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奖的由来发展与创新进取

2021-01-03尹韵公

青年记者 2021年5期
关键词:范长江中国记协新闻奖

● 尹韵公

全国好新闻奖、现场短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

中国新闻奖之前的奖项,一个是全国好新闻奖,一个是现场短新闻奖。

全国好新闻奖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当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新闻界一些优秀记者凭着强烈的政治嗅觉和职业敏感,意识到要跟上历史发展的浩浩潮流,必须尽快而彻底地摆脱“文革”假、大、空文风的恶劣影响,以使党的新闻事业适应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职责与使命要求。为此,由人民日报《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北京新闻学会共同发起,决定开展“全国好新闻奖”评选活动,其目的就是推动新闻改革,写短新闻,写好新闻,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服务。经过反复协商、充分议论和认真确定,制订了好新闻作品的评选标准:题材新颖,新闻性强;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文字精湛,语言朴实、生动;主题好,有明显的社会效果。其中,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和社会效果。好新闻奖的评选方法,分为初评、复评、定评等三个不同层级进行,最终达到优中选优的目标。

这个评选活动一经展开,马上得到了全国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以后,评选类别有所增加,从单纯的消息类别,进一步扩容,将通讯、评论、标题和新闻照片等也纳入评选范围;评选等级也从开始简单的受奖、表扬,进一步细化为一、二、三等奖等不同级别。

“全国好新闻奖”评选活动前后开展了十年时间,影响颇大。后因1989年政治风波,这项活动按下了暂停键。虽然“全国好新闻奖”评选活动终止了,但另一个全国性新闻类奖项在偶然中必然地产生了。1989年10月11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的首都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时任中宣部常委副部长徐惟诚在讲话中提出:“要继续推动新闻改革,必须有实际行动。一个具体的行动比写几篇文章更重要。我提议,各家报纸是否可以采写一些现场新闻,因为现在很少看到现场新闻,会议新闻太多。是不是由中国记协主持,组织首都一些主要新闻单位,搞一次现场短新闻评比,评选优良作品进行奖励。”[1]时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阮观荣当即表示:要把徐惟诚的意见带回去汇报给中国记协领导同志,尽快落实到位。果然,一个多月后的1989年11月27日,讲究工作效率的中国记协发出了《关于开展“现场短新闻”评选的通知》。自此,历史庄重地揭开了中国记协新闻奖系列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记协主办全国新闻奖的先河。

由于有了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第一届现场短新闻奖评选获得了圆满成功。1990年6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大会,当时分管全国新闻宣传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50分钟讲话,他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应当注意,不能由于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而影响了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新闻宣传要使人感到亲切、轻松、喜闻乐见。”他还特别强调:“新闻宣传首先要真,第二要新,同时要活,要短。新闻宣传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在各方面的素质。这次现场短新闻评选,就是一个好形式。”[2]李瑞环还“希望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的声势更大一点,更郑重一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同志在1990年12月14日从广州返京的列车上,认真翻阅了《人民铁道报》同年11月14日短新闻获奖作品专版后,说:“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对读者来说是民主,可以提供更多的消息、事实;对作者来说也是民主,大家书写新闻,不叫少数人垄断,尊重读者也是民主。”胡乔木也高度肯定了现场短新闻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一个全国好新闻奖的启发,一个现场短新闻奖的借鉴,二者的铺垫催生了中国新闻奖的降临。事实上,就在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开展一年多以后,中国记协已经着手策划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了。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新闻奖的诞生有着历史的必然要求。首先,全国现场短新闻奖的评选时段已不合时宜,它要求的参评作者时段是从头年的7月1日到当年的6月30日,横跨两个年头。其次,全国现场短新闻奖的容量有限,因为强调“短”,而一些有分量、有价值的长篇通讯便会被无情抛弃,故此体现不了新闻奖评选的作用和功能。最后,更重要的是,新闻界急切需要推出一个大家公认的业界最高奖。于是,中国新闻奖于1991年应运而生,顺时而长,就势而成。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91年6月30日正式发出《关于开展1990年度“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的通知》,通知开宗明义,特别强调指出:中国新闻奖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这个经典提法,一直沿用许久。

通知还指出:开展这项评选活动的目的,在于检阅我国新闻工作的年度实绩,推动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促进新闻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更好地坚持新闻事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从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通知还规定:一是,评选范围时间是199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刊播的新闻作品。二是,参评媒体类型为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电视台。三是,确认设13个评奖项目;共设150个奖,其中一等奖20个,二等奖50个,三等奖80个;获奖作品中,报纸、通讯社作品占55%,广播、电视作品占45%。四是,评选要求:文字消息在600字以内;通讯作品在2000字以内;文字评论在800字以内;广播、电视消息在3分钟以内;广播、电视评论在5分钟以内;广播、电视新闻性专题节目在15分钟以内,新闻性节目编排在30分钟以内。评奖委员会成员主要由中央主流媒体负责人和少数学界专家组成。评奖委员会负责参评作品的各省区、各部门数额分配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一些评委的建议和中国记协的决定,全国现场短新闻奖于1992年9月第三届评选完成后,被整体纳入中国新闻奖范围而光荣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中国新闻奖的发展变化

诞生于1991年的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件大事,填补了中国行业最高奖的空白。它的权威性和美誉度,是过去的全国短新闻奖和现场短新闻奖所无法比拟的。前者比后两者的影响力更大、引导力更强。

任何一件玉器,必须经过精心打磨和雕琢才会成为真正的珍品。中国新闻奖必然也要经历这样的磨炼过程。

我们注意到,第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宗旨的提法上,略有重要变化:“开展这项评选活动的目的在于,检阅我国新闻工作的年度实绩,推动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促进新闻队伍的思想建设、业务建设和作风建设,更好地坚持新闻事业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新闻宣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里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增强了“作风建设”,二是增加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两个提法,都是当时的国内外舆论形势所决定必须突出强调的。第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宗旨,在最后一句话里出现了新变化:“使新闻宣传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中央特别强调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指向。以后“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宗旨,每年都有提法差异,这些细微之处的变化,实际上显示了当时的政治关切和时代呼应在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的反映痕迹,同时也体现在中国新闻奖的具体结果上。

从第二届开始,“中国新闻奖”一直设14个评奖项目,比上届增加了新闻漫画奖项;评奖数量仍是150个不变。但在评奖作品的字数和时间上,出现了松绑:文字消息在1000字以内,文字言论在2000字以内,文字通讯在3000字以内;广播消息在4分钟以内,电视消息在3分钟以内;广播、电视评论在7分钟以内;广播、电视新闻性专题节目在15分钟以内;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编排在30分钟以内。

到了1997年后,中国新闻奖的评奖活动出现了较大变化。一是评奖项目,从过去的14个增加到17个,即报纸和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各增加一项系列报道,包括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二是评奖数量,从过去的150个增加到160个,即一等奖20个、二等奖55个、三等奖85个,强调特别情况下可设个别荣誉奖。新闻论文奖也从1992年起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规定每两年评选一次。1998年,评奖活动再次出现微小变化。一是评奖项目从头年17个增加到18个,即从第八届起,将报纸副刊优秀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二是评选数量,从头年的160个增加到180个,即一等奖22个、二等奖57个、三等奖101个;一、二等奖略有增加,三等奖增加较多。1999年,评奖活动又出现微调。中国新闻奖评选项目从头年的18个增加到20个,即增加广播、电视系统的“新闻现场直播”项目;其评奖数量虽无变化,但等级数量有消长,即一等奖24个、二等奖57个、三等奖99个。到2002年,评选活动大体无变化,但评奖数量增加较多,从前几年的180个一下增加到210个,即一等奖33个、二等奖72个、三等奖105个。

2004年的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出现新的调整。虽然评奖项目仍是20个,但从这一届开始,中国国际新闻奖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和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等4个奖项,则被“踢”出中国新闻奖。同时,中国新闻奖评奖数量有了较大增加,达到248个,即一等奖33个,其中国际新闻奖作品一等奖6个。谁知,第二年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又决定恢复广播新闻现场直播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两个奖项,这样评奖项目已是22个,但评奖数量不变,仍是248个。鉴于网络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大,根据中央的新要求,中国记协决定从第十六届起,增设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专题等两个中国新闻奖项目,而网络新闻专栏则参加新闻名专栏项目的评选。同时,中国新闻奖评选数量进一步升高,达到270个。

进入21世纪后,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很大,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变化。这些情况,反映到中国新闻奖的评选工作中,当然会出现年年调整的变化。2007年的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中国记协作出了几个重大调整:一是,进一步扩大中国新闻奖的社会参与度,所有参评作品都将在中国记协网、新华网公示一周,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二是,恢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增设广播电视新闻访谈节目,适当增加广播电视作品获奖数量和中国新闻奖获奖总数;三是,规范中国新闻奖各项复评活动。[3]这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项目,达到20个;评奖数量达到290个,均创历史新高。第二年的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评选项目增加2个,即28个;评奖数量减少10个,即280个,其中一等奖46个、二等奖84个、三等奖150个,特殊情况下可增加个别特别奖。

2009年起,重大变化是,自此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开始合并评选,中国记协下达同时评奖的发文通知,中国记协2009年1号文件标题是这样的:《关于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评选工作的通知》;当年中国新闻奖评奖数量同上年一样,仍为280个。

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项目和数量同以往相比均无变化,但是,根据中办发[2009]24号和中宣发[2009]26号文件精神要求,经中宣部同意,中国记协决定:从第二十届开始,单设国际传播奖项,参评作品以对外报道为主、包括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内宣作品和研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闻论文,不分体裁;评选标准强调原创率、首发率、境外落地率和在境外媒体中的转载率(采用率)。

从第二十一届到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的主要指数均相对稳定,都是评奖项目29个;评奖数量300个,即一等奖53个(包括10个新闻名专栏、6个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二等奖91个(包括12个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三等奖156个(包括22个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

到了2018年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展开时,情况又有较大调整。评奖项目达到35个;评奖数量达到350个,即一等奖不超过63个、二等奖106个左右、三等奖181个左右,奖项和数量的增加,主要是为了适应新的业态发展与变化,例如专门增设了媒体融合大类,包括短视频新闻、移动直播、新媒体创意互动、新媒体品牌栏目、新媒体报道界面、融合创新等。

中国新闻奖的旁系:长江韬奋奖

中国新闻奖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旁系,这就是长江韬奋奖。长江韬奋奖原先分别为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

范长江新闻奖的起因是这样的:1985年11月某天晚上,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读博士的笔者宿舍里,来了两位事先约定的客人,一位是相识已久的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编辑朱竞若女士(后升任人民日报社北京分社社长),一位是未曾谋面的健康报记者赵京平。因笔者读硕士期间曾沿着当年范长江采访西北路线走了一圈,又在经济日报刊发了连载通讯,引起当时新闻界小小轰动,故刚从甘肃采访归来的赵记者与笔者交谈甚欢。突然间,赵记者抛出一个想法:“我们可不可以成立范长江中青年新闻奖?”他的理由是:每届“全国好新闻奖”的获得者,差不多都是老同志,中青年记者的作品较难得奖。不如另起炉灶,专门为中青年记者设个奖;范长江影响大,以他的名字设奖效果更好。

朱竞若和笔者听后,当即赞同这一大胆提议。笔者随即提出:笔者与范长江之子范东升系硕士同窗,可直接与范东升联系此事。赵记者和朱编辑鼓掌称好,然后三人分工,笔者负责联络,赵记者拿出初步方案,三人共同商定。几天后,笔者告知了范东升事情原委,闻听以他父亲之名创设新闻奖,他自然很高兴,这样的事还没有人敢想敢干过。后来,笔者把与赵记者和朱编辑三人拟定的“范长江中青年新闻奖”方案设想交给了范东升,他答应力推促成此事。但是80年代后期国内政治生活反复不定,甚至出现大的风波,这件好事就耽搁下来。几年后的1991年,骤然获悉即将设立“范长江中青年新闻奖”,朱编辑、赵记者和笔者三人都很高兴,庆幸为新闻界出了一个好主意。显然,至于领导层面后来是如何考虑、决定正式采纳“范长江中青年新闻奖”方案的过程,三人是毫不知情的。

韬奋新闻奖的创设主要源于成立于1987年6月25日的中国韬奋基金会。该基金会主动与中国记协联系,拟共同举办韬奋新闻奖。1991年冬季,时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阮观荣率国内部领受筹办任务。当时内部意见不一,譬如有人觉得既然已经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还有必要再设一个新闻奖吗?经过充分讨论,大家取得了统一认识,认为:范长江新闻奖是评台前的知名记者,韬奋新闻奖是评幕后的无名英雄;两者各具特色,各得其所,相互映衬,相互补充。[4]就这样,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一前一后地诞生了。

范长江新闻奖创立于1991年,是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最高荣誉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项。起初,其评选对象是限于有正式刊号、公开发行的报纸,国家通讯社,经正式批准的广播电台(台)、电视台和其它新闻机构从事记者工作连续10年以上,年龄不超过50周岁,人品、文品俱佳的现专职中青年记者(含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播音员)。开始是每三年评选一次,1998年后改为每两年评选一次。范长江新闻奖前三届每届评选获奖者10名,提名奖10名;从第四届起,不再设提名奖。

韬奋新闻奖创立于1993年,由韬奋基金会委托中国记协主办,是奖励我国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员、新闻性节目制片人、通联、校对等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是经中宣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项。如同范长江新闻奖一样,韬奋新闻奖也是采取由组织推选参评者的办法。起初,其评选对象范围也是限制如同范长江新闻奖一样的媒体单位及其上述五种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同样要求连续工作10年以上。韬奋新闻奖规定每两年评一次,每届评选获奖者10名,提名奖30名。从第四届开始,不再设立提名奖。

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中国记协决定将范长江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获奖者共20名,长江系列与韬奋系列各10名。

两奖合并后,经过多年磨合和形势变化要求,长江韬奋奖的参评人员申报条件日趋规范,最新表述是这样的:在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报社(报业集团)、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新闻单位主办的具有登载新闻业务资质的新闻网站、新媒体中心(传媒中心)等新闻机构,从事记者、编辑、评论员、校对检查工作人员以及新闻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制片人工作的专职新闻工作者;参评者必须持有国家新闻出版署所发新闻记者证;长江系列要求参评者从事新闻工作5年以上,韬奋系列要求参评者从事新闻工作10年以上;曾获长江韬奋奖者不再参评,新闻单位副部级(含)以上负责人不参评,上一年度12月31日前已办理退休手续人员不参评。另外,还规定:上一年度履行社会责任评价等级为不合格的新闻媒体,其主要责任人、直接当事人不得参评当届长江韬奋奖;近5年内有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良记录的新闻工作者,不予评选。

小结:主干与强枝

如果说中国新闻奖是作品奖,那么范长江新闻奖则是记者奖,韬奋新闻奖则是编辑奖;如果说中国新闻奖是一个完整而成熟的体系,那么中国新闻奖则是这个体系的主干,长江韬奋奖则是这个体系的强枝。这三个奖相互支撑,互为表里,耀眼夺目,构成了新闻界一道靓丽风景。

中国新闻奖及其长江韬奋奖是历史的产物。它是在历史中诞生,又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自己、不断丰满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创新自己,成长为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作品最高奖和优秀新闻从业者最高奖。

从1991年到2020年,中国新闻奖走过了一条历经30年的不平凡道路。它起初先后将“全国新闻摄影年赛”“新闻名专栏奖”等全国评比活动合并入中国新闻奖评选范围;随后,按着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扩大评奖项目和评奖类别,如1997年增加报纸、广播、电视系列报道项目,1999年增加广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项目,2006年增设网络新闻奖,2007年增加广播电视新闻访谈项目,2010年增设国际传播奖项,2018年增设媒体融合奖项等等;评选项目和评选数量也由首届的13个项目、150个奖,逐步增加为2018年的35个项目、350个奖,2020年又优化为29个项目、350个奖。

截至2020年,中国新闻奖共举办30届,评选出新闻作品7300多件;长江韬奋奖共举办16届,评选出长江韬奋奖310人。这些获奖新闻作品,是优秀中的优秀;这些获奖新闻从业者,是榜样中的榜样。他们既是旗帜,又是标杆,是导向中的导向。

中国新闻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关注时代风云,反映时代关切,引领时代方向,无愧于时代的历史书写者、忠实记录者、真诚参与者、风险警示者、奋进呐喊者。

中国新闻奖是浓缩的精华,是透视历史的最佳窗口。翻阅30年优秀新闻作品,犹如展示一幅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既往的重大事件、重大人物、重大走向、重大趋势,一一显示出来,一览无余,毫无遗落,是审看历史的最好捷径。

猜你喜欢

范长江中国记协新闻奖
如何秀出美丽新农村——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贺信的体会
范长江生平纪念展在渝启幕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内江市东兴区:挖掘“范长江家风”故事
凝心聚力书写伟大时代
——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专题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范长江“范儿”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