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促进技术转移转化研究

2021-01-03张辉菲刘佐菁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24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粤港澳广东省

张辉菲,刘佐菁

(1.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33;2.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3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等同于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是实现发展的战略资源,通过人才驱动方能实现创新驱动。在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科学技术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推动港澳科技人才最新科技成果落地广东省转移转化,有效促进广东省科技人才与港澳地区的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是支撑推进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港澳科技人才的技术成果落地广东省转移转化,都是缩小我国科研创新与国际科研创新之间差距的一条最佳路径[1]。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公布2020 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的通知》,截止到2020 年12 月31 日,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549 353项,成交金额28 251.51 亿元,排名前十的省市依次为北京、广东、江苏、山东、上海、陕西、湖北、浙江、四川和天津。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共84 451 项,成交金额有6 316.16 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 816.27 亿元;广东省技术合同登记共39 845 项(与北京市相差44 606 项),成交金额3 465.92 亿元(与北京市相差2 850.24 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 652.07 亿元(与北京市相差2 164.2 亿元)。此外,2020 年北京市输出技术共84 451 项、成交额6 316.16 亿元,吸纳技术共65 548 项、成交额3 128.55 亿元;广东省输出技术共39 485 项、成交额3 267.21 亿元,吸纳技术共56 009 项、成交额4 306.27 亿元。综上,广东省虽然位列第二,但与排名第一的北京市相比,不管是技术合同登记总量、成交金额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且广东省技术转移主要以吸纳技术为主,自我创新能力较弱。由此可见,广东省急需借助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带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缩小与北京市的差距。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粤港澳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粤港澳科技人才的吸引培养、流动因素、协同发展等方面,如刘胜[2]认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迫切需要联合三地高等教育力量,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形成更有力的支撑;周振江等[3]借鉴欧美国家的人才培养经验,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及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建议;王阁[4]认为除了政策因素,影响港澳青年到内地发展意愿的因素还包括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青年社会心理等,为此可通过文化交流增强港澳青年国家认同感,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便利港澳青年向内地流动;周仲高等[5]针对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面临的战略理念滞后、市场条件不足、创新环境欠缺和协同效应递减等现实困境,从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协同机制、强化人文融通、聚焦服务贯通、建设载体平台等方面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策略。

而有关技术转移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转移转化市场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技术转移政策体系等方面,如周宇英等[6]通过对广东技术交易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国内推动技术市场发展主要做法,提出加快发展广东技术市场的六条建议;胡锴等[7]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组织身份与制度环境、制度化结果开展研究,旨在指导科技服务企业的产品研发与服务升级,引导企业从战略、组织模式等方面寻求突破,以平衡科技服务公益性和营利性的逻辑冲突;管婧婧等[8]研究发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多渠道信息来源、信息搜索、整合和共享,以及知识服务增值能有效推动客户的共同参与,从而提升技术转移成效,据此提出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强信息能力建设及深化知识服务的对策建议;白璐璐[9]以政策法规视角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布的各类涉及技术转移的条目,并提出健全我国技术转移政策法规体系的建议;范建民[10]提出可以借助于对现有相关政策系统的多元化目标嵌入和机制残缺修补方法,来构建军民技术转移政策体系。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将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技术转移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强省的关键环节,科技人才的合作与交流又是技术转移转化的前提和保障。综上分析,当前的研究仍较少从粤港澳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促进技术转移转化这一视角展开,为此本研究将从这一视角着手展开研究。

2 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伴随全球经济、科技发展进程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重大发现、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无法单纯地依靠某一专业科技人才、某一机构、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国家解决。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是解决当下难题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11],是建设科研强省的必经之路。在国际化背景之下,广东省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缘、人缘等优势,“近水楼台先得月”,借助港澳科研力量,推动广东省科技创新更上一层楼。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环境有利于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12]。科技人才国际化是当下全球化发展态势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国际合作交流机会,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环境,有助于科技人才提高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团队协作、沟通与组织能力,开阔视野,进而全面提升科技人才的研究能力,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在这历史大潮流中,科技人才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将视野放宽,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方能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促使自身发展成为国家级复合型人才。科技人才国际合作交流的直接受益者是所有的科技人才,其次才是所在用人单位,最后才是人才所在地区甚至国家。国际合作交流有利于拓宽科技人才国内外科研视野,帮助其跟踪全球最新的教学科研动态,促使国外科研院所加深对我国科技创新的了解,为深化合作打下基础[13]。

粤港澳科技合作交流的开展是广东省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促进广东省科技人才拓展科研人脉、拓宽科研视野、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的有效策略[14],同时也利于科研成果转换,为广东省科学技术产品转化铺就道路。广东省当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深化科技人才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推进广东省自主创新,进而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最终实现广东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

广东省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尚有一定提升空间,借力港澳的地理优势,有力地为本省科技人才搭建更便捷有效的国际合作交流渠道,有助于分享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突破科技瓶颈,提升自身原始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良好的国际合作交流能够让科技人才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前沿知识,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5]。加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交流,既能借助其技术与信息等资源突破自身科技瓶颈,又能分享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

3 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对技术转移转化的促进作用

技术转移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16],在广东省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是当下广东省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17]发布的《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快速提升:中国能源现状及碳达峰碳中和重点任务汇总分析》得知:2019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3.4 t 标准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5 倍,是主要发达国家的2~4 倍,能源利用效率偏低。2020 年,我国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56.8%,占CO2总排放80%。为此,当下急需将资源驱动转变为技术驱动,这一形势催生出国内外对技术转移转化的需求,迫使我国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转移转化科技成果。

金融危机后,世界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个国家纷纷制定适合自己的创新战略,同时逐步设置相关新兴技术壁垒,以确保自身能够充分获得新兴技术所带来的收益。但随着全球化发展这一大趋势,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出现了新的态势,各个国家在可承受范围内打开国门吸纳其他国家新兴技术。纵观世界上美、英、法、德等创新型国家,可以看到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重视技术转移转化,大量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移转化转变为显示的生产力[18],降低对其他同类技术产品的依存程度。

当前技术转移转化的方式主要有3 种,一是向外引进技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按需直接引进先进技术或引进后改造升级再利用;二是对外输出技术成果;三是与国内外有关单位或机构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共同研发共享转移转化先进技术成果。其中,方式一虽然快速有效,但对科技人才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力度尚有欠缺;方式二能够较大程度地彰显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但相较于方式一,科技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则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方式三是对方式一二的整合,属于借力使力、取长补短的技术转移转化方式,虽时间周期长,但厚积薄发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为当地的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后发之力。此外,技术转移转化需要科技人才、用人单位、中介机构及企业等有关单位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只有各方充分沟通才能开展有效的技术转移转化,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科技成果的转移往往伴随着智力的转移、人才的流动,而人才的流动、智力的转移又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前提和保障[19]。科技创新作为广东省基本发展战略,旨在突破现有科技创新瓶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竞争力[20]。粤港澳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提升三地科技人才的研究能力,还能推动他们所研发产出的技术成果进行转移转化。此外,因为是粤港澳三地的科技人才合作交流,透过科技人才、所在单位机构、所在地的有关中介机构等能够帮助科技人才对接到更多的技术成果需求者,从而拓宽技术转移转化渠道,提高技术转移转化成功率,技术转移转化的成功亦会推动技术需求者的成长。如此,广东省的技术转移转化成功率亦能被加倍地提升,进而推动广东省的科技创新更上一层楼。

4 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存在的问题

现有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模式中,广东省主要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虽然通过这些模式为广东省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广东省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撑,但仍存在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4.1 团队合作交流方式和渠道单一

目前,粤港澳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港澳人才全职落地广东省用人单位开展合作交流,二是通过广东省科技人才前往港澳用人单位进行短期培训、交流访学或合作等方式开展合作交流,而科技人才多学科、跨领域的团队与团队间交流合作少之又少,主要以某一个团队为依托进行科学研究。但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单单是某一个学科、某个领域或某些个体的问题,所面临的是复杂的全球性问题,涉及方方面面[21]。单学科和单个领域的团队合作交流显然无法快速有效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4.2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基础薄弱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球性问题也不断凸显,单纯依靠某一个用人单位所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显然已无法满足科技人才的科研需求,同时单一创新主体无法有效地满足科技人才或科技人才团队创新需要。唯有通过多个创新平台联合创新,各个平台之间取长补短、整合优势资源,最大限度避免木桶效应,进而提升创新创业平台的层次与规模,满足诸多科技人才的科技创新所需。

4.3 用人机制灵活度需进一步提升

纵观国内其他省份出台的人才政策,都倾向于将海内外的人才全职引入、纳入囊中,但这对于有志前往广东省参加科研活动的科技人才无疑是其掣肘条件之一。对于长期在港澳地区生活、工作的科技人才,其家庭必然也随之安置在港澳地区,若要求这些港澳科技人才全职来粤工作,这无疑会令人才在来粤工作与方便照顾家庭两者间进行权衡,导致部分港澳科技人才就此放弃来粤机会;即使前期有科技人才全职来粤,但仍无法坚持长期在粤开展工作。考虑到粤港澳地区相互毗邻这一地理优势,可调整用人机制,提升用人机制灵活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将各类人才以更加柔性的方式进行使用。

4.4 科技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仍有不足

人才引进只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起点[22],若想要科技人才竭尽所能地发挥其科技创新能力,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保障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仅是人才引进,更要在用才、育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等方面倾注更多的资源与力量,环环相扣[23]。其中,特别需要重视人才的配套建设,如人才公寓、医疗卫生、子女教育、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目前,广东省在人才公寓等科技人才住房方面加大了保障的力度,但对于科技人才人才的子女教育、医疗卫生、交流平台等方面的服务建设还没有提供足够完善的保障。这无疑是港澳地区科技人才来粤工作的一个大障阻。要为科技人才解决后顾之忧,确保他们在粤发挥所长、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中。

5 广东省技术转移转化存在的问题

5.1 顶层设计不足

广东省在技术转移转化方面缺少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相关机构,无法根据广东省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确定重点领域,由此所建设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都相对分散、没有规模化,不利于掌握全省技术转移转化情况以作出准确布局。

5.2 缺少正规的技术转移转化中介机构

科技中介机构是技术转移转化的重要桥梁,其连接着技术需求者及技术持有者[24]。缺少技术转移转化中介机构,则无法让其所连接的两端及时有效地连接在一起,技术持有者和技术需求者彼此之间出现信息鸿沟,导致技术持有者无法寻找到合适的需求者进行转移转化从而造成了技术浪费,而技术需求者也因未能寻找到合适的技术而延缓其相关产品的发展进程,从而影响其自身发展速度。截止到2020 年年底,科技部火炬中心共建有426 家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广东仅有31 家,占比为7.28%,位于北京(58 家)、江苏(45 家)之后[6]。广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介机构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不完善[25],竞争力不强,服务内容大多只有技术信息发布、交易咨询及代理,缺少对技术需求者和技术持有者的专业评估。

5.3 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员匮乏

2014—2020 年,广东全省获得国家级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员证书的登记员为150 余人[6]。技术转移转化不仅需要有专业的中介结构,更需要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员,此类人员不仅需要拥有相关技术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储备[26],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市场经验。目前,很多人员都仅掌握其中一方面的知识能力,未能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同时,技术经纪职称并未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中,为此导致极少人才愿意转型完全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

6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必要性及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对技术转移转化的促进作用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粤港澳科技人才合作交流存在团队合作交流方式和渠道单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基础薄弱、科技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仍有不足等问题,同时广东省技术转移转化存在顶层设计不足、专业的技术转移转化人员匮乏等问题。为此,广东省要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持,并加强顶层设计,规范技术转移转化中介机构,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效率,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广东省的国际知名度,才能与更多的科技强国、科技强省合作,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根据以上研究,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6.1 加强多学科、跨领域团队合作

首先,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国际合作。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的问题也由简单的个体问题上升为复杂的全球问题[27],在这种背景下,多学科的科技合作交流顺势成为了一种更加合宜的选择。粤港澳三地的科技人才通力合作共同谋大事、促发展,合力推动三地科技创新水平更上一层楼,企及更高的科技领域高峰。通过粤港澳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深化广东省科技人才合作现有的“引进来”“走出去”模式,以现有的科技合作交流为基础,紧密结合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采用联合培养、视频会议、合作攻关、联合探究等方式形成具有持续性、长久性及广泛性的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科技合作交流模式;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促使科技人才不仅仅是在自己所属的团队中努力奋进,更可以与多个不同学科的团队共谋大事,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科技人才的知识面,更是扩大了科技人才的知识交流圈,让多学科知识更好地融合运用起来。

6.2 构建人才发展平台

通过整合粤港澳三地现有的科研资源,集成资源,打造全球知名的国际合作交流示范样板。联合港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创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为三地科技人才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提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借助科技创新平台,为技术持有者和技术需求者解决信息鸿沟问题,让技术持有者和技术需求者快速、准确地寻找到合宜的技术转移转化伙伴,从而提高技术转移转化效率。将港澳科技人才引进广东省,吸纳港澳现有的科技研发力量,将广东省所需的技术成果带入广东省进行转移转化,解决广东省某些领域的技术瓶颈问题,同时带动广东省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升级优化,进而实现跨地区、跨单位、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科技人才的合作交流机制。

6.3 建立人才共享、灵活雇佣机制

广东省毗邻港澳地区,为最大限度地与港澳科技人才开展合作交流,提升广东省科技创新水平,应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共享、使用及流动机制。建立长期合作、短期交流、访学等多种科技人才用才模式[28];大力推进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提高科技人才使用效能,确保科技人才发挥所长,助力广东省科技创新发展。同时,与港澳地区联合出台科技人才共享、雇佣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科技人才不受其所在地区或所在单位相关规定限制,可在粤港澳三地自由流动,构建起团队所需的多学科科技人才团队。

6.4 优化科技人才居住配套条件

为更有效地促进粤港澳人才的合作交流,不仅要在引才、用才、育才、激励人才等方面搭建良好平台,同时也需要在人才公寓、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人才服务方面做好服务工作。科技人才保障和住房安置问题是吸引港澳科技人才来粤合作交流的难点,故应为来粤的港澳科技人才建设工作居住一体化社区,创新社区治理才能形成科技人才宜居宜业的整体环境,应从科技人才个性化需求出发,结合广东省公共服务、市场机制、战略定位、产业布局,探索打造一个为新兴产业、来粤创新创业的港澳科技人才所需的智慧社区。

6.5 培养技术转移转化人才

完善当前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为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设定专业化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确保技术转移转化人才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以鼓励更多人才从事此工作,最终得以培养一批以提高信息价值、技术价值为目标的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同时,设置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培训相关课程,建立培训基地[29]。只有在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提高人的能力,才能促进技术转移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维护技术持有者和技术需求者的利益,形成紧密合作和技术转让联盟。

6.6 加强技术转移转化顶层设计

纵观技术转移转化发展历程,技术转移转化的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30]。针对广东省实际需求进行布局,建立相应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才能确保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密切结合。此外,还需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等进入技术转移转化市场,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技术转移转化[31]。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粤港澳广东省
面向2035年中国科技人才集聚机制研究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