严重。
2.3 养殖技术较滞后
农户由单种水稻过度到稻渔综合种养出现了养殖技术滞后问题,导致水产品产量低于全国平均产量。一是水稻绿色稳产技术推广应用不到位,稻渔耦合技术不配套,农民技术培训不落实,导致产量较低、品质不高、污染较重;二是大部分农户没有掌握鱼苗繁殖技术,靠购买鱼苗养殖,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没有按照“四定”原则投喂饲料,投喂地点不固定,投喂时间不确定,投喂数量不精准,投喂质量难保证;四是水位调节与水质调控不到位,水位过浅或过深,新老水温差过大,水质调控不及时,经常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如2020年,安乡县大湖口镇家乐社区15.3 hm2的稻虾种养区域由于水质调控不到位,水体出现严重的富营养化,虾病严重,死虾较多,减产20%以上。
2.4 种养面积欠规模
目前,稻渔生态种养模式零星分布,规模种养较少,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稻渔种养基地。而种养基地较小一是不利于基地道路、沟渠、绿化及排灌设施的完善配套;二是不利于产品营销,经销商因采购不到足够量的产品,一般不会与农民签订营销合同,农民只能自产自销,给农民带来了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三是不利于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农民缺乏科学种养技术,导致产量低、效益差。
2.5 产业开发未形成
在稻渔产业开发上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稻渔生态种养没有形成产业化。一是种养基地的生产、观光、游乐、垂钓、购物等设施缺乏,与乡村旅游休闲业结合不够紧密;二是种养产品精深加工滞后,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品牌形成少,产业链条短,整体效益低[21]。
3 发展对策
3.1 制定规范,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标准化
目前,国内发布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 1135),分为通则、稻鲤、稻蟹、稻虾、稻鳖、稻鳅6个部分,湖南省也发布了部分稻渔种养标准,但还难以满足稻渔生产需求。建议制定稻渔生态种养技术规程(规范),以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规范化、标准化,达到稳粮促渔、产品提质、效益增加、环境友好的目的[20]。加强种养技术研究、标准制定、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切实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狠抓稻田改造,提高规程质量;严控养殖面积,沟坑(溜)占比控制在10%以下;加强栽培管理,确保水稻稳产,湖区水稻平均产量不低于7 500 kg/hm2,山丘区不低于当地平均产量,较水稻单种纯收入增加50%以上,农药化肥用量减少30%以上;推广使用无抗菌类和杀虫类的鱼药[22-24]。
3.2 集中连片,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规模化
在稻渔生态种养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建议逐步扩大基地面积,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规模化。在种养基地选择方面,稻田需要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重金属含量低、水源充足、水质优良、排灌方便、远离城镇、环境清静。基地要由小到大,逐步形成规模。根据《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要求,面积不低于66.7 hm2。在种养基地建设方面,每个种养单元保持平整,高差控制在2~3 cm,做到道路、沟渠、排灌、绿化配套,着力建成功能齐全、高产稳产的规模化种养基地[25]。
3.3 综合开发,推进稻渔生态种养的产业化
建议采取水稻生产、水产养殖、旅游休闲等综合措施,大力开发稻渔产业,进一步推进稻渔生态种养产业化。一是将种养基地建成集生产、观光、休闲、垂钓、购物、美食于一体的产业化开发基地,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种植业、水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二是拉长产业链条,开展稻渔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著名品牌,完善销售网络,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乡村振兴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