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的成因与对策

2021-01-03程永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流

程永华

(西乡县特殊教育学校 陕西·汉中 72350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据调查农村学生的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得体等。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素质,开展对农村小学学生口语交际的探讨研究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调查情况统计(对三至六年级160名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2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问题及成因

2.1 胆小害羞,不敢说

一是存在保守紧张心理,不敢说。随着年龄增长,一部分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会表现出紧张、拘束的情绪,怕答得不好被人笑话。有一些学生,他们成绩较好,但性格内向,从不多言。在课堂上他们能全神贯注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但问题理解后,就情绪放松,不愿举手,不愿过多显示自己,竞争心理不强。虽然这类学生的外在表现与“不知该怎么说”的学生有些相似,但却有本质的不同。他们会说,但因为紧张的心理或因为保守的心理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二是胆小害羞,不敢说。农村人口比较稀少,加上现在青壮年劳力基本上全部外出打工,留守孩子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大部分是爷爷、奶奶看管,在家里很少与外人交往交流。和老人交流,也都是简单的方言,缺乏条理性、连贯性。所以自小就养成了胆小害羞,不敢说甚至不说的习惯。

2.2 不善言辞,不会说

所谓不会说,是指一部分小学生说话经常出现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现象。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知道该怎么说。这种情况多出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思维较慢,注意力容易分散,且在课堂上语言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通常他们表现为不愿意与人说话。二是说不好,乱说。这类学生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但说话抓不住重点,回答课堂提问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不善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要说的内容,话语差,缺乏条理性。原因是这样的学生从小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集中精力完整有序地思考一个问题,与人交流不注意倾听对方说话的意思,因而不知怎样正确应答就压低嗓门乱说,在家也缺少家长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2.3 内容粗糙说不好

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表达交流,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主要体现在: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如把“下面”说成“底下”,“地上”说成“地下”等;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无意中断;不能认真听他人口语表达,多数学生是这样。原因是农村学生家长几乎不给孩子买课外书,不注重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孩子课外阅读面狭窄,知识积累量少,日常见到的标准的生活语言很少,几乎自生以来都说方言土话,腹中积累的书面语言空空如也。

2.4 因为“听不懂”,所以“说不好”

表现为不能集中注意力听人说话,听不明白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等,在与人交流时不注意对象和场合,答非所问,语无伦次,表达不明白。原因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说的训练,而忽略了听的指导。听和说是口语交际的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学会听才能有目的地说,信息接收不准有碍于准确地表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做到具体生动,而未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话不知道抓住要领,没听明白对方表达的主题。

3 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亲近孩子,激发交际热情使其敢说、乐说

农村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心理,他们胆怯畏缩,羞于表达,常常“金口难开”。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不再认为眼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严师,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从而打下“敢说”“乐说”“能说”的心理基础。这样师生情感得到沟通,课堂气氛就会活泼,学生才能做到无拘无束各抒己见。“留守儿童”还面临着和他人交流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要改进评价方法,才能促进说的兴趣。以前的说话课,存在教师说,学生听;学生说,教师评;评缺点多,肯定进步少;硬性评价指标多,发展性评价指标少等问题。因此,要做到师评、生评、自评相结合,评价方向上注重多优点、方法的评价,防止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评价,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3.2 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说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一句诗:“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远而口不逮。”在课堂教学中也会碰到一两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他们很想用语言来表现自己,但一旦真正让他们说了,又往往会语无伦次,言不达意。因此在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之后,更要避免“心欲言而口不逮”的情况,让他们真正的“能说会道”。

3.2.1 注重口语交际的方法指导

说话训练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儿童时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就抓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得语言有限,常常忽略话的完整性。于是,教师就应利用例句和造一些简单句子来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些话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讲,如果颠三倒四、东拉西扯,就会使说的话没有条理,缺少层次,而含糊不清。因此教师可相应教学生使用一些连接词如:“先……再……后……”等使他们按方位、逻辑等顺序来说话,逐步提高学生说话的质量。

3.2.2 增加阅读,积累词汇

阅读大量的书籍,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而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一些好的词汇、句子以及表达方式,从而避免学生在说话时出现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

3.3 贴近生活寻找话题,学习运用规范的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为,贴近生活的话题,可以激起学生倾听和表达的欲望,同时,选择生活中的话题,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实践能力。如乡村芬芳的泥土气息、温驯的鸡鸭牛羊、美丽的花草树木。学生可以到山林捕捉昆虫,到小溪里捕鱼捞虾,到村外捉迷藏,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教师要利用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设计相关的口语训练活动,例如:春天来了,让学生到山间田野里去,搜集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整理好语言,在班上交流,让学生在动态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听和说的能力。秋天到了,可以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落叶,把不同的叶片贴成书签或贺卡,然后练说为什么制作贺卡?准备寄给谁?为什么给他寄?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找准找好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的话题。由于学生有了细心的观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因而交流时学生兴趣浓厚,有了想听要说的欲望。

3.4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以听导说

倾听是指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认真安静地听他人讲述。倾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倾听别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礼貌的一种表现。缺少倾听的口语交际不能算是真正的口语交际。学会倾听是小学生获取信息,提炼信息,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径和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它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学会倾听作为一种习惯和意识,必须努力培养。因此,口语交际教学要教会学生善做“倾听者”,在别人说话时,安静、耐心、专注、谦虚,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明确说话者表达的意思,并及时作出应对。这样听清楚了听明白了,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桥梁,才能提高“说”的质量。例如: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听故事。根据学生这个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有较强趣味的录音故事,并要求学生说出重点,交互设疑、解惑,复述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中常开展“听进去,说出来”的小型活动,努力促成向生活、向周边群众学习口语和交际的方式方法,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总之,口语交际课是以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听说习惯为任务的一项语言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种能力并非单靠教师一朝一夕的训练就能形成,但只要教师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长期认真的训练,定能让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课堂显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口语交际交流
情景交际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