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三重逻辑

2021-01-03周良发

关键词:教育者对象马克思主义

周良发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制度创新,也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精准思维全面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是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育人理念和模式。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理论逻辑

精准思维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动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育人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优势和潜能,将精准思维方式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过程,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识别、方案制定、内容供给、过程监控、成效评估的精准度,从而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精准识别对象

随着“00”后青年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他们网络化成长和生存模式为精准识别其个性特征、思想动态和需求期待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正视教育对象网络化生存的现实,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精准捕捉青年学生的新需求新期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育人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信息。为此,一方面,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数据信息。基于大数据思维方式,人的网络行为痕迹都可以通过数据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教育对象网络行为留下的数据信息,从中找寻出有效信息,为教育对象“精准画像”。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精准地找出数据关联性。大数据实现了“万物皆数”的哲学预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数据性关系。通过对网络数据信息的关联性分析,可以从中条分缕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交互的态势及走向。近年来,随着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有序推进,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精准识别教育对象群体或个人的思想行为特征。

(二)精准定制方案

制定切合受众需求的教育方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中枢环节。这是因为,教育方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引。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不够理想,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难以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以至于时常出现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若要使方案定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一方面,大数据等技术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精准把握教育对象个性化特征。基于大数据等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可以精准把握特定教育对象的个体性特征和差异化需求,并能在多套教育方案中优化和优选,从而提高针对性彰显实效性。另一方面,大数据等技术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传统情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案的制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能够获取及时性数据信息,有助于减少信息延时而产生的记录偏误,从而更真切地反映教育对象的内心想法,并以此为重要基础,对育人方案进行动态调适达到最优组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由理念变成现实。

(三)精准供给内容

理论武装需要宣讲和灌输。理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民众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和网络新媒体的介入,“大水漫灌”式教育内容供给早已不能满足智能化下时代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加之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只有精准供给和精心浇灌,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鉴于这种情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紧跟时代,依托技术的进步和技术的介入推动教育资源供给由传统的“批量灌溉”向“精准投放”转变。[2]一方面,打破固定教材藩篱,生成个性化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在领会教材精神和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借助智能算法对教材内容优化组合,继而生成个性化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把握受众需求期待,实现差异化推送。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所给”与教育对象“所需”匹配失当,那么后者就难以主动接纳并内化于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势必大打折扣。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必须精准把握青年学生的需求期待,量体裁衣、精准定制,对教育对象实施差异化的内容推送,从而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不断筑牢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思想根基。

(四)精准监控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取得,是多种因素合力影响的结果,教育过程是否高效是重要因素之一。而高效的教育过程既需要教育者的职业自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全面介入,有效发挥监管作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的精准监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区块链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透明化。另一方面,大数据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程性监管。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区块链监管还是大数据监管,都离不开相应的配套技术协助,这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管部门精准监控教育过程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境,但它是当前尤其是今后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胜任教学的必由之路。[3]

(五)精准评估成效

作为一种崭新的育人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供借鉴,精准育人目前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初步推进中。因此要做好评估工作,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有序推进和高质量运行。从构成要素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成效主要体现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评估成效无疑也要从这两个方面考察。一方面,精准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之“教”的情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教学成效不单单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上,还可以从课前准备和课后辅导来论定。基于大数据在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上的强大功能,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网络备课和师生互动等进行分析和剖判,成为衡量教育者教育投入及教学成效的重要参照依据。另一方面,精准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之“学”的情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终究是为了使科学理论在青年学生头脑中扎根,并指导其实践。这就需要大数据等技术对青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和学习后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向进行全程性数据分析和及时性动态呈现,帮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更精准地掌握青年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和内化情况。比如,大数据能够通过追踪青年学生眼球聚焦和眨眼频次来记录和判定其课堂行为。[4]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价值逻辑

随着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不断向教育领域融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推动这一外在存量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创新的内生变量转变。整体观之,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协同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育人。

(一)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正式成型,其成长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浇灌和引领。面对各种社会思潮铺天盖地、殆不可遏之势,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不能姗姗来迟,必须在众声喧哗中占领主阵地、发挥主导权和引领价值观。在这种情形下,时效性极大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精准思维的全面融入,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提升教育时效性。首先,时效性奠基于信息的同步记录。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同步记录,能够第一时间掌握蕴含教育对象行为轨迹、思想特征和需求期待等方面的数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收集资料、分析舆情、研判动向和及时干预提供了宝贵时间,而这是任何传统数据收集和分析软件无法完成的。其次,时效性植根于数据的动态分析。依托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大数据实现了教育对象海量数据的动态分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实况信息,便于教育者基于动态信息精准定位教育对象,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学。再者,时效性生成于内容的及时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依据动态分析结果精准把脉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因应不同教育对象基于智能算法生成个性化教育内容,并及时将个性化内容精准推送给每位青年学生,实现理论武装精准落地。总之,大数据等技术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及时获取信息、制定策略和精准定位,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满足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的前提基础,也是达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根本途径。而且从实践层面来看,只有做好针对性才能提高精准度。精准思维从精准定向与精准定法两个层面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从精准定向来看,即育人目标要有针对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指引和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不能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育人精度而轻忽了育人目标。大数据等技术支撑下的个性化育人、分众式育人和差异化育人都要围绕育人目标这个根本展开,把培养时代新人落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个环节。从精准定法来看,即育人方法要有针对性。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因技术短板和主体精力局限,在教育方法上往往只能采取一类一策。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介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更加精细化,不仅能够做到一人一策,甚至还能实现一人一法。相比传统的经验化、脸谱化和模糊化的育人方法,精准思维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更具个性化,也更有针对性。鉴于方法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改进育人方法、完善育人手段,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三)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协同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责任重大、影响深远而且任务繁多,因此完全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这一“关键少数”是远远不够的,要汇集各种资源、聚合各方力量,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新格局。协同育人有助于打通部门壁垒、消除数据孤岛,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在现代精细化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教学管理部门日益增多,青年学生网络行为产生的数据往往被各职能部门所有,数据的流动性和透明化程度不高,也无法通过数据整合产生增值效应。奠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精准育人模式,依托大数据超强的数据收集聚合和分析处理能力突破了部门间的壁垒,建立起跨部门的大数据资源库,从根本上实现了数据信息互通共享。另一方面,强化联动管理,推动职能部门协同合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协同性不仅需要推动数据信息的流通共享,还需要强化职能部门间的联动管理。从青年学生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到精准育人方案的制定实施,再到精准育人效果的考核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实现了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的有效联动,切实打通了人才培养各职能部门间的藩篱,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离不开数据信息的有力支持,而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率是科学分析研判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杜绝和防止数据生产、采集和研判过程中信息失真和人为偏差现象。而这也可以从大数据等技术获取帮助。首先,大数据杜绝了数据生产中的失真问题。信息失真往往会造成判断失当,甚至带来系统性误差或灾难性后果。大数据情境下的数据均为实态数据,它要么是行为者主动生成的(比如微博微信),要么是系统自动生成的(网络行为痕迹),可以说真正达到了数据同步于行为,避免延时记录而造成的信息失真问题,从而提高数据信息的真实性。[5]其次,大数据消除了数据收集中的遗漏问题。大数据因“大而不精”而引起部分学者对其应用价值心存疑虑,但它在数据收集上的全面性有效解决了信息遗漏而造成结论片面性。大数据“样本=总体”的思维模式,有助于全面精准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规律和特征。再者,大数据防止了数据辨识中的偏差问题。数据辨识中的人为偏差往往与辨识主体的经验、能力、态度和期待密切相关,遂使其对青年学生的数据信息判定存在人为偏差。在精准思维引领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依托大数据来记录、分析和处理教育对象的数据信息,从而消弭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率。总之,精准思维增强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准确率,从而保障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实践逻辑

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者、教育对象、监管机制等要素交互作用下产生的。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就要从技术、主体、对象、管理等层面入手,切实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育人。

(一)技术层面:加大技术投入推动数据转化

技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硬核”。缺失现代信息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往往收效甚微。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等在经济社会领域大放异彩,不断赋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处于理论探讨阶段。以大数据技术为例,中国知网(CNKI)收录大数据教育研究方面的成果共有4529篇(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26日),但大数据在教育教学上的具体应用还未有效展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利用技术优势有效转化数据信息。一方面,加大技术投入,掌握核心技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育人提供技术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为基础,唯其如此,才能对教育对象网络行为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和智能分析。这一过程不仅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而且数据类型多样,其中的非结构型和半结构型数据需要智能技术才能有效分析和处理。大数据等技术投入不足,无疑会制约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的实现。因此,要加大技术投入,通过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和完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应用数据提供技术服务。

另一方面,强化部门联动,推动数据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育人提供有效信息。根据哈肯的协同理论,打通部门壁垒消除数据孤岛,有助于实现数据效益增值。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并不缺乏可用的数据信息,能够反映青年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数据信息广泛遍布于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教育技术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问题是,教育对象数据信息被相关职能部门所拥有,各部门缺乏联动协同,数据信息未能有效转化,就很难发挥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中的增值效应。除了近期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正有序推进,为实现部门联动、形成聚合效应、发挥整体功能提供了重要平台外,还要搭建专业化的青年学生大数据信息管理和运行中心,通过联动和协同激活高校各职业部门集成与共享数据信息,并以此为重要基础,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有效转化,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向纵深推进。

(二)主体层面:精准思维的培育和能力提升

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的关键在主体,教育者的精准意识、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实质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成效。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工作胜任力,既体现在思维观念上又体现在素养能力上。一方面,教育者要树立精准思维。随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渗透,技术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还重塑了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明确技术创新带来的观念变革,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精准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无论是育人内容、育人方法、育人载体、育人目标、育人环境,还是育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等相与传统情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显著差别。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不仅明确规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政治站位、理论功底和职业自律,还促使教育者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的价值意蕴。基于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精细化,达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育人。

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提升素养能力。精准思维源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全面介入,对数据信息的精准处理。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缺乏技术素养和数据治理能力,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必将受到制约。近期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有序推进,实现了在校学生的精准管理,但还没有在教育教学上精准发力。加之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尚不知智能技术为何物,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难以落地。也就是说,有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尚不具备数据应用和处理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对此,既要强化对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的系统培训,又要加强与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人员的密切合作。通过系统培训,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关注和正视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和应用潜能,积极拥抱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通过密切合作,帮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了解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掌握智能技术的运行原理、熟谙智能技术的操作流程,努力成为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行家里手。

(三)对象层面:参与意识的激发及隐私保护

供需精准匹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核心,它有效化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供给端与需求端匹配失当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需求期待,因此它需要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和信息反馈。然而,在以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青年学生的参与兴趣普遍不高。深究其因,主要表现在他们缺少话语权、参与渠道不畅通和内容供给不精准等。提高教育对象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要补齐短板、强化弱项,充分激发其参与意识。对此,一方面要增强话语权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对象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彰显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赋予教育对象更多的话语权,引领其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准育人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要畅通参与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善用新媒体新技术,借助区块链、5G技术等搭建教育平台、畅通参与渠道,为教育者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提供信息反馈,从而供给契合教育对象需求的教育内容。

在激发教育对象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也要做好教育对象信息资料的保护。这是因为,教育对象向教育者提供的建议、要求和学习反馈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些许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甚至包括大量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在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教育对象反馈的信息时,必须做好信息资料的存储、保护和及时销毁,切不可让不法分子获取教育对象相关信息,减少因数据信息使用而产生伦理和法律问题。近年来,因信息泄露而造成受众隐私暴露的事情屡见不鲜,这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如果教育对象因提供信息而造成隐私泄密,无疑会弱化其对教育者的信任,更会降低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致。若缺失了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难以为继,其精准育人理念亦无法变成实现。鉴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既要激发教育对象参与教学,又要强化自身的责任担当,妥善利用和处理教育对象提供的数据信息。[6]

(四)管理层面:构建和完善机制以保障运行

精准思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新的育人理念,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迈上新台阶。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目前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准备阶段,因此需要构建和完善体制机制以加强监管,使精准育人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模式。

首先,构建和完善评估机制。评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教育者动态把握教育进展,及时发现教育过程中潜存的问题和不足。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能够实现对每个教育对象学习效果的精准评估。比如,运用隐马可夫分析和统计模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能够从教育对象留下的数据印痕进行诊断式识别和推理,[3]从而准确绘制青年学生的行为轨迹和思想图谱,为其精准施教提供参考依据。精准思维引领下的人机协同评估不仅能有效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评估偏差,还能增强教育评估中的人文关怀,无疑使评估结论更科学精准。

其次,构建和完善预警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是知识理论教育又是理想信念教育,既重思想道德引领又重核心价值观培育,旨在促使教育对象心灵抵达和信仰皈依,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后备力量。因此,动态监控和精准把脉学生群体或个人的思想变化和需求期待,不仅有助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科学预判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出现的概率。通过构建和完善预警机制来预估和管控可能发生的思想风险和道德危机,是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应有之义。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贝叶斯知识追踪模型,能够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深度挖掘和精准分析,窥探青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个体差异和未来趋向,从而预判和防控潜存其中的思想道德问题。

再者,构建和完善优化机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和青年学生理论需求的动态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教育内容、方法及平台载体。构建和完善优化机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准育人提供运行保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是在信息化时背景下出现的,教育者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对教育对象的行为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普遍掌握,从而使教育过程更加透明。而通过信息反馈和数据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可以精准定位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若当消极因素阻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序运行,则立即启动优化机制消除或规制不利因素,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持最优运行态势。[7]

纵观上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是一种全新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协同各方力量,依托管理者、教育者乃至教育对象将精准育人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在精准思维引领下,技术要素逐步渗透到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媒介、教育手段以及外部环境等,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协同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提高育人精准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面介入和深度融合,新兴技术必将带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方位变革和系统性升级,精准育人成为未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猜你喜欢

教育者对象马克思主义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