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光去——一场邂逅上海青年中心的红色之旅

2021-01-02高振宁

中国共青团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共青团中心

高振宁

清晨,东海的地平线上,你看见了上海的第一缕阳光。云水激荡的黄浦江,霎时浮若着闪闪的红霞。浑厚悠远的《东方红》回旋在外滩的上空,一个多世纪的往事在海关大楼的钟声里颤动。

今天又是个上班的日子,你握着温热的咖啡,在魔都秋色正浓的街心穿行。晨光滤过层层叠叠的法国梧桐,社区青年中心的logo上,点洒着一丛浅一丛深的光晕。你忽然想起,自己初来上海时,曾经在这里学过沪语。现在,你也加入到青年中心的志愿者团队,在社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贡献着青春智慧。抬起头,远远的,一束光斜穿过陆家嘴摩肩接踵的高楼,就在南浦广场公园的一隅,也有一处静静“栖息”的青年中心——社创坊。庆祝建党百年的时候,这处孵化青年社会组织的2.0版社创空间里快闪活动和话剧表演层出不穷。慕名而来的企业在这里组织团建,创客们更愿意在社创坊联合办公,你还记得,一句贴在墙上的标语这样写道:“我有一个妄念,可我,想实现它。”

侬晓得伐?就在苏州河畔,中石化第一加油站二层也开了一家特色型青年中心!要伐找个时间,中午一同去切杯咖啡?还可以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和读书分享会唻!——你的朋友兴奋地向你推荐了一处新的“网红打卡地”。向晚,上海在变幻的光影中着色,缕缕氤氲的光雾里酝酿着变革的星云。“玩·聚·成长·在一起!”在街镇,在园区,甚至在商圈里的外企,你发现,常常不期然就能与青年中心的口号撞一个满怀。

你忽然意识到,这座城市里,还有另一种元素一如灿烂的光束,它无处不在,总能找到合适的角度,穿越障碍,直射进奋斗者追梦的心田。它像暗语,像提示,无声无息,浸润着你的思绪,仿佛只为待你有需要时,脑海里自动浮现出那面火红的旗帜,然后脱口而出,轻轻道一声:你好,共青团!

“为什么我总会不禁向你奔去?”久久凝视着青年中心的logo,你陷入了沉思。圆圆的红色天地里,嵌着一枚白色的Y字,那是英文“年轻”的缩写,又像浴光而起的海燕迎风展翅。

你即将开启一段红色的追光之旅。

身边有光在,青春社区里的共青团“门店”

第一站,你来到了社区。

看到漕河泾街道馨空间青年中心平面图的第一眼,你觉得它真像一枚钥匙。小区公寓是上海市级公租房,每逢周末,附近不少家长都会把孩子送到这里。通过挖掘社区志愿者中的能人,馨空间成立了10个自治团队,其中,陈杰老师的葫芦丝和故事妈妈的绘本课都深受小朋友欢迎。如今,在馨空间登记注册的社区志愿者已有233人。

“公寓里多是新上海人组成的青年家庭,亲子服务对于他们来说是刚需。青年需要什么,我们就在哪部分重点发力。另外,我们还开设了沪语学堂,帮助租户们融入海派文化。下班后,青年们也可以来我们的健身房里健健身,办张年卡也不过400元。”听完馨空间青年中心负责人石金樱的介绍,你亦不禁为之心动。

聚焦青年所需,馨空间打造“社区居民家门口的客厅”才能一呼百应。自从2019年5月,成立“馨逸公寓公租房议事会”后,通过“议事会-住户委员会-评议会”三级协商体制,越来越多的青年租户从社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

“为了下一代,我会分清每一袋”,在馨空间时尚生活美学艺术湾里,你能看到这样一张海报:那是一对笑容灿烂的青年男女,提着分类后的垃圾,走过佳木葱茏的树荫。星星点点的阳光透过叶隙,在馨逸公寓的围墙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为助力社区垃圾分类,小区里一对青年租户主动找到青年中心,自行设计拍摄了这幅作品。旁边的白墙上,以社区家庭为单位绘制的庆祝建党百年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于是,你能看见议题征集的白板上贴满了这样的留言:“6年租期快到了,非常喜欢这个社区,能否延长租期?”许多已经搬离公租房的青年,仍然会带着他们日益长大的孩子,来到这里参加活动。一处社区型青年中心,可以通过青年人的口碑效应成为更多青年了解上海共青团的窗口,超越着时间与距离。再看看馨空间的平面图,你不禁恍然所悟,原来,这把“钥匙”解决的就是青年人的心上事,开启的是一扇红亮亮听党话、跟党走的大门。

恰在一个温暖的午后,你走进“活力康桥”党建服务中心。溶溶的陽光流淌进印有青年中心logo的咖啡吧里,抱枕、台卡、纸巾、马克杯……目之所及,随处都能邂逅那句熟悉的标语——“玩·聚·成长·在一起”,时刻提醒着你这里是一处共青团联系青年的前沿阵地。

“团市委在全国首创了《上海市青年中心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手册》,从青年中心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对青年中心的精神内核和外在形象进行了统一。在‘活力康桥,工作人员都穿着带有青年中心logo的马甲,每一场活动与课程都使用统一的开场白和结束语,极大提高了青年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你看,这便是我们青年中心‘伊人绘课程学员的作品《品葵》。”康桥镇团委书记陈新魁指着特色项目台板前,一幅向日葵油画笑了起来。

午后的阳光点亮了向日葵缤纷的色彩,画作里的花朵也仿佛瞬间活了起来。你想,其实这处依托党建资源建设成立的青年中心又何尝不是一朵美丽的向阳花。它的根深深扎根于土壤,心永远向着太阳,就好像肩负着党联系青年桥梁纽带作用的共青团,通过青年中心有形阵地,致力打通联系青年的“最后一公里”。仅2020年,“活力康桥”共组织20人以上参与的活动128场,直接服务青年5019人次,保持经常性联系的青年超过500人。“活力康桥”日益成为康桥镇应届毕业生“学社衔接”的重要阵地,全年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理论学习活动15场,根植于青年人心中的红色种子正在一点点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好满足基层青年的多元化需求,“活力康桥”还与航头镇方孝孺纪念馆签订了共建协议,成为上海共青团加强青年中心之间共建联建的生动缩影。

在闵行区品雅苑青年中心,有一处充满童趣的玻璃房,叫作“益米阳光”。下午四点半,西斜的阳光总会透过大面积的落地窗如约而至,映着窗外摇摇的树影,参加“课后加油站”的孩子们快乐的笑靥上闪烁着点点耀光。

2021年,为配合“双减”政策落地,这处上海市5A级青年中心联合乐佩青闵君工作坊推出了“课后加油站、轻松一小时”社区延时课堂服务项目。

“‘益米阳光还有第二层意思。”团闵行区委书记邬洁对你说,“我们依托青年中心阵地,引进第三方公益组织,共同打造‘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活动圈,青年们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共青团的阳光服务。这样的青年中心,全区已建成28个。”

通过青年中心,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对于团委工作有了具象的认识,许多服务对象正悄然成长为工作力量。周林珺,闵行区虹桥镇名都城青年中心初心话剧社副社长,剧社在青年中心排练时,渐渐与共青团“擦出火花”,后来岗位调动时,便主动来到虹桥镇团委,成为了一名专职团干。

如今,每逢周末,虹桥镇名都城青年中心里都能看到社员们风风火火排练的身影。经过近3年的发展,在虹桥镇团委的引领下,这个最初以趣缘聚成的社团现有成员66名,平均年龄不满35周岁,其中,70%来自两新组织。2020年,剧社成立了功能性党支部。2021年,功能性党支部共开展党支部活动9次,发展党员2人。

最近,剧社里的小伙伴们正在加紧排练根据1944年发生在虹桥镇虹二村真实故事、真实人物改编而成的原创红色话剧——《前路》。“剧本策划来来回回持续了两个多月。”周林珺笑道,“剧里,虹二村村民陈金贵在地下党龚舒萍同志的引导下,逐渐成长为一名进步青年。我们追光而去,而光就在我们身边。”

因光而遇,三点思维把团旗插在两新组织

能把青年中心建在外企,上海共青团究竟掌握了什么独门“秘籍”?

这里是浦东新区北蔡镇宜家内温暖的一角:甘草黄色的吊灯发出柔和的光芒,青年中心的logo独占一整面墙壁,印着“玩·聚·成长·在一起”字样的抱枕错落有致地散在沙发上,茂盛的室内绿植仿佛会呼吸的文字,无声地记录着外企和共青团相遇的一点一滴……

10月29日上午,北蔡镇宜家青年中心揭牌仪式在宜家北蔡可持续发展中心举行,标志着上海首家外企青年中心正式运营。

外企里也植入了火红的共青团元素,你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阵又一阵感动。即便再难,如光的团团也总能找到合适的角度穿越障碍。

“建青年中心,要有一点商业思维。”团浦东区委副书记张志强对你道出了第一个“秘诀”。

原来,调研时团浦东区委发现,宜家的公益理念“让我们玩在一起”,正好与青年中心的口号“玩·聚·成长·在一起”有着相契之处,可以作为合作的支点,进行联动融合。

——可是,即便找到了支点,就一定能撬动合作吗?中间的过程一定各种艰辛吧?

“其实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难。”——后来,你反复思考着团浦东区委基层工作部部长赵春燕的回答,渐渐明白,这样的意料之外,其实更在情理之中:“这是一件双赢的事。他们有阵地,我们把共青团资源链接到这里。青年人发现这儿既时尚,又有红色元素,还可以参加公益活动,渐渐地这里就变成了一处网红打卡地,对于企业来说,也达到了他们引流的目的。当然,既然成为了我们的青年中心,那么在这里举办的活动就必须由团委进行把控。我们包容不同,但是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上海青年是爱国的,我们党委的领导是有力的,这就是共青团打造国际融合青年中心的最大底气!”

向着光的来处追寻,你发现,原来许多建立在商圈里、园区里的青年中心,都用到了商业思维。南京西路太古汇蔚来汽车青年中心赋能企业业务,将企业的会员青年也变为团委工作的抓手;临港松江人才公寓青年中心与房屋租赁公司进行商业合作,通过每年签约纳税大户的方式,与入驻园区的企业探索合作共赢,既能对两新组织里的头部青年进行红色引领,又极大地调动起企业创新创效的积极性。

当然,商业思维并不是上海共青团建设青年中心的全部秘籍。这座城市,青年中心的选址点几乎都是靠着上海青年的心建的。在读者·外滩旗舰店,你可以在绘有敦煌鹿王本生图的馆内听一场脱口秀,或者小坐在落地窗畔的琉璃台灯下写一张明信片,然后把它投进贴着青年中心logo的梦想邮箱;它也可以在苏州河畔的新中国第一个加油站,背靠上海外滩和陆家嘴“三件套”——团黄浦区委副书记王启洋自豪地说,青年中心提供的咖啡甜点让每一个路过这座城市最繁华地段的青年也能够随时坐下来、聊聊天,让青年在城市中更有归属感。在魔都,青年中心不只在社区,正更多向着青年人真正“出没”、聚集的网红打卡点不断拓展,犹如光束穿过鳞次栉比的高楼直射到身边,在生命里的某一瞬间,留下一丝意味深长的启示。

“建青年中心,要有一点大数据思维。”在徐汇区虹梅庭青年中心,团徐汇区委副书记黄文彬向你透露了第二个“秘诀”。

为提高青年中心布局的科学性,上海共青團依托上海电信提供的青年空间和行为分析数据,撰写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上海市青年中心布局和配置研究》,通过准确描画青年人长时间、高密度聚集的场地,结合青年特征行为,对青年人口画像进行全面分析,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青年开设不同类型的青年中心提供了精准依据。

“团市委依托大数据对青年中心的布局进行选址,建成后,每一处青年中心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大数据收集地。比如说,我们团徐汇区委就利用虹梅庭青年中心年度活动的反馈数据刻画出了徐汇青年的特征图,然后根据这些特征,去定位商圈里哪些非公企业必须优先进行团建。”这时候,团徐汇区委基层工作部干部龚镛文谈兴甚健地与你分享起米哈游的例子——

根据大数据算法提供的徐汇区青年分布特征,团徐汇区委主动找到了米哈游公司,在这个3500名员工中青年人占比近6成的企业里组建了团支部,又陆续在虹梅庭青年中心打造了包含米哈游在内的“游戏企业行业联盟”。经过3年多的发展,米哈游团支部不断壮大,已于2021年升格为团委,现有团员青年200余人。在全市已建成、覆盖到所有街镇的1114家青年中心里,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建青年中心,要有一点破圈思维。”粼粼的苏州河水由西向东缓缓流入黄浦江,站在“创享四行”青年中心的窗前远望,团静安区委书记吴佳妮正在思考如何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和潮流在这里环环相扣。

位于苏州河岸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创享四行”青年中心,最初由一支常年担任八百壮士抗日事迹陈列室义务讲解与接待工作的青年小队发起。随着附近文创企业、创意园区的日益集聚,团静安区委携手园区管理公司和所在街道,打造共享客厅概念,青年中心在园区内多点开花。“午间一小时”活动将红色基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植根在这片红色土壤,不论是在苏州河边打卡沪上潮流的人民咖啡馆,还是观看“特别红”剧场沉浸式演出,青年中心链接起共青团和青年的同时,亦链接起园区内的各类企业,实现了园区和商圈的破圈互动。

101年前,陈望道、俞秀松等8名追光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于渔阳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点燃了各地火红建团的燎原之势。不论时光荏苒,这片热土上始终赓续着同一种红色血脉。那道初心之光从历史中穿越而来,走过了万千磨难,观照着现在,点亮了未来。

光从高处来,这里看得见未来的样子

“为什么我总会情不自禁奔向火红的团旗?”一场邂逅上海青年中心的追光之旅,透过融合与创新的海派文化,你渐渐触及了秘密的核心。

秋陽下的“一稻”乡村青年中心唯美得宛若某个北欧庄园。最近,这处青年中心的35°咖啡馆正准备筹办一场乡旅咖啡文化节,届时,在全区16家独立咖啡品牌带来的“咖啡盛宴”中,将成立青浦区首个“青咖联盟”。虽然是一派田园风光,但不远处已能看见一排排伫立的高楼。随着百联奥特莱斯、山姆会员店、元祖梦工厂、市西软件园等大量高新企业的陆续建成,青浦新城即将导入更多青年人。两栋由民宅精心改造的“一稻”乡村青年中心一期乡村研居所,极具艺术感的装潢,吸引着单身青年拎包入住。相比于魔都的市中心,青浦区赵巷镇方夏村现在并不算繁华,但是产业导入乡村的尝试已初具雏形。

在团青浦区委副书记董贞洁眼里,“一稻”乡村青年中心的意义在于探索一条融合之路:

“我们致力于打造乡村版海派时尚文化聚集地,通过举办各类团建、农业体验、手作、音乐节等活动,帮助回到乡村创新创业的青年真正在这里落地生根。宏观上,这是大都市城郊与乡村的融合探索,微观上,亦是新上海青年与本地村民的融合。”

这个过程中,“一稻”乡村青年中心的服务也在不断创新。青年中心负责人叶文刚提到:“记得青年中心刚建成不久,我们举办过一场活动,结果引来了附近村民的抱怨,说怎么六点钟了还这样吵?后来,我们试着邀请附近的农民师傅担任青年中心亲子课的老师,教孩子和家长怎么种水稻,结果反响特别好。慢慢地,大家在接触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这就是乡村型青年中心作为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重要抓手的示范与引领。”

在上海,你能看得见未来的样子。每当夜幕降临,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星云般的光雾里,不知将会创造出一颗怎样灿烂的恒星。

坐落于南浦广场公园一隅的枢纽型青年中心社创坊被称作“未来社会的创新中心”,这处通过设置社创新项目试验田、社创资源对接平台,以未来视角助力青年社会组织、社创机构、青年公益人才参与到社会治理创新的2.0版社创空间,曾孵化、扶持和联系1500余家青年社会组织,推出百余项青少年品牌服务,是全国共青团关注的示范阵地。

玻璃房样式的青浦区城市青年中心是北菁公园里最美的建筑,这里还有一个生动的名字——“梦空间”。2016年,梦空间·青浦区城市青年中心被团中央命名为首批全国示范性“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如今,通过自主开发、社会采购、区域化合作共建,梦空间平均每周开展活动10余场。在这里研发采购的课程将以“派单”的形式,“配送”给全区其他青年中心,梦空间已然成为全区青年中心的“中央厨房”,以“1+11+X”(1处总站+11处街镇重点青年中心+全区其他青年中心)的营建模式,推进全区54家青年中心全面活跃,为上海共青团打造青年中心“Y2Y”(the Youth Center to Youth Centers)平台,实现青年中心“造血式”自我培育增添了形象的注解。

在这些熠熠生辉、散落在全市各区的枢纽型青年中心,年复一年,都在演绎着追光者成长为光的故事。作为上海市首批5A级青年中心,始建于2015年的嘉定区青年中心见证了嘉定新城的日新月异。每年假期,这里都会开展中学生暑期实践交流,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平台。作为嘉定青少年参与美丽新城建设的重要实践载体,2021年,嘉定区青年中心共举办“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13场,打通团队员校内外融合路径。全区的大学生团员也在团嘉定区委的引导下向青年中心报到,一步步从工作对象成长为阶段性、长期性工作力量,“递进式”发挥团员身份的先进性。

荣获“上海市十大优秀青年中心”称号的松江区青年中心守望着这片充满油画般色彩的泰晤士小镇。说起近年来松江区青年中心在“请进来”“走出去”方面取得的成绩,团松江区委副书记吕明远颇为自豪:“我们依托团中央、团市委关于‘大学生、市青联委员走进青年中心项目,优化5A级青年中心的阵地作用,结合五四、七一、十一、一二·九等重要时间节点,在青年中心学习社开展老兵宣讲团、青年讲师团等主题宣讲、‘行走家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共举办公益活动67场,服务青年9457人次。”

光从高处来。追光之旅的最后一站,你来到了团上海市委。各区青年中心分布、今日访问人流、青年关注问题排行榜……大厅里,你看到上海共青团大数据可视化平台汇总着全市所有青年中心的实时数据。这里,是上海共青团光阵的中心。

蔚蓝色滚动的LED屏幕上,接续不断亮起的青年中心和活动化作一道道闪闪的光带,如百川汇入东海,又像这座不夜城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流,流,流,把青年中心的光流真正流进青年心中。历经数轮扎实的调研,团上海市委提出,上海青年中心要成为共青团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关系空间,成为青年真正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枢纽型组织形态,成为共青团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青年的集成化工作平台,成为共青团深化基层改革、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阵地前沿。让每一点青年中心的亮光都带着团市委写好的“红色密码”,如同一颗颗蒲公英种子,无论飘向哪里,只要落地生根,都复制着同样的红色基因。

这样的思路引领下,目前,上海共有 5A 级青年中心 40 家,4A 级青年中心 210 家。全市青年中心年均开展活动 5 万余场,参与青年超过 200万人次。

近来,对于上海青年中心工作,团上海市委基层工作部副部长舒加敏正在酝酿着新的计划:“未来,我们还准备开发流动活动站,深入到青年人聚集的任何地方,增强青年中心服务的灵活性。从居住地到工作地,在你任何想去、会去的地方,为什么总感觉上海共青团好像光束一样就在身边?当你追光而去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已寻你而来。”

猜你喜欢

共青团中心
最勇敢的决定最美丽的少年
Task 1
Task 1等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建议出版共青团知识台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