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1-01-03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教育

管 文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0)

1 通识教育的含义

1.1 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提通识教育的理念,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当然,追根溯源,在我国古代,《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大意是要求人们多了解前人的言论和行为,以积累为人处世之道。《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是提到了君子应该“博学”。放眼古代西方,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他的对话式、散步式、讨论式多学科教育,被称为吕克昂式逍遥学派。伴随工业革命,由纽曼倡导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也都是通识教育的源头。

进入现代以来,由马修·阿诺德多方倡导的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影响广泛,备受关注,逐步受到世界知名大学的认同。比如耶鲁大学倡导学生选修人文艺术课程;哈佛大学则在通识课中极力打造通识核心课程,在教育计划中倡导文理交叉;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文库”与芝加哥大学的“名著课程计划”在通识教学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试图把“全人类的文明经典”介绍给学生,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1.2 通识课程的含义

谈及通识课程的含义,就不得不提通识课程的孪生兄弟“专才教育”,或“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两种对立的模式,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专业教育主要进行专业教学和训练,使学生专业方面学有所长。前者的目标旨在培养既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又对人类主要知识领域有所了解的高素质人才;后者的目标是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精深知识和能力基础的高级专门人才。

可以发现,目前在我国高校,专才教育占据着绝对的上风,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专才教育模式在解放初期曾经为我国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实施专才教育模式对迅速培养出我国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常必要。但改革开放后,其固有的弱点日益发展为严重的弊端,尤其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识教育逐渐被各大高校重视起来。

2 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主,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在我国的众多高校,所涉及的通识教育课程除了外语、计算机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几乎都是以选修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以大班教学的方式展开,学校只负责规定相应的学分,学生只需要修满学分即可。由于是公共选修课,无法引起一些老师的重视,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很随意,课堂效果极不乐观,甚至连出勤率都无法保证。对于学生而言,只为拿到学分,所以就会扎堆选修那些容易过的科目,稍微混一混,拿到学分即可,课堂上聊天、玩手机、睡觉等等,更别提从课堂上学到知识。因此无法发挥通识教育本来的目的。

2.2 学生可供选择的自由度较小

通识教育的理念在于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的通识科目,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必然要使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而目前学生自由选择权却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当下的通识教育主要是学校强力安排的结果,学生选择的空间很小。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当有限。比如在某些学校,有些学院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很多的通识课程难以开设,这在一些专业型大学表现得尤为突出。

2.3 课程偏向应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普适性

在我国高校,高校通识课程的开展主要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的,但有几门课程是例外的,这几门课程主要是外语(以英语为主)、政治理论课、计算机、体育等,这反映了我国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偏向。政治理论课程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责任;英语、计算机则为学生提供未来社会必需的两项基本技能的教育,而它们又极易成为学生热衷考级考证、为自己增添就业筹码的工具;体育则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造就健康体魄的需要。由此不难发现,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上偏向应用性、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普适性。因此,现在有诸多高校开设了人文素质讲堂,但也多半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2.4 通识教育理念被过分狭隘化

通识课程的设置受制于一定的教育理念,而教育理念又深受教育者所持的人才观(或者人才素质结构)的影响。当前我们的人才观是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践中,智育的任务主要被交付于专业教育,而德育、体育和少部分的智育任务则由通识教育来承担。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即“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只注重前三个方面。而“美、劳”旨在提高学生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认知和态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则被严重边缘化。这种对通识教育狭隘化的理解深深地影响到现行的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中现代公民意识类课程、美育类课程的相对不足,智育类课程中注重知识整体性的课程(如跨学科类课程)匮乏等弊端,与长期以来我们对通识教育过分狭隘化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

3 对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

3.1 面向时代,以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内涵应该发生变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一体化的时代,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我国高校开设通识教育的课程不应仅仅拘泥于以往的内容,更不应该仅仅有限于外语、计算机、政治理论课以及体育课等等科目,而应该放眼全球。面向21世纪,为21世纪培养新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国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应该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包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等)、教育学及心理学、计算机与外语、社会学与历史、哲学与自然科学、艺术与审美。作为一名当代中国大学生,了解、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是必须的,也是首要的;为了人类的延续的发展,必备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不可少的;前文已提过,计算机与外语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两种技能;学习社会学与历史,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以及改造这个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生活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哲学是所有科学的鼻祖,学习哲学可以使我们睿智,了解科学是一个现代人最起码的常识;至于艺术与审美,则是帮助我们愉快地度过我们的闲暇时光,科学研究表明,人在闲暇时间里最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学习艺术与审美帮助我们高雅地打发我们的闲暇时光是必要的。

3.2 开设必修课,提高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目前的大学教育课程的实践中,有一个误区,认为“必修”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而“选修”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因此不仅办学者和教师把精力放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上,学生也高度重视必修课。而对于选修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它视为一种“非必需”的课程,而对它不够重视,从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水课”。而目前,我国高校将大部分的通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导致了师生之间对此课程的忽视,从而失去了通识课程本来的意义,这本身就是不可取的。对此,我国高校应该将通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而且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就学习这些通识课程,然后辅以适当的专业基础课,因为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最低限度的不可或缺的教育”,理应得到高校师生的足够重视。对于此,其实在欧洲中世纪就有源头。世界最早的大学巴黎大学就分设了文法神医四个学院,但这四个学院并非同等级的,文学院在其中地位最低,相当于“大学预科”,而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则类似于今天的各大专业学院,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先在文学院学习“七艺”,待文学院学习结束后方可进去其他学院学习专业知识。这在今天,有着无比巨大的参考价值。

3.3 以小班教学开展,丰富教学形式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多以大班教学的形式展开的,一方面,教师精力有限,一堂课下来不可能顾及更多的人,另一方面,人数过多,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同时也给很多不良的课堂现象以可乘之机,从而降低课堂效率,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应以小班教学的形式开展,这样,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以及课外可以兼顾到每个学生,对学习可以做到全面了解,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就不能滥竽充数了,另外学生在老师面前的表现机会相对较多,可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不能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课堂讲授、课下参观学习、亲身实践等等形式的结合,更能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让学生学有所获。

3.4 高校之间加强联合,共享资源

如前文所述,对于通识教育的开设,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较为紧缺,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院校来说,很多相关的通识课程由于没有专业的老师而无法开设。因此,许多高校应该加强联合,不论是强强联合,还是以强带弱,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比如在我国武汉的一些高校成立联盟,允许学生跨校选修一些课程,承认彼此的课程学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在我国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上,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高校本校课程垄断也将被打破,学生面临更多的选择导致高校不得不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本校的通识课程?这样类似市场经济的竞争,仿佛一只无形的手,能够促使高校为了保持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从而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