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期刊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实践路径
2021-01-02葛璟璐
葛璟璐
摘要:科普期刊一方面积极倡导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普及方面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对青少年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的培养上尚显薄弱。本文从青少年科学素质内涵定义出发,围绕科普期刊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研究与讨论,在肯定科普期刊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依然存在表现形式单一、精品栏目凤毛麟角、服务科学素质提升意识薄弱等问题,建议科普期刊从提升阅读理解度、加强媒体融合、联系生活实践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科普期刊 科学素质 青少年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普期刊共259种。现在,这些科普期刊逐渐将目标受众转向青少年群体,其内容的采编及期刊全媒体发展设计也逐渐青少年化。围绕“青少年科学素质”分析当下科普期刊的实践情况与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建议则有助于科普期刊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群体,实现其科学传播价值。
《全民科學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明确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其中“四科”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科学素质的内在要素,“两能力”指解决问题与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青少年时期是公民科学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科普期刊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部分将从“四科”“两能力”方面的培养上简述科普期刊在服务青少年科学素质方面的实践工作。
1.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全面诠释科学方法。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科学方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须遵循或运用的途径和手段。例如《科学画报》“科技新知”栏目,充分聚焦前沿科技知识:《华为鸿蒙操作系统为何令人期待》《地铁盾构“变形记”》等多篇报道及时、准确地捕捉公众关心的、事关科技发展的焦点问题;又如,其对“量子力学”的深入报道系列稿件《普朗克:点燃量子理论的火花》《波尔:发扬量子理论》等对热点科学事件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诠释了科普期刊传达正确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小哥白尼》“知识快餐店”板块,围绕主题“中国梦,航天梦”,从中国航天日的设立原因到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重大事件,采用小知识点罗列的方式,简单、直接地表述对主题的延伸;“科学趣玩小组”板块每期介绍一个科学实验游戏,从材料准备、实验步骤、知识点归纳到实验结果分析解析,对研究性学习的科学方法进行完整介绍,引发学生思考。
又如,《科学月刊》策划出版了“特别报道——诺贝尔奖”专辑,另辟蹊径,没有着重介绍诺贝尔获奖的科学事件,而是通过《科学家的热情与执着》《永续化学与生活》《光学音响解析度》等文章,引导读者关注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测量法等科研手段的合理运用,指导读者正确使用表格、图形推导等方式表达信息,并根据问题的不同,合理设计科学活动。
2.倡导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指尊重事实的态度及遵循科学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科学思想指对待客观世界、科学事业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科学观念。《世界科学》的“科苑”栏目邀请多年从事科学教育、科普传播的专家撰稿,与读者交流多年来从事科普工作的理念与体会,传递给读者“法乎其上,得乎其中”的价值观,以及“合理质疑、科学开放、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外,该期刊“创新启示录”栏目曾刊登文章《日益崛起的创造力》,从创新的民主化、创造力的繁荣、创造力运动和创造力崛起四个方面对创造力进行深度分析,传递读者正确的科学社会观,使得公众理解科学是社会生活决策的重要依据。
《科学大众·中学生》2021年3月开设专题栏目“长江经济带保护”,对长江生态进行深入解读,唤醒青少年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观念。期刊增设的“心理新事”栏目,青少年“与自己的情绪对话”,与同龄人分享烦心事,通过模型构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判断,掌握能有效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
3.提升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航空知识》杂志组织编辑力量研发面向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航空航天STEAM课程”,走进全国多所中小学校,带给青少年可视、可感、可探索的“航空知识”。例如,“我来设计跨洋航线”项目,用全球航班图大数据分析、航线飞行路线分布、平面地图与地球仪上航线类比等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将科学、数学和工程等学科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同时,每年举办各类航空航天研学项目,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航天科技文化。
《课堂内外》杂志社正在全力构建“产、学、研”发展新格局,在巩固科普期刊出版的同时开展文学、科学、财经、艺术、演讲等系列活动大赛及国内国际研学夏令营,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核心素养。《科学大众·小诺贝尔》的重点栏目“小小科学家”,每期详细介绍一个青少年创客作品,由设计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与制作过程等多个板块组成,对读者重复实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科学性尝试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为充分研究科普期刊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引领广大中小学生阅读优秀科普期刊,使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对科普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并从中受益,笔者在江苏范围内,分别针对小学、初中学生开展问卷调研活动。从科普期刊阅读的兴趣、动机、时长、内容、习惯、方式等设计问题,力求得到真实反馈。调研总计向小学低年级发放问卷7100份、向中高年级发放问卷10600份,向初中发放问卷3700份。调研时间为2021年2—4月,共计收回试卷20115份,其中有效问卷20102份,分别是小学低年级6347份、中高年级10227份,初中卷3528份,回收率93.9%。同时,通过网络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活动,从“四科两能力”出发设计测评问题,共计18114人参加,有效答题数量15876人。
从统计数据可见:一是在青少年科普期刊阅读目的选择上,“四科”的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為科学知识(93.2%)、科学精神(88.6%)、科学方法(87.1%)和科学思想(81.3%);二是青少年对科技期刊内容的喜好数据表示,“动植物”“天文”“动漫”分别排在青少年喜爱的前三位,分别是78.1%、67.5%、63.2%,选择“军事”为49.2%、选择“地理”为48.5%、选择“科幻”47.6%;三是学年段、性别、地区差异都会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结果产生显著差异。在调研和素质测评中,也反映出当下科普期刊的不少问题。
1.科普知识重复且表现形式单一。通过调研,有41.7%的青少年认为他们看到科普期刊的内容重复率很高,例如,航天日、地球环境日等重大选题,或者是诺贝尔奖等重大事件,科普期刊的主题表述内容大致相同,选题、组稿方向较为一致,大多科普期刊泛泛而谈的都是公众普适性内容,导致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失去了兴趣。这也是现在很多科普期刊没有找到自我定位的突出表现。另外,91.3%的青少年认为科普期刊的纸质表现没有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新鲜有趣。受限于技术开发人员缺少、融媒体运营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目前市场上,配合纸质期刊同步推出数字产品的期刊为数不多,只有《航天知识》《科学大众》《中国国家地理》等开展了一些实践。
2.精品栏目凤毛麟角。有57.2%的青少年认为在科普主题解读领域,看到的内容还不够深入,只能是浅尝辄止;有34.2%的青少年认为基本能满足对事件或者是概念的理解,这也充分表明科普期刊在科学专题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做好深入选题思考。部分科普期刊在专题内容的解读上进行了很好的设计,但是也有些专题,编辑对于科学命题理解不够深刻,只能采用东拼西凑的方式,从网上摘录一些相关信息,其收效可想而知。《科学大众》期刊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该刊从2019年开始组稿“诗词中的科学”专题,每期邀请国内多位科普专家对古典诗词里科学知识点进行深度解析,配合青少年竞赛活动,打造精品科普品牌栏目。
3.服务科学素质提升意识薄弱。作为科学素质的外显——“两能力”的培养,即培养青少年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科普期刊还缺乏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和多样化的科学传播方式是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可惜的是,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以“青少年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为关键词搜索,查询数据为295和17999次词条,据此不难看出,全国范围内关于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的实践活动、测评、研究及其传播寥寥无几,更不要说科普期刊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所重点关注。因此目前科普期刊选题策划更多的是偏重于传递科学,而往往忽视了提升关注。
通过对科普期刊主题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与归纳可以发现,青少年对家庭科学小实验、最新科技讲解、科幻体裁关注较高,对科学知识点的解读、呈现方式及实际运用需求较大。结合科普期刊转型发展的实践和探索,作者认为科普期刊应该依据自身特性进行深入发掘,着力于内容产品化和全品牌运营来进行转型发展的探索。笔者从服务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角度,对科普期刊精品内容建设提出三点建议。
1.提升阅读理解度。 “科学性”内容是科普期刊的生命,对读者影响很大。在繁荣科普创作的道路上,需要做好分类、分级阅读指导。科普期刊应在如何提升阅读理解度的方面下功夫。第一,编辑要做好内功修炼,对专业领域的选题如数家珍;第二,要精简文字,优化美术设计,选择核心知识点进行有效传递;第三,在相关主题板块做好前后文呼应,加深阅读知识点的理解;第四,要关注选题角度,避免大量通识性的内容充斥主要页面,造成阅读疲劳。
2.提升选题深度。选题的深度对于科普期刊来说,是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是通过调研作者发现,近些年科学家的科普精品文章越来越少,而且对某一科学事件的科普解读难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科普期刊要对好的选题进行深入解读,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对选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媒体融合时代,科普期刊要特别注重和加强媒体融合,期刊社可以不局限于纸质期刊的平面表述,可以采用AR、VR等功能进行延伸解读,多媒体手段的介入可以很好解决资源角度缺失问题。例如,《奇妙世界》和《知识奇境》与电视台建立了合作关系,它们的部分内容定期以电视节目的方式播出,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杂志的知名度。
3.联系生活实践。“青少年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说到底是联系生活实践,再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如果不能回归到生活实践,那么其价值并不大。教育部提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满足六大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学科教育所培养的与课外读物(这里特指科普期刊)想传达的理念在核心内容上是一致的,即“更好地生活”。科学教育应选取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及实践的内容,尤其是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课程及活动设置要富有层次性和挑战性,以提升青少年的好奇心、探索欲、成就感。科普期刊的责任也在于此,通过期刊设计,引导青少年对生活实践进行有效探索,才是科学发展观的良好体现。
科普期刊是面向大众传播科技知识的载体,肩负着传播科技信息、提升大众科学素养及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职责。本次研究从公众科学素质内涵的定义出发,通过对青少年群体的调研和信息采集的方式,对部分青少年科普期刊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投石问路,引发科普期刊领域主编团队的共同思考,为促进青少年科普期刊的繁荣创作做出有益探索。
作者单位 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参考文献
[1]吴建宇.从科普教育重要性角度谈科普期刊的创新及管理[J].新闻传播,2020(04).
[2]林雪涛.我国科协系统科普期刊社服务能力提升探索——以《课堂内外》杂志社为例[J].科技传播,2019(07).
[3]俞敏.科普期刊内容产品化和全品牌运营的转型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6).
[4]黄瑄,李秀菊.我国青少年科学态度现状、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全国青少年科学素质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
[5]吴限,谭文华.德国科普期刊综览与评析[J].科普研究,2015(03).
[6]初迎霞,孙明,张品纯.我国科普期刊的发展历程[J].编辑学报,2011(04).
[7]张波.我国科普期刊研究流变与态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01).
【编辑: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