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生态公益岗助推精准扶贫探究
2021-01-02奎万花
摘 要: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理性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就设立生态公益岗位推动脱贫攻坚做出多次重要批示。青海省就生态公益岗设置出台了详细的管理办法并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生态公益岗;生态保护;精准扶贫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意味着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发展到必然阶段的必然选择,亦是具有针对性地采用科学有效方案、对不同贫困区域以及其区域中情况不一的贫困对象实施精确的识别、帮扶及精确管理的三大扶贫方式,而在扶贫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生态保护形成生态扶贫,聚合生态、社会、及经济三大效益板块。实现贫困地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导向的绿色扶贫理念。
湟中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属西宁市。总面积2700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26.88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99万公顷。全区常住人口46.01万人,是青海人口大区。湟中区海拔2225~4488米。属于贫困县,于2019年脱贫摘帽。
1.1 生态护林员等生态管护岗位设置规模逐渐扩充
为了达到充分高效合理利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目标,国家林业局在各地聘用建档立卡户,使其担任生态公益岗位,该项举措已成为高质量落实贯彻精准扶贫战略的关键举措,促使了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以及林业生态保护的大力发展。于2018年 1月出台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对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进行了统一安排,在发展性的生态化产业中使得贫困人口获得经营性收入,参与其建设亦或是担任公益岗位职务获得稳定工资。在调动贫困人口、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的同时又助推贫困人口的脱贫。《方案》落实,特别是以中西部为重点,选聘建档立卡貧困劳动力生态护林员50多万名,资金达35亿元。2019年增加选聘贫困劳动力20万为生态护林员、10万名草管员。在推进生态扶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 生态公益岗位设置类型越来越多样化
如河道管理保护岗位、水资源及其生态条件管理保护的岗位以及草地湿地、沙化土地保护及封禁岗位、村级环境监督员岗位等。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为例,共设置了生态护林员、护草员、河道管理员、农村保洁员和护路员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1.3 生态公益岗位就近就地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
当地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领取到高于脱贫标准的补助资金,这样既不耽误照顾家庭及务农,激发他们内生动力,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主动保护生态环境。依据《关于开展2018年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按照每人每年1万左右的补助标准测算生态管护人员工资补助,将其管理保护的土地面积以及管护难度加上一年补助标准及已有的劳务补助水平四个要素聚合,从而确立实际的补助标准。通过调研青海西宁湟中等地实际情况,确定本区生态护林员当年工资补助基本在1万元/人·年。
公益性岗位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救助制度,为解决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就业问题立下了功绩,是对有就业愿望的就最困难群体实行帮扶的重要制度之一。生态公益岗是生态扶贫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实践创新。自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湟中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针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家庭以增加收入为重点,设立生态管护、环境保护、护草员、护路员、河道巡查员、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员等不同类型生态公益岗位,采取竞争上岗、绩效考核制度,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与贫困户就近就业,有效促进了贫困户增收双赢成效。设置相关公益岗位是让贫困户积极摒弃了“等、靠、要”的观念,变粗放扶贫为精准扶贫的有力举措。以此进一步激发贫困劳动力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树立起通过双手勤劳致富、我脱贫我光荣的思想意识,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战。
实现公益岗位的设置与精准扶贫双赢,既要考虑岗位设置对生态建设的必要性,还要考虑岗位对精准扶贫助推的效能。所以,第一,要明确生态优先、兼顾扶贫的基本原则。面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科学设置,避免人员和资金的双重浪费。第二,因地制宜地结合管护面积、难易程度等多项因素综合确定生态公益岗位规模。如青海省湟中区根据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难易程度和管护的难度差异,不同地区管护面积不同,就甘河镇地区每人每年管护面积3000~4000亩,而上五庄地区远离人多区,并且本地区降水量多,不易遭受破坏,所以每人管护面积可在10000亩。第三,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公益岗位的新模式。将其多元化的山水湖草等生态元素聚合,实现高效一体化管理目标。第四,将工资制定标准以及生态公益岗位的资源更多地向重度贫困区域及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投入。既遵照平衡合理性原则,又体现了劳动人民多劳多得的原则,巩固了人员,增加其总收入量。第五,将岗位设置与国家相关重大战略专项资金相结合,探索多方式健全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央资金支持动态评估调整保障机制。第六,在岗位管理上,严格实行生态管护岗位持证上岗的及组织化巡查与网格化管理。设立严谨认真的逐级责任考核,加强动态管理机制,签订管护责任书以及设立一年一聘的制度,将其成效考核与奖惩相连接,以期达成精准扶贫战略的切实贯彻与人尽其用、钱见其效的积极作用。创新生态管护新模式,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的。第七,明确阶段性目标和任务,确定生态公益岗位开发的长期规划,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过渡制度设计。让政策制定与管理协同进行,统筹考虑农、林、牧、水等各方面的生态管护要求。以发展性视野出发,将已有生态公益岗位的职能进行综合性提升优化,乃至聚合多职能为一体,从而构建出高效而稳定的管理保障机制。切实达成促使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以及林业生态保护的大力发展的目标
总之,精准扶贫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 明确了致贫的原因以及可能采取的帮扶措施,确定生态扶贫范围及对象,精准扶贫能够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推动生态扶贫的实现。如农业部门针对贫困农户需求,在贫困地区实施绿色产业发展项目;林业部门通过政策调整在贫困地区实施更多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项目;支持贫困农户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扶持下,青海省积极探索生态扶贫方式并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2019年及时启动生态管护项目, 投入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在全省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24万名,分布在未纳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的生态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天然林和其他公益林的重点区域,人均每年补助工资1万元,有效带动和巩固贫困家庭脱贫。在生态贫困地区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项目,不仅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作者简介:奎万花(1977.4-),女,青海人,大学本科,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