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剪纸”非遗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美育研究
——以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1-01-03谢克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岭南剪纸美育

谢克娜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惠州 511457)

1 “岭南剪纸”课程概述

1.1 “岭南剪纸”的前世今生

剪纸又叫刻纸,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2003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岭南剪纸是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南方流派,无论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还是创作理念,或是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技法,都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既与山东剪纸、扬州剪纸、安徽剪纸等血脉相通、遥相呼应,又因浸染了鲜明的岭南文化而独树一帜。

1.2 “岭南剪纸”的美育价值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树叶、树皮、金箔、银箔、纸张、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岭南剪纸主要由流传于佛山地区的佛山剪纸、流行于潮汕地区的潮阳剪纸和流传于潮州地区的潮州剪纸构成。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剪纸》课程是以何氏岭南剪纸为主,让学生学会观察美、描绘美、勾勒美,并且将美的事物动手剪出来,使美育教育在《剪纸》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

1.3 “岭南剪纸”的课程师资

2017年9月,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将岭南何氏剪纸正式纳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为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开设1学期,1学分18个学时,深受学生喜欢。自开课以来,共有1700多名学生完成该课程的学习。

课程执教老师何丹凤系何氏剪纸第六代传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老师以其精湛的剪纸技艺和素朴的教育情怀,获国家级百姓学习之星、全国非遗进校园先进传承人、文化部银剪子奖等荣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及全国各大报刊和杂志,入选多个选本,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及国内外友人收藏。

2 “岭南剪纸”在教学过程中的美育价值体现

美育教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相互独立又彼此有联系的,在剪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剪法的理解以及手法的创造来提升对美育的理解和感受。何丹凤老师剪纸课程的理念和技法可以概括为“五步教学法”:

一法——单色剪纸筑基础。教给学生剪纸、镂空基本方法;讲解剪纸的传承脉络、地域特点和剪纸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

二法——技法手法重实践。指导学生掌握传统剪纸的语言、符号、特征,熟练操作各种镂空技法和折剪符号;指导学生掌握简括、夸张、拼连、套嵌、装饰、拟人、复合等表现手法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反复实践与反思,能较熟练掌握镂空技法和表现手法。

三法——围绕主题勾画图。何氏剪纸以脱稿剪纸见长,使用剪刀或者手撕的方式完成作品。作品简繁相间,随时随处,拾纸在十指尖即成作品。但对初学者来说,则先用笔勾勒大致轮廓,掌握取材的造型,平视、俯视、环视、透视混合构图,然后剪出作品或者撕作品。

四法——意象相生表深意。指导学生选取物象和意象,学会“以意构象、以象寓意”。何氏剪纸现已传承六代,其用色绚丽,构图严谨合拍,随欲而成,精致和谐,多采用物中套物手法环环递进形式构图;线条稳中取胜,物象均衡,章法疏密相见,虚实得当,每幅作品均入阴阳相合之理,贯穿传统吉祥观念,作品风格纯朴健康又皆透文理贵气。

五法——培植情怀强阅读。剪纸是一门艺术,需要倾注情感和智慧,才能让作品产生灵动。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掌握剪纸的技法,还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民族学、美术史、文化史等知识,关注岭南风土人情,关注历史延绵而来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时代声音,才能创作出既具有岭南古朴风韵,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好作品。

3 岭南剪纸进校园的政策支持

3.1 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2004年,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文化工作领域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条明确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学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要逐步把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开展教学活动。”2014年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了详细的“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提出:“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青年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这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明确规定,亦为非遗的美育价值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3.2 广东省层面的政策支持

2012年下半年,广东省文化厅响应国家文化部的号召,组织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地的申报工作。2013年,广东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一批共13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名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不仅对广东省的非遗工作保护和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按照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基地管理制度和要求,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的研究与开设相应课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建设。

2014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版出台,对于规范和加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分配和管理,以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起到了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3.3 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不仅邀请了何氏“岭南剪纸”的第六代传承人何丹凤老师作为《剪纸》课程的授课人,也出资建设了何丹凤大师工作室。该门课程要求每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要组织一次剪纸教学成果展,每个班选出10余幅作品参展,三年已累计展出500多幅优秀作品。其中,100多幅精品被何丹凤大师工作室永久收藏,并定期对外开放,邀请学校其他专业的师生和附近中小学、幼儿园的师生前来参观,让更多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传承剪纸。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还不定期走出校园,开展“剪纸进校园,文化入心灵”活动,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剪纸,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真正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落地。

4 岭南剪纸课程在美育过程中的效果体现

岭南剪纸课程教学的实施深受学生群体欢迎,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零基础的学生一个个成了剪纸高手,普普通通的纸张在剪刀的优美律动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从一幅幅剪纸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善良、健康和愉快的情感,凭借古老的艺术形式,最大限度地感染、熏陶、激发了现代学生的心灵,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提升了他们的情操。

二是增强了学生文化自信。学生从陌生到了解剪纸,从掌握剪纸技法到实际创作,是一个不断发现、体验和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一个激活、催生、滋养家国情怀的过程,在充分认识到剪纸珍贵的历史价值和传承的重要性以后,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也油然而生。

三是拓展了学生专业技能。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是幼儿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教育潜力,我校毕业生凭借剪纸课程拓展的专业能力,为他们的就业平添了自信。

四是传播了非遗的文化价值。逢年过节或新婚喜庆,学生成了家乡和社区的“红人”“能人”,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拿着他们的即兴剪纸作品贴在雪白的墙上,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不少家乡和社区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前来“讨教”学习剪纸技法,非遗剪纸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

5 结语

岭南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之一,其传承、保护、创新与发展至关重要。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将《剪纸》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目的就是要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此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审美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成为学校美育教育的领头羊,肩负起弘扬中华美育以及高校美育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岭南剪纸美育
忆岭南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雨岭南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剪纸
易说岭南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