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保粮 做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21-01-03本刊编辑部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安,重在粮安,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要科技发力,依靠科技创新这一“压舱石”。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以科技创新作支撑是我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所在。依靠科技创新,逐步以绿色可持续产能的提升,替代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长期超采地下水等边际产能,是优化粮食产能的重要方式,也是优化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唯一途径。
聚焦“产粮”,也需关注“保粮”。一方面,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惊人,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产后环节,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以上,几乎与吉林省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但也要讲性价比、讲效率效益。”“要管好用好储备粮,这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不能平时老说库盈囤满,真到急用时却拿不出来。”
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等同于建设无形良田,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大力促进节粮减损反对粮食浪费,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强化粮食收储运科技创新,聚焦绿色储粮,构建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推广节粮减损的新技术成果,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