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探究

2021-01-03张云芳王岳喜李卫成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思政

张云芳 王岳喜 李卫成 赵 萌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深入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就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1]这些相继出台的思政教育改革文件细致擘画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蓝图,为我们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做好了顶层设计。本文着重探讨大中小学一体化视域下高职思政课资源的供给和建设问题,在明晰高职特色定位基础上从内容和形式维度建设高职思政课课程群,为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以求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体化建设是指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总体着眼统筹安排,不同学习阶段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合理布局、科学分工,教师们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实践进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顺序性与递进性,增强育人实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实践要求。应该说,在新课程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的衔接递进和一体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理念和顶层设计问题,更有教师的理解和贯彻落实问题,目前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重复或者缺位,连贯性不强。存在同一层次的重复赘述和讲授,统一主题内容递进和深化不足;大学阶段选修课程开设不足。

第二,课程思政建设有待加强,不同课程间协同性不足。尤其是加强学生见习或者实习期的课程思政建设。

第三,课程建设中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不足。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最强的阶段,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展课程内容,深化知识认知,着力培养大学阶段应有的思辨力和使命感。

第四,实践教学覆盖面窄,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劳动实践形式较为单一,而且主体覆盖面小,难以实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实践教学要求,也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

为贯彻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要求,解决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加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力度,从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高职院校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经验,认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做到内容、形式有机统一,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理论、实践辩证统一,建构高职思政课“4+”课程群。

“4+”即四个结合,“必修+选修、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高职思政课课程群。其中“必修+选修、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这两个结合是课程群的内容建设,其中“必修+选修”是高职思政课课程群的核心内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课程内容的拓展。“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相结合是课程内容的实现形式,即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这两种形式得以实现教学目的,这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教育教学知行合一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当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完善思政课必修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元化,知识结构各不相同,如何一体化视野中基于学生不同基础开展好思政课,这就必须认识到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建设也要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既有一以贯之的一些基本道德素养理念的秉承,也有与时俱进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的思政教育诉求,为此我校统筹规划,深入研究大中小学成长成才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需要,精准定位、科学开设高职相关思政课程,充实必修,增设选修,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开设思政系列课程,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多样性的需求。

第二,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合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我们常说的“三全育人”的要求。因此既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同时要高度重视合力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做好与其他课程教师的对接,找到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协同育人机制。为指导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专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分别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角度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做出指导。同时结合专业特点从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等其他专业维度详细解读如何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些都为我们进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遵照党和国家相关要求,我校创新创优思政课建设格局,成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成功开展三届课程思政展示活动,同时也是在实践中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课程思政开展机制和评价体系。

第三,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以技术赋能课堂内外,突破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助力教师掌握资源、优化师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推动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信息化教学也为个性化、多样性的教学探索和学生需求提供了可能,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来源多元化、基础差异化的问题。紧追时代步伐,我校建成“基础”与“概论”两门慕课,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系列课程改革,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拓展了教学时空,因材施教实施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发挥了有利作用。

第四,深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举措。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为加强劳动教育,近两年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大中小学一体化下的劳动教育指明方向。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劳动实践是每一个学生都应加强的内容,因此卓有成效的开展全员参与的实践教学是该项改革和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所在。我校早在2009年就开展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既有着眼于点突出个性和自主选择性的社团实践、专业实践等,更有普遍性要求的每位同学必须参与的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党委顶层设计,全校各部门系统部署,形成一套成熟的劳动实践宣传、实施、考核、完善机制,成果屡获佳绩,2020年成果又获教育部思政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加强研究,深化认知,一体化视野下整体性设计思政课程,从内容与形式维度创新高职思政课课程改革,建成系统又具针对性的思政课课程群。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热爱劳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