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2021-01-03张晨宇于文卿刘唯贤
张晨宇 于文卿 刘唯贤
(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再到生态文明教育,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态观”内涵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金字塔的“塔尖”,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核。按照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分别融入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时序先后,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不断与高等教育中的教育目标、教育教学活动融合生长的过程。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嬗变也并非学术词汇或研究热点的简单切换。在不同历史背景下,虽然涉及的国际焦点或主题语境有所差异,但是从本质上看却有着共同面对的现实域和问题域,即在高等教育阶段如何教育培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回顾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以及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和融合,归纳中国高等教育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进程中的成功实践与贡献,并展望生态文明教育和高等教育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思想起源:环境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历程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断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在自然教育、户外教育和保护教育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环境教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工业文明阶段日益得到重视。国际社会也认识到仅凭科学技术和制度革新并不能够为大气破坏、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找到根本出路,而应该重视教育的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这一时期,虽然高等教育在推进环境教育中的先锋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但环境教育与高等教育开始呈现出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环境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必然性
这一时期,环境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已成为必然。第一,环境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是基于对共同的教育命题的思考。这些教育命题包括教育的实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原则、教育的精神以及对教育的人文反思等。无论是环境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它们的根本任务是希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是一个把教育理想、国家意志、道德约束、法律规范、认知提升与能力塑造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例如,高等教育提出的“探究真理”“培养完人”“科学与人文统一”等,或者环境教育提出的培养“全球公民”“生态公民”等,其育人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第二,环境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是基于共通的哲学基础。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以怀特海为代表的过程教育哲学与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两者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两者的有机结合。而在价值哲学下,环境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兼具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也统一于“实践性”这一教育的重要特性。比如,高等教育发展的思想演化就是对理性主义(包括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与功利主义不同价值取向冲突、融合的过程(1)李小鲁.反思与回归:大学根本任务的厘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9,(6):4-7.;环境教育也要求把思维与行动结合起来,最佳的教育策略是习惯改良、学习内容更新和伦理观重构(2)詹姆斯·恩格尔,陈靓.环境教育:艺术、科学与生态批评[J].社会科学研究,2014,(5):206-208.。第三,高等教育不断为环境教育提供知识创新与学科基础。环境教育的理念、概念首先发端于大学学者的思考。比如,1962年曾任马里兰大学动物学教授的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被喻为环境教育乃至环保主义的奠基石。1969年,最早为环境教育目标做出精确定义的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威廉姆·贝尔·斯泰普博士,他提出了环境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王燕津.“环境教育”概念演进的探寻与透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8-22.1972年,英国伦敦大学的卢卡斯院长开创性地提出了“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将环境教育的性质、内容、目的和手段概括为“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的教育”。环境教育不仅要对环境问题进行批评和反思,更需要在科学、社会和人文综合宽广的学科视域下为解决环境问题寻找答案。一方面,随着环境学科在大学中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其不断丰富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加深了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比如,环境工程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和环境心理学在这一时期兴起或发展。同时,教育学科在发展教育、人权教育、和平教育与能源教育等主题上也逐步积累了丰硕的成果。正是在环境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共同支撑下,环境教育以及环境高等教育才得以快速起步,而高等教育中各个相关学科源源不断的崭新学术成果则始终确保了环境教育的前瞻性。
(二)环境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
回顾这一时期环境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可以归纳为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国际社会的呼吁和国家相关立法促进了环境教育融入高等教育。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生物圈会议”就提出要在大学的环境科学系培养专门人才。(4)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18.1975年,联合国框架下第一个环境教育的国际宣言《贝尔格莱德宪章》发表,对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理论、人才培训和教材等作了纲领性的说明。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认识到环境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环境教育在大学中的起步和发展要滞后于中小学。随后,各国相关立法则不断强化了在高等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比如,美国在1969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教育法》,1990年又签署了新的《国家环境教育法》,巴西在1999年也颁布了《国家环境教育法》,指出了应该将环境教育从基础教育延伸至高等教育。第二,大学围绕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与师资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学在课程内容中加强和渗透环境教育主题或设置环境教育专业成为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5)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1965年,美国率先在高等教育中开设有关环境方面的课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教育纳入本科层次课程体系的国家。(6)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18.1970年前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佛罗里达科技大学等率先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环境教育硕士专业(7)李杨帆,王梦晨.中美高校环境教育比较研究[J].环境教育,2018,(Z1):60-65.;日本在跨领域科目的选修课中不断增加环境主题的学习,尽管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内容都会涉及人类社会行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8)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57.。与此同时,大学也积极为环境教育培养师资。比如,1972年西班牙一些大学的教育学院、澳大利亚一些大学的环境系也都开始把环境教育师资的在职培训作为重要职责,持续为中小学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具有较强胜任能力的教师;1985年,美国威斯康星州通过立法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接受正规大学的环境教育课程的培训(9)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50,160,180.。
这一时期,中国的环境保护落后于经济发展,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国际环境教育理念与做法的起步阶段。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出台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决定》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这推动了环境教育走进大学的专业教育。环境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主要表现在大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建立与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环境教育也主要依靠专业教育的渗透来实现。比如,1977年清华大学率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78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招收了第一批环境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已有30多所大学共计创设了20多个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广泛覆盖专科、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10)杜昌建,杨彩菊.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7.。这一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界开始普遍认可环境教育是一种跨学科的整合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环境教育开始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融合;但是在整体上,环境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动融合并不充分。
二、重新定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历程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社会对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永续发展”的理念逐渐体现。20世纪90年代,能源安全、气候变化、低碳生活、贫困消除和绿色创新等众多议题不断涌现,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必须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才能得以解决。因此,环境教育发展到成熟阶段就必须面向可持续发展重新定向,将“为了环境而进行的教育”转变为“为了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育”。这一时期,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等教育互相促进,呈现了更为深刻的互动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等教育互相促进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的有机衔接,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加深入地融入高等教育。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敦促各国政府支持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相关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规划。2002年,联合国召开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指出高等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将面临的挑战,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纳入教育框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11)焦志延.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绿色大学进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2.2003年,第58次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把2005-2015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提案,强调“高等教育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高等教育机构既要在自身的采购、投资和设施建设中充当社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表率,又要通过体验的、探究式的、问题解决的、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2)黄宇.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大学:绿色大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
可持续发展教育与高等教育更深度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等教育不断为可持续发展教育赋予了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支撑。高等教育及其科研工作者的社会分工就是执行较高层次的文明任务,进行知识的传承、创新与发展。高等教育体系下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教育的实践性,不断丰富和升华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比如,对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理论、环境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伦理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等的主动吸纳,不断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向更宽阔的领域与更高水平的形态发展。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融入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可持续发展教育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且有效的跨学科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也促进了其育人目标不断的调适或定向,以及育人体系的不断演进和完善。再如,在这一融入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各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主题,如价值观教育、全球教育、公民教育、素质教育等,也在互动中得到融会贯通。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
第一,高等教育不断面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支撑与调整。要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协同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的(13)王民.可持续发展教育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34.,这恰好与高等教育跨学科发展的特征相契合。一方面,环境教育不仅与理工类专业相结合,而且在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融合中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比如,1996年美国有472所大学设立了49个本科环境类专业,其中29个属于理工科,20个属于跨学科专业(14)李久生.环境教育论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这些跨学科专业广泛地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环境师资教育、环境分析、环境技术和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与商业经济、环境新闻学等(15)黄平沙.国外高等环境教育的回顾和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3,(6):29-32.。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不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融入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比如,2007年日本东京大学前沿科学研究生院启动的“可持续性科学研究项目”就是由环境系统、人类和工程环境、国际研究、海洋技术、政策和环境、自然环境研究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六个系联合实施,从而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广泛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课程体系;瑞典隆德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则汇聚了分布在四个学院七个学科的学术资源,以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对可持续价值观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才(16)Masaru Yarime et al.,“Establishing Sustainability Sci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wards an Integration of Academic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ization,and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s,”Sustainability Science 7,no.1(February 2012):101-113.。与此同时,在科学研究方面,世界范围内许多大学开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其学术体系(17)Rodrigo Lozano et al.,“A Review of Commi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Results from a Worldwide Surve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08,no.24(2015):1-18.,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主题在很多自然学科之间的贯通性得以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第二, 大学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倡议者和践行者。《塔乐礼宣言》(1990)、《哈利法克斯宣言》(1991)、《京都宣言》(1992)、《斯旺西宣言》(1993)等相继发布,彰显了大学以实际行动响应联合国的倡议,肩负起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使命。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建立的一些联盟组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知识共享、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可持续发展全球高等教育联盟(GHESP)、为了可持续未来的大学校长协会(ULSF)等。(18)王民.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2.美国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协会(AASHE)作为致力于对校园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的组织,开发了可持续性跟踪评估和评级系统并致力于对美国、加拿大的大学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科学评价。(19)Martin James E, “The Sustainable University: Green Goals and New Challenges for Higher Education Leader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 25,no.1(January 2013):166-168.随着“绿色大学”“可持续大学”等概念被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战略中逐渐占据显著地位。比如,1994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成立了绿色大学推动委员会,并开始推进建设绿色大学的“前驱计划”,目标是建设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第一所绿色大学;2000年,哈佛大学制定“绿色校园行动计划”,旨在系统地实施从建筑物规划设计到校园运营管理,师生行为转变,再到审计监督与持续改进,以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20)王民.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36,113-121.在校园建设中,世界范围的很多大学开始更加重视并不断为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寻求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和有效策略,校园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保行动激增,比如通过能源节约、水资源管理、污染物管理、建筑物翻新、废物回收再利用、购买绿色产品以减少碳排放(21)Ebrahimi Kianoosh and Leslie A.North,“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Waste Management at University Campus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18, no.7(November 2017): 1123-1141;Mustafa Isreb and Brian Stark, “Monash University’s Gippsland Campus’ Innovative Going Green-based System for Infrastructures Educ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Cultural Change Applications,”World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6,no.2(2017):245-248;Egle Katiliūte and Jurgis Kazimieras Staniškis, Green Campu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Sustainable University: Students’Perceptions(Switzerland: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7),335-351.,以及引导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理性消费(22)Desy Rahmawati and Setyabudi Indartono,“The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Education on Social Studies Learning to Increase Students’ Intention Towar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323, no.1(June 2019):233-238;Matthias Barth et al., “Learning to Change Universities from Within: A Service-learning Perspective on Promo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62,no.1(January 2014):72-81.。很多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获得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其进入新兴行业就业,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为那些渴望成为“全球公民”的大学生带来裨益。比如,德国联邦环境部1996年颁布了《环境保护入学指南》,环境相关专业的入学申请大幅度增加,以致于一些环境热门专业如生物、森林经济、土地规划等不得不限额招生。(23)崔建霞.公民环境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257-258.
这一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简单地响应或跟随国际社会的倡议,而是以建设绿色大学、可持续发展校园为契机,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中国实践”。比如,1994年中国政府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要“让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从“绿色教育”“绿色科研”和“绿色校园”三个方面开展“绿色大学”建设(24)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4):8-12.;2001年6月,中宣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2001-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纲》,明确提出要在全国高等教育机构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2008年1月,教育部在同济大学举办“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32 所“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共同发布了《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倡议将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学校行政与后勤服务等校园建设与管理的各个领域(25)陆敏艳,陈淑琴.中国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历程及发展特征[J].世界环境,2017,(4):36-43.。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陆续引入,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升,全面促进了大学科学教育、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变革。
三、中国语境: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现状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在对人类未来生存形态的探索与展望中不断找到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场域。进入21世纪,西方国家在生态转型(ecological transition)(26)Cerniglia Floriana and Saraceno Francesc, A European Public Investment Outlook(Cambridge: Open Book Publishers,2020),164.、生态文化(ecological culture)(27)Larisa A.Apanasyuk et al.,“Factors and Conditions of Student Environmental Culture Forming in the System of Ecological Education,”Ekoloji 28, no.107(2019):191-198.、生态社会(ecological society)(28)Jane Lubchenco et al.,“The Sustainable Biosphere Initiative: An Ecological Research Agenda: A Report from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cology 72,no.2(1991):371-412.等方面着眼于对工业时代人类发展模式的全面反思和扬弃,对寻找和探索维系人类与地球共生的永续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此同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为准确把握和科学地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必然更多地体现在“中国语境”下,也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融合。
(一)国际环境教育需要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场域
环境教育的发展既体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也见证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渐渐退场。可持续发展教育明确了“为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强调了持续前进和改善的长期过程,也通常被视作是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高级阶段。(29)王民等.论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31-136.但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定位和落脚点均在“发展”,而“发展”主要用经济增长来测度;联合国2000年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将减贫列为第一位,2015年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以发展和保障发展为导向,这导致环境可持续和代际公平目标趋于弱化(30)潘家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再思考[N].人民日报,2015-06-29(22).;联合国一系列倡议的执行情况也并不乐观。因此,如果可持续发展不能突破工业文明的范式,国际环境教育也没有根本出路。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国际环境教育在提供价值导向和人才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依然需要在人类实践与社会发展中找到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验证,以有效突破既有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知识体系,并思考如何与高等教育更好地融合以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高层次人才。
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要在一个新型的社会关系中去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出资本本性将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公共地悲剧”。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在人类社会新的进程中加以重新考量。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不断加深了对工业文明和人类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对于“生态”是一种竞争、共生、再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的认识(31)周鸿.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N].光明日报,2008-04-08(10).,对于统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保护与发展的不断探求,让“生态文明”在中国大地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中国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的实践,为国际环境教育找到了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场域。
(二)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博大精深,包括自然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唯物史观中的生态生产力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生态思维方法、政治经济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等(32)方世南.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结合中国的实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设计并带领全国人民正在实现一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则从历史、全局、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刻地回答了当前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貌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论述,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崭新价值观(33)周宏春,江晓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1):4-13.,也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整体主义新生态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教育实践的结合和创造性升华,标志着生态文明教育这一崭新阶段的到来,即“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34)陈丽鸿.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29.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之基的生态文明教育和高等教育,必然被赋予了更多中国的实践背景与语境。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从此既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基础,又得到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检验,也契合了当前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治理进程中对培养高层次生态型人才日益高涨的呼声。一方面彰显了对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等教育实践的延续性和包容性。生态文明教育吸收了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把教育提升到改变整个文明方式和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的高度。(35)同上,77.另一方面则为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找到和开拓了崭新的实践场域和路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所指出,中国要充分将“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以充分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特色。(36)郑祖伟.中国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20年 可持续发展教育引领办学新方向[EB/OL].https://www.sohu.com/a/275084702_100147263,2018-11-03/2020-06-11.基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基础的生态文明教育,也一定比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立意更高远、体系更贯通。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生动实践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开展日显生机、日益活跃,不断丰富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要义,并向世界传递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
第一, 促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随着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纷纷探索建设“绿色大学”,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绿色行动的发展理念蔚然成风。一些大学围绕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态度、价值和行为目标,开设覆盖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一些大学则通过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养成适度消费、节约能源的行为习惯。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盟组织则有力地推动了大学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彰显了中国大学共同肩负起培育生态型人才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比如,2018年5月,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首倡并吸引了150多所国内大学加盟的“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成立;2019年3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在北京成立。这些全国性的生态文明教育联盟,有利于加强校校之间、学科之间共享师资、教材、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也有利于提升中国大学生态文明教育在全社会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二,大学结合“双一流”建设机遇与自身特色积极服务国家、地方的生态文明建设。比如,2016年8月,由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申报的联合国区域可持续教育中心获批;2017年,南开大学整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恩来政府学院、经济学院、历史学院、法学院等相关学科资源发展生态文明交叉学科群,并将其作为该校的“巩固发展学科高原”进行重点建设。再如,东北林业大学以林业工程、林学两个一流学科为基础,以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涉林特色研究方向为支撑,着力攻克森林培育、经济及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问题,为“一带一路”和“龙江丝路带”建设重点培养林业高端人才。(37)张志坤.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N].科技日报,2019-12-26(1).
第三,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实践得以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传播。国际社会从最初怀疑到关注,再到最终认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继而也产生了与中国就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交流的愿望。2014年4月,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生态文明与现行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在美国举行,特别就“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等议题展开研讨。2017年12月,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等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学术论坛,时任南开大学校长龚克院士就通过加强跨学科、多层次、系统性的体系建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介绍了中国大学的经验。2019年5月,清华大学倡议并邀请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成立“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旨在通力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中国大学通过向世界广泛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和做法,进而影响世界大学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政策,也是参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体现。
四、时代诉求: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未来
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关乎整个人类的未来,这是对工业文明下人类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组织运行系统的反思和超越。随着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教育必然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中国的高等教育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全面发挥支撑引领作用。(38)吴朝晖.全面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9-04-22(5).这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大学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有的责任担当。(39)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大学建设[N].光明日报,2018-08-06(5).
(一)积极发挥高等教育的先锋作用
从长远看,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总体规划,从而建立全面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且衔接有序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从当下看,大众生态文明教育难以模式化、系统化。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金字塔的“塔尖”,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无疑是当代青年中知识文化程度最高、自主学习能力最强的群体。大学生特定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决定了其在思想与行为的认知上远胜于其他青年群体,他们可以成为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最系统、最深入的青年群体。回顾历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是在融入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应率先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高等教育优先行动计划,把高等教育领域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先导区、引领区、示范区和核心区,让中国的高等教育率先跑出推动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国加速度”。
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学生自然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青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并塑造其对生态文明负责任行为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学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自觉性。(40)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7.面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大学要有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生态文明建设未来的领导者、建设者正漫步在大学校园中。因此,大学要从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准确把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精神,加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全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各个方面,主动肩负起培养具有较高生态文明意识和价值观的卓越人才的责任,努力丰富“立德树人”的意蕴。另一方面,国家要通过法律法规、制度机制的建设来明确大学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从长期看,必须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门立法,从而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推进态势。但考虑到上位法《环境保护法》《教育法》及其相关条款的修订工作周期较长,教育部门可以先尽快启动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指导纲要的编制工作,通过指导纲要清晰地界定生态文明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途径与措施等。同时,应尽快加强对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成效的反馈评价工作。可以考虑逐步把一些评价指标渗透到本科教学评估和研究生教学评估的体系之中,从而尽快地规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与“绿色大学”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结合“双一流大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风向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抓住“双一流”大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就抓住了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引擎。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既要具有国际视野,又要顺应未来趋势,淬炼引领时代风向、风格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精神(41)卢晓中.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向[N].光明日报,2018-10-23(13).。因此,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阶段性任务,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贡献和引领,更是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赢得世界广泛赞誉、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必由之路。今后,应考虑将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大学”的建设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考核内容,以考察生态文明教育全面融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的情况,以统筹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培养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绿色人才”、研发“绿色科技”和传承“绿色文化”的重要基地,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平台,以及为各级政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决策的重要智库。
具体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进路上,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着力。其一,在培养目标上,要在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和塑造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知识认知、生态道德素养、生态审美态度、生态文明行为与生态科技理性的高层次生态型人才。其二,在培养体系上,要建立以本科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基础,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完整培养链条,打通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之间的通路。其三,在学科建设方面,要主动结合自身的办学经验和学科优势,建立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及其各分支在内的生态文明学科体系,实现跨学科、分支学科内部各个次级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三,在师资队伍上,可考虑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学科或专业,以加快培育和打造合格的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其四,在教学内容上,要从生态责任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生态安全教育、生态法制教育等方面全视角地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体系,同时把生态文明教育推进工作纳入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其五,在服务社会和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不断增强时代感和实践性。比如,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学可以结合垃圾分类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提升学生垃圾分类知晓率,激发其参与热情,并充分发挥大学科教、创新、人才优势,为城市或社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样板。
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关乎世界高等教育的未来,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时代诉求和价值旨归。当前,我们还不宜急于谈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而应该不断汲取全人类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和经验,不断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在推进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取得的已有成就,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等教育的不断探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