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2021-01-02邵盈
邵 盈
(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河滨支行,贵州 贵阳 550002)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的一般性辩论中向全世界承诺: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2019年碳排放占世界能源碳排放总量的28.8%,这一比重是同时期美国和欧盟合计比重的2.2倍。这一承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事件,将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将推动全球绿色减排事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相对于美国和欧盟成员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发展仍具有显著的高碳经济特征。美国于2007年实现碳达峰,2007年~2019年碳排放下降幅度为15.6%;欧盟于2006年实现碳达峰,2006年~2019年碳排放下降了22.4%。从欧美国家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由于具有产业结构上优势,部分已经实现了碳排放与能源消耗的“双达峰”,并且随之实现了“双下降”。我国仍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制造业占比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比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碳达峰时期的水平。由于制造业、工业等部门的能源耗远高于服务行业,我国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要实行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另外,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速上,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将面临中长期经济增长约束。同英国与欧盟相比,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比西方国家晚近100年,同时我国碳达峰时间也相差20多年,但实现碳中和目标比英国与欧盟承诺的2050年只相差10年,所以,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对节能减排和碳汇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机构,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必然为实体经济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转型,这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碳中和的涵义和实现路径
1.碳中和的涵义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定义,碳中和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全球人为碳排放量与碳移除量保持相对平衡的一种状态[1]。由于碳排放主要指的是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碳中和主要指的是全球二氧化碳实现净排放量为零的目标。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到2060年,我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移除量实现平衡,净排放量为零,空气中总的二氧化碳不再增加。碳达峰则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值,然后经历峰值这一拐点后再逐步下降。碳达峰具体包括达到峰值的年份和达到峰值的水平两个基本要素。当经历了碳达峰这一拐点后,说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逐步与碳排放脱钩,并最终实现净碳排放为0,实现碳中和目标。所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二者紧密相联,存在显著的前因后果关系。其中,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和条件,当碳排放总量不再增加后,在通过碳汇技术逐步缩小碳排放与碳移除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净排放为0。碳排放与碳移除的大小均会影响到碳中和的进度。其中,碳达峰的时间和峰值大小决定了碳中和实现的时间和难度,碳达峰的时间越早,峰值取值越小,则后面实现碳中和的难度越小,时间也越短;与之对应的是,碳移除技术越先进也会显著加快碳中和的进度,缩短碳中和的时间。
2.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是要努力实现节能减排,二是通过碳移除技术加大碳移除的力度,实施负排放技术。首先,在节能减排方面,源头上使能源供给系统向低碳转型是实现碳中目标的重要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光伏发电和水电、核电等新能源。其中光伏发电和风能具有低成本和安全性高的显著优势,未来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同时,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效能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技术,如欧盟提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实现2050年的能源消耗减少比2005年减少一半。另外,在能源使用方式上,尽量提倡生产和生活方式向低碳转型,如人们的出行方式尽量实行低碳出行、低碳交通,以及低碳住宅等。
其次,通过负排放技术加大碳移除的力度。实现碳中和并非碳的“零排放”,可以通过负排放技术来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碳净排放为零。负排放技术主要包括碳汇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两大类。碳汇与碳捕集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达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或者技术。碳汇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形式。碳汇既能带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碳汇交易实现其经济价值,有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性的不断优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作为负排放的重点技术和手段,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二、实现碳中和的相关举措
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需要世界各国团结合作,采取一致行动以应付全球气候问题。并付出巨大努力。目前全球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其中苏里南、不丹已经实现碳中和目标,瑞典、英国、法国、丹麦、新西兰、匈牙利6国已经实现相关立法。瑞典承诺将于2045实现碳中和,其他5国定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芬兰、奥地利、冰岛、日本、德国、瑞士、挪威、爱尔兰、 南非、葡萄牙、哥斯达黎加、斯洛文尼亚、马绍尔群岛、中国14个经济体进行政策宣示。其中,芬兰定于2035实现碳中和,奥地利和冰岛定于2040年实现碳中和,除中国以外的其余10国定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和实施各类产业政策,并采取了具体的措施,以更好实现碳中和目标。如韩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新交通等低碳产业发展,实施包括基础设施绿色转型、低碳且分布式能源以及绿色产业的绿色新政,同时积极开展退煤行动[2]。英国制定了包含两大目标及三大核心要素的绿色金融战略,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两大目标为:使资金流向清洁、可持续领域与加强英国金融业竞争力;三大核心要素为:推动国内外金融体系绿色化、促进投资绿色化;通过合作交流及能力建设,领先绿色金融机遇。同时,英国还颁布将汽油、柴油和混合动力车的禁售期限提前到2035年[3]。欧盟的绿色新政涵盖包括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并提出了一系列可持续的投融资措施,包括可持续投资机会、建立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纳入金融体系等[4]。
我国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并认真履行气候变化的国际条约,积极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先后4次提出了具体的减排目标。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首次提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提出,2030年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60%~65%,并争取实现达峰的目标,非化石能源占比达20%,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又提出,升温控制1.5℃内,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再次提出,203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的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第一个目标和第二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三个目标和第四个目标也在积极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我国的节能减排已经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其中,绿色金融也取得显著成效,绿色贷款总量和绿色债券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三、碳中和目标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
随着碳中和逐步在各国取得共识,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影响将日益深远。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做出深度调整,在短期内可能会造成较大的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成本,甚至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如要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能,必须承受前期投资的巨大沉没成本,甚至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和社会公平等问题;另外,还需要对现有的污染进行治理,可能会加大气候的治理成本,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进行权衡。但是,从长期来看,实现碳中和目标,可以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的低成本经济优势,这将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的能源成本,并降低产品价格和提高消费者的社会福利,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碳中和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既可能面临一定的短期的风险与挑战,但是在长期内可能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会,尤其在与碳中和相关的新能源、新产业、新技术等领域,均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和产出,在后疫情时代将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复苏,带动经济走出衰退。银行业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部门,在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同样面临着战略转型和各项业务的重大调整。银行业一方面既要面对短期调整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也要在中长期重新布局,抓住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新发展机遇,引导银行业更好实现碳中和目标,同时也降低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保持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1.碳中和对商业银行的转型风险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实体经济必然逐步大规模向低碳经济转型,金融业必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对于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满足实体经济低碳转型带来的巨大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同时也必须防范经济转型所带来的转型风险。转型风险指的是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由于政策、技术和市场变化对某部分产业和企业带来的风险,并进而转换为银行的信贷违约风险[5]。经济的低碳转型使企业必须面对政策变化、企业技术突破和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风险。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改变经营模式,依旧向不满足低碳要求的公司提供贷款,那么就有可能遭受信贷违约风险。
(1)政策不确定性风险
从政策层面来看,目前全球虽然已有28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但是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没有提出具体的碳中和目标。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差异,各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和制定的相关政策均存在较大差异,国家间的协调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我国而言,虽然已经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但仍然缺乏对于如何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一目标的政策体系,尤其是各个地方与各部门均缺乏具体的碳中和实施路线图,金融机构也没有充分意识到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2)产业转型风险
在碳中和背景下,许多传统产业和企业为了达到减排目标,要不进行产业调整,淘汰掉部分高耗能和高碳排放产能。如传统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业将逐步被光伏、水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所替代,会导致其市场份额将降低。同时,由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下降会加剧化石能源价格下降,也会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碳排放还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产能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使得碳排放达到规定的标准。部分行业不得不通过购买碳排放权作为补偿,以继续从事经营生产。如传统的石化、钢铁、水泥等使用高碳技术需要购买碳排放权。随着碳中和目标的实施,这些行业必须面临碳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所以,在碳中和目标下,很多行业和企业将不得不调整原来的生产经营模式,对生产业务进行调整,这势必会加大这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和贷款偿还能力下降,最终可能导致贷款违约风险。如果某些地区是以高碳产业主导的经济,甚至可能出现大面积的违约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
2.碳中和对商业银行的转型机遇
碳中和目标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气候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的转型风险,但是也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转型机遇。
(1)气候投融资将为商业银行带了重大的转型机遇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然会产生大规模的绿色和低碳投资与融资需求,其中大部分必须通过商业银行得以满足。根据中国投资协会研究估计,在碳中和愿景下,未来30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能效、零碳技术和储能技术等领域需要投资70万亿元。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俊也估算得出,未来3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甚至可能达到数百万亿元。根据《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国家每年在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投资约为5000亿元,这将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为新能源、智能汽车、交通电气化、零碳建筑业、低效能和低碳技术推广等领域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气候投融资将日益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商业银行必须抓紧这一发展新机遇,大力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结构,将信贷重点从传统行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通过转型发展,银行既能通过差异化经营降低金融风险,并有助于拓宽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银行可持续经营。同时,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履行社会责任,提升银行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2)碳金融市场将为商业银行发展打开新发展空间
碳中和目标下,碳交易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将不断得到提升,碳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将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我国的碳市场建设正式启动,并相继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重要文件,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制度及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正在逐步完善。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与壮大,碳交易的现货与期货产品将不断丰富,市场活跃度将不断提升,交易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将为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的相关业务打开空间,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可以更多地参与碳交易平台搭建、碳金融产品定价、碳交易产品设计等中间业务,提高中加业务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的占比,这既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渠道,也可以降低信贷风险。
四、碳中和目标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对策
1.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积极布局低碳经济产业
实施更严格的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增加绿色信贷比例,严格限制“两高一剩”贷款。调整新增贷款投向,贷款重点领域逐步向节能减排和碳汇领域倾斜,贷款范围主要包括新能源、智能交通、交通电气化、新能源汽车、绿色消费、绿色建筑、绿色农业、绿色林业;重点扶持光伏、风电、水电等新能源产业;支持碳捕获与碳封存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支持并参与国家储备林项目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增项目贷款;对煤炭、煤电等化石能源和高碳行业,严格实施贷款配额管理,压缩信贷规模。
2.加快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满足碳中和金融需求
创新融资模式,推动绿色融资,积极开展碳资产质押融资、节能减排收益权质押融资、国际碳保理融资等业务。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开展碳汇交易、碳交易财务顾问等产品或服务,发行与碳排放权挂钩的理财等产品,积极开展绿色信贷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不断开发满足绿色产业发展的绿色信贷新产品,如开发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林权质押贷款、低碳信用卡等业务。
3.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建立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
在碳中和背景下,金融监管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商业银行自身对气候风险的关注度也逐渐加强。商业银行应该主动对气候和环境高风险领域的资产敞口进行有效评估,并开展气候与环境压力测试和情景风险分析,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资产风险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管理气候和环境风险;同时,充分利用信用风险的监控系统,提升风险监控能力。商业银行应该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纳入到整体的商业战略和商业决策架构中,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气候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流程,建设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高银行气候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
4.加强自我碳足迹管理,实现商业银行碳中和目标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自我碳足迹管理。要减少自身经营所产生的碳排放,积极倡导绿色办公,落实绿色办公制度,推动节水节电、节约办公费用、减少资源消耗等制度的落实;实施绿色采购制度,推动新建办公建筑的绿色达标;提高电子银行交易替代率和手机银行、智能自助设备使用和信用卡电子账单替代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