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孟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2021-01-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柏拉图孟子国家

刘 欣

(信阳广播电视大学 河南·信阳 464000)

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比较过西方的哲学家与孔孟,他说:“孔子在中国历史中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孟子和柏拉图不仅所处的历史时代有所相似,而且他们在人生经历、教育背景、教育思想和责任意识上都有强烈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在思想理论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孟子的教育强调内化,而柏拉图的教育强调外化,他们的教育思想又是互补的,对当今的教育工作和国家治理都有启发性。

1 孟子及孟子的教育思想

1.1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约前289)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东周,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学家等等。“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孟子身上,因为他出身于贵族,虽然父亲很早就过世了,但是他的母亲教子有方,为了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带着孟子三次搬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被后人称为“至圣”,孟子被后人称为“亚圣”,他著有《孟子》一书,和《论语》《大学》与《中庸》并称为四书。这本书中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孟子的出发点是“性善论”,主张“仁政”“王道”也就是德治。

1.2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关于教育作用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主张政治上需“施仁政”,而根本还是“得民心”。仁政和民心之间的桥梁就是教育。孟子提出的“性善论”正是为了使人们的“善端”保存和发扬下来,正是“民心”所向。所以,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就是指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就可以把先填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反之,他认为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1.2.2 关于教育目的

孟子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君子”“大丈夫”。对于个人而言,他认为“人当尚志”。

1.2.3 关于教育内容

孟子以人伦道德教育为主,重视存养省察为修身,重点是维持善心。

1.2.4 关于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孟子和孔子一样都主张要适应个性,因材施教。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对学生,有的应给予及时的指点,有的应成培养德行,有的发展才能,有的答其所问。教师应以发展学生个性为主,培养学生能自我觉醒、自我反思。

(2)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他认为:教育重在示范。即身教重于言传。老师的为人师表更能积极影响学生成才成人。为人师表中诲人不倦是非常重要的。

(3)实践得真知。孟子认为学习和修身的关键是自得。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他善于博喻,善于用问答法启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教育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取得真知的有效途径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用于实践中,以获得检验,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样,知识就能积蓄的深,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4)融会贯通。他认为,为学之道,必须多读多看。达到广博深入,正如他说:“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欲速则不达。进程过于迅速,无法达到广而深,进得快,退得也快。所以必须得循序渐进、融会贯通,而非“揠苗助长”,教师更应该关注促进教学的过程,而非教学的结果,学生学习也要有节奏,不能忽快忽慢。

(5)持志以恒。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尚志”是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舍生取义就是他提出的。他和孔子观点相同的是道德理想放在首位,不同的是孟子在立志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养气,例如“浩然正气”。他还认为立志后就应该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学习贵在坚持,要持志以恒。

2 柏拉图及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2.1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

柏拉图一方面既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这三位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都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近现代几乎所有的学术思想都能在柏拉图思想中找到源头。公元前,387年,他创办了一个阿卡德米学园,称为柏拉图学园,这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他在这里讲学长达40年直到去世,之后又有他的门徒继续主持长达数世纪。在学园派里,柏拉图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开山鼻祖。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和苏格拉底一致,他们把世界分为了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社会观上推崇原始的共产主义。柏拉图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有《理想国》和《法律篇》。

2.2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2.2.1 关于国家管理教育

他认为国家应该来办理教育,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并由国家聘请而教师和审查教学内容,这种就是公养公育的方法。

2.2.2 关于学前教育

他最早提出优生优育的幼儿教育体系。在儿童不同的阶段给予不同的教育手段。针对3岁之前的儿童,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和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针对3-6岁的儿童,他主张由国家选派公民监督和教育儿童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上的活动。他还提出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教育内容包括了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在组织游戏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要有精心的安排,最好不要经常变化否则会影响儿童长大后对国家和法律的忠诚。同时他还重视对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

2.2.3 关于普通教育

他提出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在儿童6岁之后就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依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同时,学习内容很丰富: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当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的子弟在17—20岁期间应接受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他们成为国家的军人。

2.2.4 关于高等教育

在公民20—30岁以后,国家对其中极少数具有极致潜能的奴隶主弟子给予高深的教育,以学习辩证法为主,兼学后四艺。他认为辩证法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这些学生日后可以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

3 孟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异同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的东周,这个时候正是“百家争鸣”;而柏拉图生活在古希腊的“古典时期”后期,这正是属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总之都是人类文明正在或是即将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他们两人都是青年时期潜心学问,中年为政治思想而奔波四方,政治上不得志,转而从事教育,同时,他们系统表达自己的思想,向帝王推销政治学说,试图建立他们思想理论中的理想社会。

3.1 教育目的

他们二人都是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建立理想的社会,他们把教育看作是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方法。在目的上,他们俩是一致的,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是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重要工具,教育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立国之本,国家的基础之所在。

孟子把“施仁政”的政治行为和教育联系起来,认为“不教民而用谓之殃民”,“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在“善政”的同时,辅以“善教”,以内化的方式收复民心,修养人性。

柏拉图强调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使国家成为理想国并为维持理想国而良好的培养下一代统治者的重要途径。他主张通过外化的方式,为国家培养出治国理政的人才,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这其中关键的是统治者必须真正关心国家的利益,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扭转国家政治的“不正义”状态,从而走上“正义”的归途。

3.2 教育对象

在教育对象上他们俩是明显不同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孔子有相同之处,都主张实行“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孟子注重教学内容是以人伦道德为主要内容。孟子还主张教育国家君王要施行仁政;对官员教育要求是具有独立的圣贤人格,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一般老百姓的教育内容是使他们具有善性的人格。

柏拉图认为教育体制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分为三等:第一等是金子做的哲学家;第二等是银子做的武士;第三等是铜和铁做的劳动者,而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金质和银质的人,即哲学家和武士。《理想国》中他也详尽地讨论了哲学家和武士的教育,但没有接触到平民—劳动者的教育,奴隶的教育就更谈不上了。

3.3 教育内容

在孟子心目中,“成德”与“成才”是不可偏废的,前者处于更优先的位置。他把继承孔子的“修德”落实到“明人伦”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明人伦”就是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特定关系,并遵守它,维护它,而不去违反它,破坏它。“人伦”的具体要求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他认为只有在“明人伦”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才干,使其成为栋梁之材。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教育氛围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各不相同。第一个阶段所有学生从三岁开始,到二十岁接受相同教育,主要科目是体操、音乐和宗教,同时接受骑、射和投掷等军事训练;第二个阶段要在公民二十岁时,让最优秀的学生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之后再学习5年哲学,之后使他们在15年的具体实践中学习管理实际事务。在第二阶段被淘汰下来的人成为工匠、体力劳动者和商人,这些人在经过第一阶段的教育后具有节制的美德,为社会生产食物和其他所需品。总之,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科目,学生学习的科目也有层层递进性,并和我国一样蕴含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

孟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文化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起到对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启迪作用,虽然两千多年前后的社会有了极大的变化,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永不过时,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柏拉图孟子国家
柏拉图之灵魂观
把国家“租”出去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