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英雄三人组

2021-01-02郑蔚

大江南北 2021年12期
关键词:翟志刚舱门亚平

郑蔚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 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航天员王亚平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出舱任务,三名航天员完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安装大小机械臂的级联装置。除了安装悬挂装置,级联装置中最重要的转接件,也要在这次出舱中安装完成,确保未来实验舱上的小机械臂与核心舱的机械臂顺利连接组合。

这是空间站阶段第三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也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有女航天员参加的出舱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工作期间,还将执行一到二次出舱任务。

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的翟志刚,对国人来说已不陌生。2008年9月,他穿着印有“飞天”两字的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舱外服,左手扶着舱外把手,右手挥动五星红旗,朗声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这一历史画面,早已定格在亿万人民的脑海里。

国人看到的是,他在深邃无垠的太空映衬下格外壮美;国人不知道的是,就在前一刻,他和刘伯明、景海鹏组成的神舟七号乘组经历了一场严峻考验。

当时,翟志刚和刘伯明开始进行轨道舱状态检查和舱外航天服组装、测试和在轨训练,景海鹏在返回舱值守。在太空组装舱外航天服,是一项艰难而又细致的工作。原计划用16个小时组装完成,而实际上用了近20个小时才组装好。连续工作近20小时,而且还要忍受太空失重环境带来的头眼肿胀等不适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严峻挑战。他们三个实在累极了,就闭上眼睛休息几秒钟。在刚上太空的头3天的飞行中,翟志刚只吃了两次加热食品。不是缺吃的,是没时间吃。

当翟志刚穿上“飞天”舱外航天服准备漫步太空时,舱门却打不开,此时,轨道舱泄压到了1千帕(大约是标准大气压的1%),完全符合开启舱门的条件。然而,翟志刚用力拉了3次,舱门却丝毫没有反应。此时,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他必须尽快打开舱门,在下一个测控区完成空间出舱活动。这时,刘伯明递过来一把开舱辅助工具,翟志刚用辅助工具撬了2次,每次舱门刚打开一点缝隙,殘留的气压就会把舱门紧紧压住。最后,他拼尽全身力气,用力一拉,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

此时,飞船已进入测控区,翟志刚即将出舱。按计划,他将先进行空间科学实验取样,把一个固定在飞船舱外的实验样品送回舱内,然后,再从舱内取出一面五星红旗,进行太空漫步和舱外展示。突然,耳机中传来一阵报警声:“轨道舱火灾!轨道舱火灾!”

轨道舱正是翟志刚和刘伯明身处的舱段。但此时已无暇多想,翟志刚和刘伯明眼神稍作交流,彼此心中便达成了默契:就算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留下永远的瞬间!他毫不犹豫飞出舱门,刘伯明果断调整任务步骤,先把五星红旗递给了他。翟志刚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挥动国旗向地面报告,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他在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中,飞过了9165公里,因此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

当“神七”代表团访问香港时,有一名小学生问道:“翟叔叔,你去太空的时候,怕不怕死?翟志刚答道:“人活着,很多时候是来不及考虑生死,也无法选择生死。当我打开轨道舱舱门的那一刻,我确实没有考虑过生死的问题,也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生死考验。那一刻,心里只有任务。当国家和人民把使命责任交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我没有理由去考虑更多个人生死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最本能的反应。”当时,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神七”任务结束后,翟志刚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获“航天功勋奖章”。如今,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既然已经挂上了“将”字军衔,又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还用得着再上太空吗?他的回答铿锵有力:“我们唯一的使命就是为国出征,只要党一声令下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记者曾请教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负责航天员选拔训练的责任总师黄伟芬:“航天员的8个G的超重耐力训练,是门槛式的加入航天员队伍时通过就可以呢,还是只要参加航天任务选拔培训,航天员每年都要通过的考核?”黄伟芬说:“只要参加航天任务选拔培训,每个航天员每年都要通过这项考核。”

从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到2008年成为我国“太空漫步第一人”,再到今年再次担任航天任务的指令长,近24年过去,翟志刚的航天生理功能要保持和当初一样优秀,这已经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想象。

此次出征前,翟志刚展望说:“高高兴兴地飞出去,兢兢业业地飞行中,安安全全地飞回来。作为我们这个乘组,作为我个人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神十三任务完成好!”

北京时间11月7日晚18时51分,翟志刚时隔13年后第二次出舱,随后和王亚平一起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那是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04分,在远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身着蔚蓝色舱内工作服的王亚平如美人鱼般轻轻一跃,向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为全国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开展太空授课。

因“太空教师”而闻名遐迩的王亚平,这次她又多了很多“首个”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次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还是中国首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男航天员出舱都这么辛苦,女航天员能抗住吗?虽说,和男航天员相比,女航天员在体力方面难免有差距。但她认为,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是女性就降低门槛。在平时的训练内容、训练标准要求上,她默默对自己提高了要求。

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难,面部扭曲变形,甚至连眼泪都甩了出来;救生训练中,不管在野兽出没的丛林,还是风沙漫天的沙漠,或是大浪滔天的海洋,她从容面对恶劣环境的考验;体能强化训练中,3000米考核,她比满分标准还提前了3分钟;体质器械训练中,她每次在规定课时以外加练1小时,经常练得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

超重耐力训练起初是王亚平突破不了的瓶颈,考核成绩总是二级。这项训练需要有较强的腹肌和背肌力量。体型偏瘦的她腹肌背肌不够,为此,王亚平在增强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上想办法。她除了正常体训外,还每天给自己开小灶,豆大的汗珠常常顺着她清瘦的面庞滑下,她也咬牙坚持,从不去按下手边那个红色的“暂停”按键。在她心里,这个按键根本不存在。这次,王亚平终于突破二级升为一级。

航天员陈冬告诉记者,在进行这项训练时,左手边都设有一个红色按钮,只要一按下它,过载立即下降。“我们都知道,只要按下按钮,人马上就舒服了,但梦想也终止了。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航天员按下过红色按钮。”

但与8年前执行任务不同的是,这次飞天,王亚平的内心有了一个最大的牵挂——5岁半的女儿。在女儿最依恋妈妈的这个年纪,她便要和女儿分别半年,王亚平难以割舍。平常,王亚平和家人聚少离多,尤其是这两年被选为乘组备战任务,加上疫情反复被隔离,经常回不了家。尽管如此,小小的女儿对王亚平的职业还是引以为豪,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来,跟王亚平说:“妈妈,你是一名航天员,但我知道你还是一名老师,是太空老师。”她也对浩瀚太空非常着迷,经常缠着妈妈讲太空故事……

王亚平说,航天三人组将在太空过新年,她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还将向明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发出提案。“我个人携带的小物品里有乐器,家人和战友的照片、视频以及给两名男航天员提前准备的新年礼物。”

北京时间1月8日1时许,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王亚平安全返回节点舱,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已退休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女航天员凯蒂·科尔曼不久前曾对王亚平发出祝福称:“当你看向窗外的星星,看见我们的地球,别忘了,世界数十亿女性也将借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

这不是叶光富的首次亮相。大众知道他的名字,得追溯到5年前。那是意大利撒丁岛时间2016年7月7日14时30分,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长达162小时的洞穴中欢呼着走出。其中,一张帅气的中国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是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中国航天员、首位公开亮相的第二批男航天员叶光富。他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进行的为期15天的洞穴(CAVES)训练。

撒丁岛高山深处,存在着巨大的喀斯特地貌溶洞。阴冷潮湿的洞穴,险象环生。那里没有阳光,没有声音,连食物的选择也十分有限。这种与太空类似的极端环境,是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理想場所。叶光富穿着探洞服,头戴携有探照灯的安全头盔,还要背负装有各种任务所需设备的背包每天负重行进5小时以上,或在悬崖峭壁中攀爬,或在垂直的深洞中升降,或游过暗藏危机的河流,步步惊心。

有一次,团队发现一个有2个足球场大的洞厅,尽头的石墙高达百米。叶光富要完成对这个洞厅的勘测,辅助勘测定位的另一名航天员爬到一个边缘位置。叶光富敏锐地观察到有个别岩石往下滚落,顿觉不妙,赶紧招呼那名航天员撤回。就在刚回撤至安全区域后,岩石开始滑落,并迅速发展成一大片岩体滑坡,整个过程持续了1分钟以上。

叶光富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对两个洞穴分支勘测总距离约600米的勘测任务,发现了令人震撼的杰里科大厅,还发现了一段长约500米的洞穴分支。他还获得了该洞穴一处通道的命名权,他将其命名为“光明通道”。最终,叶光富和整个团队一起战胜了种种困难,并从庞大的地下迷宫中安全回归。

说起叶光富的成长轨迹,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大。在他的记忆里,母亲独自扛起了家庭重任,却从不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有的早就辍学打工,帮衬家里。而母亲让他好好读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供他读书,母亲尽可能多干一份活,多赚一份收入。有一阵,母亲包揽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活,施肥、浇水、锄草、打理,全靠她一人忙活。叶光富放学归来,看着母亲正一担担挑着水上山灌溉树苗,只见母亲弱小的身躯被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一步步地往山上艰难前行,这样来来回回挑了数十担。这一画面烙在了他的心里,每当遇到困难时,就想起母亲那瘦弱而坚定的背影,便给了他坚持的勇气。

高三时,空军招飞的消息传到他所在的学校。从小就梦想飞行的他怦然心动,但50元的路途与餐旅费让他望而却步。母亲得知后,坚定地说:“去吧,钱我来想办法!”于是,母亲东拼西凑借了50元让他报了名。当被录取的消息辗转到他家时,叶光富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连让姐姐掐他几下试试。

这就是叶光富的人生“起跑线”。很多人难以想象,从这“起跑线”上出发的人,怎么“跑赢”当上了航天员?其实,决定人生成败的,不是什么“起跑线”,而是出发时瞄准的前方“地平线”。“第一次面临半年任务,心里难免有一些忐忑,但回顾前期的准备,心里也很踏实。”叶光富说,“我会透过舷窗好好看看这颗蓝色星球和祖国母亲。”

这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员飞翔三人组的故事。

(编辑 韦 潇)

猜你喜欢

翟志刚舱门亚平
翟志刚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民用飞机舱门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
民用飞机舱门传感器设计分析
平抛运动潜能知识测试题
机械能潜能知识训练试题
王亚平的“天路”
触摸太空的农民之子
航天员翟志刚
炒过瓜子的航天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