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1-01-03李春成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文/李春成(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创新与实体产业,特别是与制造业之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没有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产业依托,创新将失去实体经济的支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地区没有实体产业,难有持续的技术创新,当然反之亦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了未来五年实现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等经济发展新目标,同时,作为重点任务部署,《建议》还提出了“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落实好《建议》,“十四五”期间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主要路径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硬技术创新创业,为确保制造业在区域产业中的一定比重提供有力支撑
走好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在观念意识层面提高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发展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保持制造业一定比例在区域实体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战略性价值。在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不少省市都进一步突出把制造业放在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加以部署,这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北京市提出“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一定比重”的要求;天津市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安徽省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的目标要求等等。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历来是科技创新的源泉,没有创新能力强的制造业对中国这样的大国实现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二是要树立制造业技术自立自强的意识,强化硬技术的研发与转化。随着各地区制造生产成本的不断升高,制造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脚踏实地抓制造业生产经营、研发转化环境的改善,不断提高自立自强能力。三是要顺应数字化背景下的平台制造趋势,增强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意识,建设以硬技术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共同体。
二、强化产业创新系统能力,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全方位支持
“十四五”区域产业要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围绕产业创新发展的系统性、协同性、时代性发展问题,解决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一是在创新链方面,需要在增强创新链自主发展能力的基础上,解决好不同细分行业创新链上的薄弱环节,特别是提升创新链各环节的协同效应和系统能力,不断缓解“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锻造更多创新链上的独门绝技。二是在产业链方面,要着眼于城市群或城市圈共同建设世界级、区域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需要,各城市、各产业功能区着力分工合作、特色化发展,共同补强区域性产业链配套能力,构建更加便利的一小时产业配套生态圈,同时也可起到保障供应链安全的作用。三是在价值链方面,依靠创新提升价值链整体价值水平和效益水平,是产业链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创新内在经济价值的体现。四是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为主导的新时代,发挥数字化的多重增强效应是依靠创新促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广泛渗透将加速实现产业发展全过程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将呈现出产业链融合分解、产业间渗透关联等多重效应,其创造新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赋能潜力值得深入挖掘。
三、强化原创能力建设,培育区域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以突破性原创技术为基础、当前还未形成产业规模的新兴产业领域。超前部署并把握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机会窗口,抢占未来技术与产业化的先机,是一个区域产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一般而言,渐进式创新维系常规的区域经济循环累积,使产业集聚不至于阻断。复杂经济学创始人布莱恩·阿瑟认为,突破性原始创新为区域带来新的母市场,一旦形成新的产业将产生先发优势和自我增强效应,导致区域产业发展在新的水平上的循环累积,并极有可能为一个地区带来持久的比较竞争优势。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指出,“要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十四五”期间,国家通过制定实施基础研究规划等重大举措,以前沿技术0到1的突破创新,促进区域未来产业的培育成长,将成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抓住未来技术及其产业群体突破战略机遇期,在后疫情时期发展赢得主动权,是每个区域决策者所关注的。进入新时期,我国不少地区纷纷制定重大举措,加强与在区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性互动,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开发及其创业,部署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
四、强化产业互联网对创新要素的整合能力,重塑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一般认为产业互联网是第四次产业变革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产业互联网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将加速产业数字化,加速传统制造智能升级,加速制造业服务化,引领产业组织变革,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各地区要努力跟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5G为代表的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产业互联网赋能区域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改进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冲抵实体产业成本上涨压力,不断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二是要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掌握数据的细分优势行业。发挥区域龙头企业(或行业头部科研机构)的作用,培育产业互联网平台,逐步构建打通重点行业的产业互联网整合路径,逐步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融合发展。在新基建的加持下,预计“产业互联网+”成为新的热点,可能催生出一批影响更大的独角兽企业。
五、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组织创新,优化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在新经济环境下,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要从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集聚区、大型企业规模化效应等传统方式来组织产业发展,尽快转变到创新型集群、创新联合体、产业生态、开源生态、产业集群链等融合融通性产业组织方式上来。特别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大致看,可以在五个方面探索建设创新联合体,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一是按照重点细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化要求,打造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牵头的行业技术创新联合体。二是按照前沿技术创新链一体化发展要求,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微创新生态的细分技术领域创新联合体。三是着力发展一批大型平台科技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牵头型的融合组织,打造平台带动的创新联合体。四是鼓励建立跨协会、跨联盟、跨区域的融合组织创新,打造开放的产业创新联合体。五是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层面,按照完善产业生态的基本要素做好产业创新生态建设,要有平台型龙头企业牵头,做好产业生态建设的组织工作;要有配套的产业基金或创投基金的创新创业投资支持;要设立引进或建设产业研究院,作为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最终打造成园区牵头、具有创新共同体性质的区域创新联合体。
六、强化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充分依靠企业家建构独特优势
首先,要发挥企业家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使企业创新能力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科技创新主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但是最终要落实到企业。企业创新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在企业家,关键因素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要大力发展行业协会、企业家协会,增强企业家交流合作、相互学习机会,要通过交流和实践提高企业家战略管理能力,特别是提高企业家连续创业精神,对任何地区都十分重要,对缺乏创业精神的地区尤其重要。同时,要按照行业不同、企业创新性成长性等方面的差异,分类打造企业创新的梯次发展格局:打造高成长企业梯队,形成初创、瞪羚、独角兽、科技大平台等成长型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培育隐形冠军、高精尖单打冠军等行业地位高、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优势企业,要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上平台,为中小型隐形冠军提供长期技术创新的市场氛围和产业生态;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形成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国际化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发展格局等。
七、强化产业安全监测预警能力,保障区域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有了战略和愿景,有了目标和努力方向,只是万里长征走过了第一步。在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实践中,面对不确定性条件,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要重点提高产业安全监测预警能力,要保障产业发展不能突发性中断。要通过智能化产业监测实时掌握产业发展状况,保障管理决策部门能及时知晓重大产业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同时还要通过定期对重点产业的专利分析,要对产业出现颠覆性技术、重大政策变化的影响及时进行预警,提高技术预见与产业前瞻运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