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糖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2021-01-03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呼和浩特 010031)
0 引言
食糖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糖料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是我国食糖生产的基石,是国家食糖供给安全的保障。为此,国家及糖料种植主产区出台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广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方案(2017—2020 年)》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糖料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2]。从事糖料作物及制糖产业研究的学者也推出了系列科研成果、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3]。为了应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应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糖料产业绿色生产、标准化生产,促进我国糖料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4],提高制糖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十三五”即将结束之际,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糖料产业现状,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科学谋划“十四五”国家糖料产业规划,为我国糖料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1 “十三五”期间我国糖料高质量、绿色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1.1 糖料面积、产量止跌企稳并呈现向优势产区集中态势
1.1.1 糖料种植面积和产量止跌企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糖料种植面积达162.2万hm2,甘蔗和甜菜面积分别为140.6万hm2和21.6 万hm2,糖料产量达11 937 万t。2018/2019 制糖期,全国产糖1 076.04 万t,其中甘蔗944.50 万t、甜菜131.54 万t;2019 年,我国糖料种植面积稳定在162 万hm2,糖料产量稳中略增达12 204 万t,较“十二五”末面积增3%,糖料产量增8.8%。2019/2020制糖期,全国产糖1 041.51万t,其中,甘蔗902.23万t、甜菜139.28万t。值得注意的是,全国甜菜面积和产量增幅显著,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24%和122%,特别是内蒙古甜菜种植面积和产糖量增长突出,占全国甜菜糖产量的52%,较“十二五”末增长3.1倍;新疆甜菜糖产量稳中有增,占甜菜糖产量的42%,较“十二五”末增长31%。
1.1.2 食糖生产呈现向优势产区高度集中的态势
2019/2020 制糖期,广西、云南、内蒙古、广东、新疆是我国前五大食糖主产区,五省(区)食糖产量分别为600.00 万t、216.92 万t、72.50 万t、70.91 万t、58.28 万t[5],各产区食糖产量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57.61%、20.83%、6.96%、6.81%和5.60%,五省(区)食糖产量占全国食糖总产量的97.8%。
1.1.3 我国糖料生产基本形成南甘蔗北甜菜的空间布局
甘蔗形成了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琼北3 个国家糖料蔗优势产业带,甜菜形成了内蒙古(含河北坝上)、新疆(含甘肃河西走廊)、黑龙江等优势产区。
1.2 科技贡献突显,糖料单产与含糖稳中有增
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为糖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启动,通过稳定持续的经费支持,促进了全国糖料产学研的实质性联合协作,以及中央和地方科研单位实质性联合攻关,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科技支撑。
1.2.1 甘蔗新品种选育和应用推进了糖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自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有针对性地育成了‘桂糖42 号’、‘桂糖51 号’、‘柳城05-136’、‘粤糖06-233’、‘粤糖07-516’、‘海蔗22 号’、‘云蔗05-51’、‘云蔗08-1609’、‘福农38 号’、‘福农40 号’、‘福农41号’、中糖系列、中蔗系列等甘蔗高糖品种。2019年,体系育成的新品种在生产中占比达65%以上,打破了新台糖系列品种占主导的局面,实现了我国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二是利用选育出的新品种,在桂中南结合“双高”基地建设,推进机械化作业,结合高效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与组培快繁健康种苗技术进行新品种更新,使甘蔗单产提高近15 t/hm2,含糖分提高0.5~0.8 个百分点。在滇西南结合全膜覆盖轻简栽培与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技术,使甘蔗单产提高近25.5 t/hm2,含糖分提高0.8 个百分点;三是甜菜选育出我国首批优质、抗丛根病、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单胚雄性不育杂交甜菜新品种5个,形成了以甜研、内甜、新甜为主的系列品种,缓减了丸衣化单胚种全部依靠进口的被动局面。
1.2.2 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和精准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体系初显成效
一是建立符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甘蔗重要地下害虫综合防控关键技术,以不同生态蔗区为单元,研究提出了甘蔗重要地下害虫预警监测技术并规模化推广应用[6-7];二是研究建立了多种病害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我国甘蔗病害精准诊断和防控、脱毒种苗检测及引种检疫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在甘蔗主产区研发和推广了以性诱剂为核心的甘蔗螟虫系统控制技术,示范区甘蔗螟害株率下降约30%,甘蔗增产约13%,蔗糖分提高约0.38个百分点,农药用量减少约31%;四是重点研发推广了甜菜地上病害和甜菜重(迎)茬引起的甜菜根腐病的绿色防控技术;五是建立了甜菜褐斑病菌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指导科学用药和节约成本。为我国糖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1.2.3 研发并推广了轻简高效绿色栽培技术
按照化肥、农药双减[8]与蔗田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思路,研发推广了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应用、全膜覆盖一次性施肥和蔗叶还田保护性栽培的甘蔗绿色丰产生产技术。减少甘蔗化药用量20%以上,节约用工75 个/hm2以上,增产甘蔗25.5 t/hm2以上;与宿根甘蔗机械低铲蔸结合的蔗叶粉碎还田技术,还田4年后蔗地有机质提高1%以上,实现宿根年限延长2~3年,降低甘蔗种植成本30%以上。
1.2.4 糖料生产的关键机械化应用技术有所突破
糖料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推进了糖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一是开展了甘蔗收获机的关键部件研发与熟化及甘蔗种植机、中耕管理等自主研发,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洛阳辰汉4GQ-130 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机身紧凑、重心低,性能稳定,收获含杂率低,特别是在能够适应15度的坡地和收获倒伏甘蔗方面取得了突破;二是在农机农艺融合上,形成了湛江地区甘蔗机械化耕种农艺流程及机具配套实施方案、广西“双高”基地东亚模式方案和云南丘陵山区模式方案,提出以中大型甘蔗机械化应用为主的两广(广西、广东)模式技术,以中小型为主的西南(云南)模式技术;三是建立完善了甜菜农机农艺相配套的技术体系。在机种、机管、机收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甜菜全程机械化作业率达90%以上;四是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进一步得到应用,形成了以机械化节水、节本增效的甜菜综合栽培技术模式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推进节水、减肥、减药,全程机械化作业的高质量和绿色发展。
1.2.5 初步构建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糖料生产监测预警系统
一是体系开展的糖料产业链监测与市场预测预警体系应用初见效果[9]。初步构建了全球糖料主产国生产形势的定期监测,完善了中国糖料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在全球视野下对中国糖料生产监测并及时预警、警示和规避市场风险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产业竞争力、农业“三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进行了国际研究比较;二是体系糖料多元高值化发展的理念、技术和产品已经形成,为“十四五”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2 我国糖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食糖生产成本过高,糖料产业总体竞争力不足
吨糖生产成本,国外为2 600 元左右,国内为5 300~5 800 元。以广西为例,广西吨糖成本约为巴西的2.37倍、泰国的2.28倍,我国糖料原料成本居高不下,占到制糖成本的70%~80%[10]。高的生产成本制约了我国食糖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高质量绿色发展。
2.2 甘蔗种植条件差、机械收割困难
我国甘蔗主产区多为坡地,立地条件差,机收困难[11-12]并杂质多,如何破解这一问题是推进落实糖料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是桂中南蔗区坡多收割季节雨多、滇西南蔗区坡多坡陡等机械化应用困难。目前,甘蔗机械收割率不足5%[4]。二是农民收割甘蔗劳动强度过大、种植成本高,农民收入低。三是原料在吨糖成本中占比过高(70%~80%),企业效益差,加工环节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短,影响了推进落实糖料蔗的高质量发展。
2.3 优异品种少及更新换代慢、健康种苗推广和种子加工技术落后于生产需要
一是甘蔗新品种应用速度慢,品种单一严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和中熟及高糖品种少,晚熟品种多,单产和含糖低;二是甘蔗育种、引种推广重视和投入力度不够,特别在引种上,政策资金支持不够,引种推广没有计划性、方向性指导,也缺乏技术人员的跟踪调查和技术指导;三是品种退化和病虫害严重,一些糖农因资金考虑使用当年种植或留宿根蔗的尾部蔗茎为蔗种,造成甘蔗大幅度减产,同时其宿根年限缩短导致生产成本增加,收益减少;四是甜菜自育优良品种少和种子加工技术落后,用于甜菜机械化生产所用的丸衣化单胚种基本依靠国外进口,优良的品种及其数量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了甜菜糖业的高质量发展。
2.4 糖料生产环节中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控措施急需加强
甘蔗产区自然灾害多,病虫害严重,肥水管理和施肥不合理,普遍存在偏施氮肥,单产和含糖偏低等问题。北方的甜菜含糖与单产偏低,病害严重,使甜菜的高质量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一是新疆甜菜产区化肥施用偏多,特别是氮肥施用过量,灌水偏多,尤其是后期灌溉偏多,病害严重,造成含糖下降,不足15%;二是内蒙古甜菜重迎茬比例较高,有的种植区重茬率高达20%~30%[13],根腐病发病比较普遍,降低了甜菜单产和含糖,影响了甜菜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2.5 制糖企业技术、设备与产品急需提高和更新
制糖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设备相对老旧,工艺损失偏高,出糖率偏低,产品单一,产业链延伸较短[14],遇到国外周期性食糖进口冲击,企业应对潜能不足,也影响了糖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6 国内制糖业应对国际糖价周期性波动的冲击还未能形成有效的机制和政策保障
我国政府和糖企对国际每隔4~5年一个周期性波动造成的国内糖产业潜在冲击,还没有成熟的应对思路与良好办法。在2014 年全球糖业价格下滑时期,广西糖业50%以上糖企亏损[15],2016 年以后糖价持续走低。2017 年国家实行为期3 年对关税配额外进口食糖征收保障措施关税的保护政策[16],2020 年商务部出台的食糖进口备案管理,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3 进一步推进落实糖料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体上,坚持以稳面积、提产能,提高单产和蔗糖含量,推进机械化作业与农艺技术配套的高效栽培模式和“双减”,以及以南甘蔗北甜菜协同发展为手段,以降本提质增效与环境和谐友好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为目标,实现我国食糖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保障国家食糖有效供给。具体措施如下。
3.1 科学合理地完善适宜糖料种植区域的调整布局
(1)坚持从科学和效益优先的角度进行适宜产区调整布局;(2)坚持长远发展的视角和战略眼光进行适宜产区调整布局;(3)坚持能否实现机械化生产和单产与含糖提升有潜力的地区或地块进行调整布局;(4)坚持充分依靠市场在配置资源要素起决定性作用与政府保护扶持相结合的思想来进行产区调整布局。
3.2 继续完善糖料作物的生产保护区规划和“双高”基地建设及启动国家糖料基地建设
(1)进一步完善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规划。在原有广西76.7 万hm2、云南23.3 万hm2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基础上[1,17],将广东湛江的10 万hm2~13.3 万hm2和北方内蒙古(含河北的坝上)的20 万hm2、新疆(含甘肃的河西走廊)的13.3 万hm2及黑龙江省的6.67 万hm2纳入国家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规划中,构建南北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格局;(2)在进一步做好“双高”基地建设的同时,启动国家糖料基地建设项目,强化糖料作物的高标准基地(农田)建设;(3)进一步探索拓展我国温热区域甜菜种植技术和加工方式方法,做好糖料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技术的战略储备。
3.3 进一步完善和出台国家对糖料产业扶持保护政策
(1)尽快出台糖料目标价格补贴等政策,构建持续稳定的政策保障;(2)进一步完善各项恵农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3)进一步降低糖企各种税费,保护企业利益;(4)进一步完善进口糖相关管理政策和严控食糖走私;(5)设立专项科技研发基金,激励糖料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3.4 强化科教企推政协同,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1)强化宜机收、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的育种和引进,以及甘蔗健康种苗和甜菜种子加工应用与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2)强化适合国情的农机具研发和引进及与农艺技术融合的应用;(3)强化高产高效如甘蔗高生物固氮特性的培育[18]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综合栽培技术模式研发与应用;(4)强化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发与应用;(5)集成综合科技创新示范园建设。
3.5 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增强应对市场的潜力与竞争能力
(1)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工艺加工,提高出糖率和加工效率,降低工艺损失;延伸产业链,深化副产物加工和综合利用,降低吨糖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2)强化信息技术、大数据与种植、栽培、植保、加工、管理和销售及预警等环节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及时、精准、高效地服务于糖料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