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内涵、特征及推进措施研究*
2021-01-02姚燕青
姚燕青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抓好机遇绘宏图,河南省大力实施“农业筑基、科技引领、以农兴工、以农促商、全面协调、持续推进”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
1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从新时期河南省农业发展长景要求和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殊性两方面综合考察,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相互联系的重大方面:
1.1 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础
河南省大部位于黄淮平原,地理优势独特:沃野千里、天然“粮仓”。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一直被定位为:国家农业大省、国家“粮食储备基地”,在现代化进程中,战略定位的特殊性使河南省现代化发展综合实力远远落后于中部地区的其他兄弟省份。知耻而后勇,厚积而薄发,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强调指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
1.2 生态化、科技化、产业化、社会化生产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河南省委省政府立足河南现实,在保证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向全国提供的商品粮总量不下滑的基础上,全面透视规划“三农问题”的本质核心及优化实施方案,在“精准扶贫”上“下大功夫、做大文章”,促进“农、林、牧、副、渔、工、商、服”各行业协调发展、科教兴省、创新引领,彰显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生态化、科技化、产业化、社会化特色,突出如下亮点:发展道路上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突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目标上以科技化为先导,大力推动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加快现代化进程;途径上以产业化、社会化生产为先导,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发展前景上更加凸显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佳化发展之路。
1.3 集约化、市场化经营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体制活力
河南省各级政府突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个体散户经营”的局限,推广“优良品种”的普及应用,广泛开展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由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化农业转变,突出农业生产力社会化、现代化发展要求,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这一现代经济体制衔接。使农村、农业和农民有机融入整个市场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使高素养的农民逐步转型为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化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的参与经营者。
1.4 适度缩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使用、流转的“阈限”和适度扩大集中规模经营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动力
邓小平提出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要经过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再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两次飞跃”的思想,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毋容置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村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调动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方面,发挥了无比优越的重要作用,成功地实现了我国农村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次飞跃;但是,进入新世纪,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家庭承包经营的弊端日趋显现,发挥“集约经营”的优势,完善河南省广大农村“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掘土地“自然生产力”的巨大潜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河南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鼓足现阶段农业登上新台阶的源动力[3]。
1.5 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人管理化、农村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农合化”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减少农民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突出以下四点:农民市民化、农业工人管理化、农村城镇化和产业发展“农合化”[4]。农民市民化是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提升和农民享有“公民”平等权、成功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指数在“以人为本”方面的“关键”彰显;农业工人管理化则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村城镇化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模式;产业发展“农合化”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途径。
1.6 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政治保证
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5]。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和实现保证。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关键的第一步。而基层民主建设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即决策的科学化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关键的第二步,它是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充分发挥民主、突出创新精神,从而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从而最小化地避免由于人为决策失误而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歧途发展或时间耽误。
1.7 新型工业化引领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高端内容
新型工业化既是工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农业发展的高标准要求。工业化道路的要点: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河南走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应遵循新型工业化引领这一现实抉择,深邃认识到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处于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新型工业化引领将为现代农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以农民为主体的省份向以市民为主体的省份的加快转型也为农业发展模式抉择提出新要求,从而正确把握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为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抉择奠定独具特色的务实基础。
2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根据河南省的省情基础和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任务要求,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在充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传统农业现代化经验和河南农业现代化已有的现实基础上,紧紧抓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和后现代知识化、科技化农业加快转化的关键机遇期[6],充分把握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开拓一条我国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崛起的创新之路,它具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2.1 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是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河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新型农业现代化作为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在《河南省政府“十四五”规划报告》中明确下来。一方面,举全省人民之力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使其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经济领先产业,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新型城镇化的实效成果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向现代农业省份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建设的物质保障,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发展,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2 用信息化、高精尖新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与信息化、高新科技协调发展的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充分利用信息、高新科技的优势,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高新科技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新型农业现代化要大力发展信息、高新科技产业,使其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的技术领先产业;以信息技术、高新科技的广泛普及、利用、创新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7]。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为信息化、科技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信息化、高精尖新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河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实力。
2.3 以生态效益最优化支撑发展,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农业现代化
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要充分考虑河南省人口多、农村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改变传统农业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出一条适合河南省省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优化、走循环经济型、特色经济型、区域优势型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4 用“四位一体”“六化联动”推进农业,是与“三农”、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物质文明现代化、农民精神文明现代化、农村社会文明现代化、“农合”(农村合作社)发展模式科学化的综合体系,在目标上既要惠农、富农,更要充分发挥农民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群策群力,以农村多样化合作社方式促进生产力的飞速跨越发展。在新型农业现代化目标体系中: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农村工业化是动力,农村城镇化是载体,农民科技知识素质化是根本,产业规模化是保障,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化是终极目标[8]。形成“六化”同步推进、互相协调、良性联动的机制和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实现标志。
2.5 用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寻求全球定位,与“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具有国际化特征的现代化
在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应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把河南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置于全球化条件下进行科学谋划和发展定位,在确保国家和自身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采用“引进来”战略,引进必需的物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并进一步采取“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建立河南农产品“绿色”生产、精细加工、贸易基地和国际劳务市场,开创河南特色农业产业“独树一帜”的国际品牌,提升河南农业国际化的水平。
2.6 用现代理念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农业现代化
把人口多资源劣势转化为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是河南省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合理实现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农业产业向科学技术密集型农业产业的转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
3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举措
依据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抉择和定位,河南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突出以下推进举措:
3.1 以“特色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升级
按照国家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项目建设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河南省农业区域布局,尽快形成河南省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多个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基地,并把它们做大做强,推进河南省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河南农业“知名品牌”“特色品牌”做大做强。
3.2 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推进农业产业化、集团化、企业化、规模化
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和壮大有竞争力、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高效产业群体系;培养和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延长加工链,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带动优势和特色产业进一步纵深发展,形成区域聚集互惠优势和高效生态经济优化效益,进一步把体现地域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基地、特色优质的农产品集散地和便捷的区域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经济,实现农民组织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集团化,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3.3 用高新科技和信息优化农业、充实农民,实现农业的科技化、知识化和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用高新科技和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业、充实农民,实现科技、知识资本对紧缺资源和物质资本的优化和代替,加快推进农业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水平,发展新型农业现代文化科技,建立农民知识科技素质化培养提高的长效机制。
3.4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摒弃以往“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和资源的高投入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传统道路。由此,在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生产进程中生态环境的最大承载力和生态效益最优化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清洁环保型、循环经济型农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农产品“绿色”水准,实现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 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走国际化现代农业道路
充分发挥河南省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经济和社会资源优势,一是积极实施“引进来”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管理经验和成果、先进技术、尖端装备、优良物种、外商投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和国际援助,提高河南省农业技术装备、产品质量标准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将河南农业纳入国际经济的大潮中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创汇农业,让更多河南品牌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3.6 与城镇化发展同步推进,统筹发展
在我省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农民知识科技的高素质化,并如何有效地实现知识科技素质化的农民从农业向其他产业转移,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按照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同步推进的思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布局,以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建设来吸纳农民进城入居、创业就业;同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集约经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程度,使繁荣发展的城市与现代化的农业和农村统筹发展。
3.7 抓好“闽台”历史中枢关系纽带,铺垫中原经济发展崛起道路
台湾国学大师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国桢、陈友平教授指出,“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在本质上相同”。我国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说:“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本自河南。”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著名学者欧谭生先生也在文章中指出,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1953年台湾的户籍统计,当时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的族谱上记载其祖先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近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63姓共670512户,占台湾总数828804户的89.9%。近年来,到河南寻祖求根的海外华侨、台湾同胞日益增多。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广开招商引资路,并很好地借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凝心聚力,积极作为,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抓好中原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有力促进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