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研究
2021-01-03蒋爱琼
蒋爱琼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 广东·珠海 519041)
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1]这对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是否给大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新时代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高校是否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标尺。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聚焦的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和主观受益中,持续生成的正向感受、积极体验和正面评价。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成效的评价体系包含教学设备的硬件条件是否完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当前的评价标准侧重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而言,较少以大学生为切入点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没有完全回归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个根本出发点。而大学生的获得感既强调大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和效果,又注重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外部条件对其的影响。以大学生的获得感作为重要指标,评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成效,充分体现了以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的评价体系,较好地补充和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评价体系的不足。
2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现实路径
2.1 缩小思政课堂教学规模,便于师生互动
“教”与“学”是双向的,实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教学相长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以“大班”教学为主,同一课堂学生上课人数较多,师生直接面对面交流互动的频率、广度、深度均受限,不利于学生获得感的生成。为此,思政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适当地压缩课堂教学规模,逐步转为“小班”教学,以便在时间上、空间上拓展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条件,也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的实际开展,为学生获得感的提升创造更适宜的客观条件。
2.2 增强教育内容时代感,实现“供需”融合
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与大学生的普遍需求相融合。在部分大学生眼中,思想政治理论是乏味的“高大上”理论学习,学习过程缺乏体验感、满足感,主因之一就是教育内容与学生的需求融合度不高。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时代性,精研思政教育内容,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理性、政治性、科学性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调节、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既要弘扬社会正能量,又要敢于和善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元素,既要做好理论知识的传道授业,又要做到思想上的答疑解惑,让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这也是大学生获得感生成的首要条件。比如通过身边的抗疫英雄先进事迹交流、中外疫情防控效果对比,让学生在所见所闻和总结交流中深入体验伟大抗疫精神,让学生不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确实“行”、中国共产党确实“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好”,从而激发其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动力,并在学懂弄通、学深悟透过程中,及反复受益的体验中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思想觉悟。
2.3 活化教学话语,易于师生共鸣
思想政治理论政治性、学理性较强,为了易于大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言传身教的魅力、活化教学话语,逐步提升教育语言的艺术性、感染力,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一是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合理的运用音频、慕课、微课等新媒体话语,生动直观地阐释和延伸教育教学内容。二是要不断更新教师教学话语体系,将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有机结合,这就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艺术,在综合素养方面,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过强的专业理论涵养和不断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的自觉;在教学话语方面,教师要懂得学生的流行话语,形成教育流行表述,努力做到情感上亲和饱满、逻辑上引人入胜、表述上生动有力。三是要充分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多地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在愉悦地“接收”知识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内心的感悟,让学生在师生答疑、话题研讨、小组合作、个人展示等多样化的课内外参与形式中自发“吸收”理论知识,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愉悦感、认同感和得到感。
2.4 完善过程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
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评价,多聚焦于结果评价,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试的方式呈现和反映教育教学质量,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认同的程度。基于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改革评价模式,既聚焦结果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让过程性评价的主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适当加大过程性评价在综合成绩中的分值比例,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鼓励师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一方面,要丰富思政课过程性评价的主体,通过线上线下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思政课过程性评价要具象化,具象化的形式根据教学方式而定,比如主题研讨、翻转课堂的具象化形式可以为学生的研讨过程记录、教师评价反馈,实践教学的具象化方式可以是学生的实践报告、心得体会,网络教学的具象化形式建议是学生的线上线下作业、研讨记录、师生答疑记录,让过程性评价有理有据、有迹可循。
2.5 改进对思政教师的评价方式,激发其聚焦大学生获得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依靠力量,高校对这两大教育主体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获得感的程度。一方面,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的主要考核指标为科研成果和教学能力,而对其教学能力的考评,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学部门、督导专家,大多是以同行听课、督导听课等方式来评价教师个人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对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关注得还不够,但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好不好”,除了同行专家的专业评判外,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应当有更多的“发言权”。因此,高校既要更加重视教学相长会、教学信息反馈表等常规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方式,并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真实性;又要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渠道,比如增加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把有效的数据调查结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职称评定的评判标准之一,促使其更加关注大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目前科研成果在辅导员职称评聘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利于专职辅导员发挥其思想和价值引领作用。基于此,高校应提高专职辅导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效果在其职称评聘指标中所占的比例,具体包括专职辅导员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主题教育和竞赛活动的取得的成绩、考研率、就业率、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考勤率、学生身心安全等多重细化的指标,让专职辅导员更加聚焦大学生的获得感。
2.6 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发挥好“主阵地”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难以立竿见影,需长期努力。高校要扎实推进“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齐抓共管,在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中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知识和价值体系内化后的获得感。一方面,要协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校园文化活动趣味性强、灵活性大、方式多样、时效性强等优势,发挥党团引领作用,通过主题团日活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团活动,进一步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社团活动、主题比赛等实践活动来深化获得感,相对来说,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往往是以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为出发点进行选择的,而符合学生兴趣期待的实践教育,其内生动力不言而喻,学生在实践过程和结果中也易于获得满足感、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