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1-01-02王建龙
王建龙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
一、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逐渐发展了起来,他们水乳交融互相作用形成了骨肉相连的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经济的发展金融就成了空中楼阁。金融的发展结构、层次、阶段、形式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对应。
2.金融促进经济的发展
金融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方便了交易的进行,增加了交易的频次,增加了经济总量,还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增加要素总量,起到了集聚要素的作用,还通过利息这个中介锚,积极准确地阐释了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使他们的经营投资有的放矢高屋建瓴。企业杠杆经营,效率更高,不仅提高了企业配置资源的效率,还提高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发展速度。金融行业自身的产值增长业直接地增加了经济发展总量。
3.金融对经济发展的破坏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总量失控使信用膨胀产生金融泡沫,引起社会总供求和总供给失衡,刺激过度投机膨胀虚拟经济破坏实体经济,增大金融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乃至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发展决定着金融发展,金融服务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二、金融市场的功能
1.基本功能
金融市场具有资金“蓄水池”和资金融通功能。金触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可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使资金在供需双方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地域之间,国际间便利流通,方便了国际间经济合作。
2.创造财富的功能
在金融市场上有闲置资金一方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将资金使用权让渡给生产经营者,经营者通过生产经营提供了就业机会,创造了利润增加了社会总财富,并以股息红利的形式将部分利润回馈给资金提供者,实现财富的二次分配,通过纳税使财政部门增强了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
3.宏观调控的功能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实施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市场了解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吞吐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金融市场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和社会大众,实体经济和社会大众通过利率的变动了解货币政策的调控意图,据此调整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行为,通过层层传导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得到了切实执行。社会各经济变量的变化也通过市场反馈信息,影响中央银行、各金融机构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已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现代国家金融体系。
三、货币供给
决定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因素如下: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具高度的主导性、权威性、独立性。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和控制货币发行量,来调节和控制我国的金融活动,为我国的经济活动提供基础货币。流通中的货币具有无限的偿还能力。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调控市场的三种主要手段,通过以上三种主要方式使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和原始存款得到有效的调剂,从而影响货币供给总量。
2.商业银行
通过低利率贷款的形式货币被从中央银行转移到了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贷给市场主体,差额是商业银行的盈利。商业银行同时吸收央行和储户的存款,通过存款总量的变动,调节了货币的供给量。
3.财政机构
财政机构是财政政策的执行者,根据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在银行的存款额度或者扩大公共支出,通过财政资金的一收一放达到影响货币供给量。由于不断流通往复造成的货币乘数效应,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呈几何级变动。
4.市场中的企业、社会公众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也是每位大众日常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随着市场各群体对货币需求量的变化,通过传导机制最终货币供给量也随之变化。由于市场中各群体对货币需求的变化金融市场来增减货币供给量。如果企业社会公众需求贷款,就会使得金融机构增加货币供给;如果有多余的资金则可以存在银行,从而减少货币的供给。如果是通过发行有价证券来筹资,还会影响货币供给结构。
四、通货膨胀的效应
供需总体平衡的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不会减少经济体系的真实收入,而且会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从一个稍长的时间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最终使得居民的平均货币持有量增加,同时生产提供的产品的总量、类别都大量增加,使得物价并没有太大的增加,而居民的购买力和购买选择空间却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例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以基础建设为主的公共支出,通过金融体系及市场机制的内在运行,辅以加大惩治贪腐、加强市场监管、农民医疗体系全面建设、全国上下一盘棋脱贫攻坚,加大贫困地区的技术培训、文化教育、因地制宜的培育产业,让当地群众有尊严有后劲的脱贫致富消除绝对贫困等多措并举,使我国的经济不仅体量增加而且经济发展质量良好,居民的幸福指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不可预期的使价格严重失调的奔腾式的通货膨胀,会引发效率的严重损失和大量的再分配,带来严重的破坏后果。1923年德国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人们在排队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现队刚排到半途而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到他们购买时价格已涨了四倍。货币不再是财富贮藏,而是财富的大量再分配或者说是财富掠夺的手段。如国民党政府末期的物价飞涨和骆驼票子的历史写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是积极去从事财货的生产而是把精力更多地用在更快的花钱上。奔腾式的通货膨胀或超级通货膨胀不仅会伤害经济的活力更造成极大的贫富差距,物价飞涨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下降,加剧社会动荡造成历史倒退。
五、通货膨胀管控
1.通货膨胀的成因
(1)直接原因。货币供给量大于实际需求量,货币供给量多了标示单位劳动价值的货币就多了,单位劳动价值标价就高了,单位劳动价格乘以相应的工作时间所对应的商品价格自然就高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用以追踪一定时期的生活成本以计算通货膨胀,消费者物价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需求,增大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引起市场担忧。生产物价指数(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生产物价指数主要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由于企业最终要把自身的费用以更高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的变动会同向影响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2)深层原因。①需求拉上供给相对不足。由于商品总供给不能迅速生产出来,满足增大投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在相对的时间段内造成了物资的紧缺供小于求形成通货膨胀。主要表现过度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而出现的价格上涨。如我国经济建设初期对钢材的需求急剧上升,为了拿到钢材各地纷纷派人守在钢厂等钢材,钢材价格水涨船高,就是固定资产过度投资导致的物资相对短缺引发的通货膨胀。②成本推动。由于原材料、人工、水、电、煤、运输成本等要素价格的上涨,造成产成品价格的提高,从而造成市面价格的提高。③体制不完善结构失衡。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使往往导致一国的产业结构失衡,个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国民经济发展失衡而引发通货膨胀。④对未来过度悲观。通货膨胀引起了物价上涨,由于人们不知道这种通胀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大量囤积物资,引起局部更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往往是多种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需要全面综合的分析应对。
2.通货膨胀的综合治理
(1)控制货币供应量。治乱世用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运用,有效地调控货币及信贷总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2)调整经济结构,控制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减少公共支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财政收入,抑制消费快速上涨,以此控制社会总需求。同时增加总供给。仅仅是控制总需求却不增加商品总供给,经济势必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行状态,降低市场繁荣甚至增加失业率。所以要通过技术进步、科技创新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投入产出的比,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控需求增加供给两方面出击相得益彰。
(3)通过限价直接限制物价上涨、通过减税增加了企业的利润有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向市场增加商品总供给,在微观上实现了抑制通货膨胀。
六、金融的脆弱
1.安全边界的界定
一般情况下用利息来衡量安全边界是最全面的。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贷款的风险越大,要求的利息越高,即要求的安全边界越高,反之亦然。对于借贷双方来说,一份基于对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金融政策、人文习惯乃至国内外经济环境等相关因素充分考虑后得出的投资项目现金流量表,对于确定双方都认可的安全边界至关重要。总体来说银行更熟悉整体市场环境,对潜在竞争对手也相对更了解些。就算如此银行也不能完全准确掌握市场的未来状况,做到完全消除贷款风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过去的信贷记录便成了银行是否发放贷款一个重要参考依据。而有的研究者认为,惯例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普遍看法以及其他银行正在贷款的项目是商业银行是否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
2.金融脆弱性的成因
(1)金融脆弱性是金融体系具有的内在属性。由于金融系统本身并不创造财富,而是通过低吸高放吃利差,在经济活动扮演着桥梁、纽带和催化剂的作用,银行的收益和稳定受到诸多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最终会传导到银行系统,决定了金融的脆弱性、影响的广泛性。假如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波及的行业、地域范围、人员是很广泛的,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极有可能会造成下一家银行的倒闭,并以此几何式地飞速延伸。2008年美国房地产业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美并且很快演变成全球的经济危机。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金融业其本身含藏的行业危机因素就比普通行业高的多。
(2)对未来的盲目乐观。在向银行借款时,借款企业对未来满怀希望充满了憧憬,认为自己所投资的项目不仅能够还本付息而且会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可现实是企业的这个美好愿景并没有确切、稳固的基础。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借款企业投资的项目不仅朝着自己的愿景出发,甚至实际情况越来越超过当初的预期,使借款企业对自己的投资以及未来都充满信心,但这种情况有时仅仅是由于投资处在一个经济扩张的时期,过度投资、信贷膨胀导致宏观经济过热。恰恰此时投资预测错误是很难被发现的。这时的市场参与者都因美好憧憬一步步变成现实而变得亢奋,即使有风险警示机制的存在,也会因为潜意识中对未来的乐观自信和向往喜悦厌恶痛苦的自然天性而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越到事物的微细之处心理作用越起到关键的作用。就这样在信用记录权重、安全边界、经济扩张的交织作用下盲目投资,导致市场饱和供大于求,借款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降低,贷款风险正在加大,信用风险敞口一步步扩大。在我国为了防止房地产贷款在银行体系信贷业务中的比重失衡偏离合理水平,防范风险敞口的过于集中。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20年12月31日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并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中资大型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通知明确,202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的,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通知实施之日起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业务调整过渡期为自通知实施之日起4年。除了采取分省分类施策、差别化过渡期等多种机制安排外,还将指导超出上限的银行按年度合理分布业务调整数量,有序做好调整工作,避免出现断贷、抽贷。个别调整压力较大的银行,还可通过申请延长过渡期等方式进行差异化处理,使银行业务调整平稳有序进行。如此小心翼翼的操作充分说明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风险的巨大性、毁灭性。正如国家领导人经常强调的要坚决杜绝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鉴于我国房地产业贷款的超大体量导致银行业务结构的严重失衡,金融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冲击整个社会基础动摇国家根本。
(3)存款者对流动性要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缺乏。对银行的高度信心是银行稳定的根本,由于生产回报的不确定性导致流动性不确定,引起经济上相关指标的变动。当存款者意识到银行贷款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出于恐慌和自救行为存款者集中大规模地提取存款引起挤兑,造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致命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需要国家背书全社会全民托底,但这可能又会使银行有恃无恐,增加道德风险。增强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是治理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关键所在。由于竞争的原因贷款利率被降了下来,这不仅促进了投资规模的扩大同时减少了贷款企业的破产风险。由于提高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七、金融创新与发展
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一般分为制度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创新。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表现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不仅提高了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同时增强了金融的应有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总量和结构乃至特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货币政策的决策、操作、传导及其效果。但由于创新中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稳定性趋于下降,因此必须加强引导监管以扬利抑弊。
八、结语
明确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决定作用,金融依靠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他们相互的融合相互推动。积极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严控奔腾式的通货膨胀,防范信用泛滥、过度投机、虚拟经济膨胀等不良金融现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