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E”探究教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探讨

2021-01-03钟仕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塑料板液体环节

钟仕明

(广西蒙山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西·梧州 546700)

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初中物理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教学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口号的提出,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接下来,谈谈对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1 “5E”教学模式相关概述

“5E”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拓展(Elaborate)与评价(Evaluate)环节。

1.1 参与环节

学生通过正常的课堂学习获得新的知识。在参与环节,初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内驱动力、培养思维能力,并充分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诱发学习需求。因此,在参与环节,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与学生认知冲突、产生思维碰撞的知识,引导学生顺应、同化新知识,积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1.2 探究环节

该环节是“5E”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学习技巧、掌握新的物理技能都是在探究环节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参与环节创设的真实情境、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调查、去探究,进而收获更多的感性认知。

1.3 解释环节

具体来说就是把自己在探究学习中获得的认知、经验归纳成文字,进行理论化、抽象化,并能够用于交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对知识的理解是直观的、清晰的,作为物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自己观察到的、获得的物理概念、定义,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看法的同时,也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

1.4 拓展环节

该环节涉及到两个层面:第一,拓展学生知识面;第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升华。首先,拓展学生知识面,就是不断提高知识的开放性,开阔学生眼界、丰富知识体系。具体为纵向与横向上的开放性。纵向上的开放性,具体指新的知识、经验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更深层次学习的机会;横向上的开放性,就是要加强物理学科与语文、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让学生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加强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

1.5 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也是“5E”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环节之一,是对其它四个环节教学成效的具体评价。“5E”教学模式要求在开展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对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利用评价来为物理教学创造直观认识自我教学过程、教学成效的平台。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关评价工具来检测自身对物理知识、物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检验自己的学以致用能力。这些评价工具应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设计或学生自己设计。

2 “5E”探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初中物理中的“液体的压强”章节教学为例,具体谈谈“5E”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1 参与环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课程导入质量,教师可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焦点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成功导入新课,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蛟龙号”成功突破7km海试大关的视频,并结合情境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蛟龙号”的下潜难度。播放“蛟龙号”视频,主要是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视觉冲击,在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其次,在导入概念时,教师可借助固体压强知识,引入液体压强知识,在事先准备的水杯中倒水,水在承受重力的同时,对水杯底部会产生压强吗?这主要是通过在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搭建桥梁,增加二者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

2.2 探究环节

该教学环节主要是设计教学方案。第一,带领学生看压强。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演示,准备两个塑料瓶,瓶一为上端开口、下端蒙紧橡胶模。瓶二为上端开口、瓶身侧面蒙紧橡胶模,教师演示朝着两个瓶中慢慢加水。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两瓶的橡胶模分别朝下、朝两侧突出。如此便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因为水重力的存在,水对塑料瓶底部也会产生压强;因为水还有流动性,水对塑料瓶的侧身也会产生压强。之所以设计该实验,主要是因为液体压强用肉眼看不见、手也摸不到,书本上记录的相关实验也缺乏直观性、针对性,学生难以牢记和理解,那么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学生熟悉的工具做实验来开展互动探究,引导学生慢慢通过橡胶模的实验来总结出液体压强相关知识,直观感受液体对容器底部、侧身都存在压强,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组织学生感受压强。首先,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明确问题情境: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塑料袋,然后让学生把手套进塑料袋中,再放进水中,出现塑料袋贴紧手的现象。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经过探究实验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液体内部的不同方向其实都有压强。设计这一探究活动,主要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开展简单实验,切身感受液体压强,在实验开始,不少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但经过讨论以后,学生很快发展把塑料袋套在手上再放进水中,塑料袋会紧紧贴住塑料袋。学生切身参与实验,直观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并在实验结束后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深刻认识物理知识。

第三,探究压强影响因素。教师可设计不同的实验来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在教学准备阶段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工具。本文中,教师主要设计四个方案,涉及到的实验工具有:红色酒精溶液、蓝色水溶液、玻璃管、盛满水的圆筒、有细线的塑料板。具体实验为:实验一:研究实验原理,朝玻璃管中注入某种液体,到一定量后,塑料板会掉落;实验二:研究液体压强和液体质量间的关联。液体密度、深度保持不变,在不同粗细的玻璃管内倒进相同密度、深度的液体,不难发现,粗细度不一的玻璃管底部的塑料片在注进相同高度水溶液后掉;实验三:研究液体压强和液体深度间的关联,液体密度保持不变,如果想玻璃管内倒进些许水溶液后塑料板不会掉落,但是倒进更多水时塑料板就掉了;实验四:研究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间的关系,采用相同粗细度的玻璃管,保持深度不变,如果两根管中倒进和圆筒内水平面持平的溶液后,水溶液下的塑料板掉落了,但酒精溶液下的塑料板并不会掉落。教师设计这四个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开展实验,切身感受实验全程,从而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3 解释环节

基于上述四个实验,引导学生概括解释实验的基本原理。教师提出问题:上述四个实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分析,经过分析,学生很快总结出,实验一中涉及二力平衡知识,由于液体不同方向都存在压强,会对塑料板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力;当朝着玻璃管中加入液体时,液体会对玻璃管下方的塑料板产生向上的压力,这两种力的共同作用让塑料板呈现实验中的状态;实验二中朝着两个粗细度不一的玻璃管中注入同密度、同深度的液体后,塑料板都掉落,说明玻璃管中液体对塑料板的压强一样,液体压强的多少与液体质量不存在关系;实验三和实验四说明同样的液体,深度一致时,液体密度与压强成正比,深度不一致时,液体深度与压强成正比。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看到不同的现象会存在很多疑问,基于此,学生互相探讨、教师引导分析后,能够从实验中概括概念、定义,引导学生对液体压强概念、特征、影响因素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

2.4 拓展环节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该环节教学活动,设置问题:生活中处处存在液体压强,以深海潜水服为例,大家谈谈液体压强的具体应用。深海潜水服的设计运用到深度和液体压强之间的关系,液体深度与液体压强成正比,在到达深海更深处时,潜水员身体会经受巨大的压力,且深海温度低,穿上潜水服,能够发挥保暖、保护身体不受伤的作用。其次,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巩固所学知识,如,同学们,如果潜水器到达深海15000m处时,存在哪些技术难题呢?这一问题是课上关于潜水服设计原理问题的延伸,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科技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结合本章节所学的液体压强相关知识,能很快解释这一问题,并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实现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延伸。

2.5 评价环节

第一,教师可给出某一概念,让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如,液体质量是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吗?如此有利于纠正学生常见的错误概念,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学以致用,解释应用并拓展。教师准备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刻度尺、橡皮膜、量杯等工具,引导学生通过液体压强知识来测量盐水密度。如此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进行学以致用的同时,还能反思自己的实验思路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教师也要用同样的方法来检测自己的教学成效,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5E”探究教学模式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成效显著。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运用该模式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优化各环节教学流程,全程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自主建构,进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塑料板液体环节
液体小“桥”
神奇的空气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透明胶带里的颜色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