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压氧在突发性耳聋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21-01-02吴静张海燕王书谦杨文婧张洁冰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类固醇突发性高压氧

吴静张海燕王书谦杨文婧张洁冰

1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科护理教研室(沧州 061000)

2沧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沧州 061000)

突发性耳聋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1]。对于较轻的听力损失,耳蜗有一定的修复能力,突发性耳聋发病后可能自愈;然而,在严重的情况下,完全康复的机会相当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溶栓剂和维生素。近年来,高压氧疗法(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被越来越多的耳鼻喉科医生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患者。然而,由于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目前尚不清楚HBOT在突发性耳聋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本综述为突发性耳聋患者应用HBOT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制

早期的学者对于HBOT作用机制的研究,集中在改善内耳供血供氧这一主流方向。HBOT的定义为患者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里(压力范围:2.0-3.0个绝对大气压),吸入100%纯氧治疗疾病的过程。在高压力下,动脉和组织的氧张力升高,血红蛋白携带更多氧气,从而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微循环缺氧状态。随着HBOT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过去的20年中,关于HBOT的一些概念和机制有了重要更新。由一开始的HBOT真实疗效的争议,到现在许多国家突发性耳聋治疗指南开始推荐HBOT作为常规治疗。从仅仅是高压力下提供100%纯氧使缺氧组织得到充分供氧的概念,向了解非常复杂的代谢和免疫机制的方向深入。无论是微血栓形成还是血管内皮损伤,HBOT都可以延长中性粒细胞激活的抑制期,动员血管源性干细胞和提高抗氧化能力,建立保护缺血-再灌注现象的良好机制。总的来说,有效的HBOT可以预防突发性耳聋早期血流减少,局部组织缺血,还可以调节慢性炎症状态[2]。

Paprocki等[3]对接受HBOT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分别测定每一次HBOT前后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发现,治疗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过氧化物酶可分解过多的过氧化氢,抑制线粒体中氧自由基的形成,提高抗氧化能力,避免氧化应激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失衡损伤耳蜗毛细胞[4]。进一步的研究表明,HBOT可以刺激干细胞和生长因子,抑制炎症反应,同时改善微循环,促进氧气从毛细血管扩散到组织[5]。因此,HBOT可直接作为突发性耳聋发病后的一线治疗,单独应用或联合药物治疗,也可作为二线治疗。2012年发表的一篇Cochrane系统综述提到,欧洲海底暨高压氧医学会将突发性耳聋列入HBOT适应症[6]。因纳入的研究样本量均较小,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不足,研究者并不推荐所有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都使用HBOT,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HBOT能改善重症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并且对耳鸣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高压氧治疗的临床应用

2.1 高压氧的治疗

20世纪60年代,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就已应用于临床上。Chi等[7]将60名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T组,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HBOT组患者给予药物联合高压氧治疗。结果显示,HBOT组听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没有明显的并发症。Satar等[8]做了类似研究,却发现了相反的结果。在该研究中,同一年龄层面,HBOT组和对照组的纯音听阈改善水平和有效率均没有显著差异。根据这一结果,研究者猜测HBOT并不能改善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然而,这项回顾性研究设计为随机、连续入选,HBOT组患者均在突发性耳聋发病5天内入院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突发性耳聋发病后15天内入院治疗,导致患者选择存在偏倚,偏倚可能会有利于HBOT组的结果。然而,尽管如此,HBOT组并没有显示出治疗优势。

2.2 高压氧与皮质类固醇联合应用的进展

皮质类固醇可以动员氨基酸,促进糖异生,利用耗氧机制改变葡萄糖代谢,增加耗氧量,较高的耗氧量可能会导致耳蜗缺氧,耳蜗外淋巴中部分氧压下降。因此,在理论上讲,可以在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时,辅以HBOT[9]。近年来,许多临床证据表明,联合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10]。与许多以前的报告相比,这些最新研究由于更好地遵守治疗规范而具有较高的循证医学水平。

国内有学者,纳入了20个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HBOT联合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早期应用疗效优于晚期应用[11]。Krajcovicova等[12]对6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其中47例接受了辅助的HBOT,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天内就开始治疗。结果发现,HBOT组的听力改善率和平均听力提高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HBOT辅助类固醇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

由此可见,HBOT在突发性耳聋治疗领域具有潜在价值。事实上,最新《突发性耳聋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美国),将HBOT和皮质类固醇疗法结合起来,作为发病后2周内的一线治疗,以及症状出现后1个月内的挽救治疗。指南探讨了HBOT的优势和规范化的突发性耳聋HBOT治疗方案,增加了最新的系统性回顾与meta分析报告,作为其支撑。但是,HBOT仍然存在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疗效,且由于存在治疗周期长、经济成本高等因素,该治疗目前在美国并未得以普及。指南呼吁,提高对HBOT对突发性耳聋潜在作用的认识[13]。

3 高压氧辅助治疗的影响因素

3.1 开始高压氧治疗的时间

有学者认为,那些证明HBOT无效的研究,仅占较低的比例。分析无效的原因,可能是太晚开始治疗,也可能是人为将HBOT作为补救治疗。赞同者认为主要的问题不在于HBOT方法,而在于HBOT应用较晚。耳蜗是一种需要消耗大量氧气,但血管供血又相对有限的器官,故容易发生缺氧。应该通过增加氧的扩散,来提高内耳的氧含量。因此,早期应用HBOT可以防止耳蜗出现缺血性半暗带,即类似于脑梗患者出现的介于梗死灶和正常组织间的移行区域。有研究者建议,HBOT可在突发性耳聋发病后24小时或48小时内开始使用。如若超过48小时,建议给予患者HBOT救助治疗[14]。

2016年,第十届欧洲高压氧医学共识会议上,推荐突发性耳聋患者使用HBOT。会议建议使用HBOT联合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即突发性耳聋发病2周内治疗(1级推荐,B级证据)。发病6个月以上的患者,不建议单独使用HBOT,也不建议联合药物治疗(1级推荐,C级证据)。在发病2-4周之间,特别是存在严重的听力下降患者,HBOT可作为皮质类固醇的辅助治疗措施(3级推荐,C级证据)[15]。

Capuano等[16]发现,在突发性耳聋发病14天内接受HBOT治疗,比14天后接受治疗的患者明显恢复更好。Hosokawa等[17]报道,与发病超过7天进行治疗的患者相比,发病7天以内患者的治疗率明显更高。Xie等[18]研究表明,听力恢复的患者,开始使用HBOT的时间在症状发作后平均5.6天,而未恢复的患者开始接受治疗的平均时间在9.1天。马经忠等[19]分别在突发性耳聋发病后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给予HBOT,结果显示,第一周HBOT介入的患者疗效最好,表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因此,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患者,建议尽早开始HBOT治疗。

3.2 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

正如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对高压氧的治疗效果也有影响。Fattori等[20]研究表明,与10名轻度听力损失(≤40 dB)的患者相比,九名重度听力损失(>70 dB)的患者听力显著改善。Fujimura等[21]发现,当初始听力损失大于等于80分贝时,相比于单独的皮质类固醇治疗,高压氧和皮质类固醇联合治疗后听力改善率更高;当初始听力损失小于80 dB时,没有发现这种差异。在这项研究中,患者发病后平均6.3天开始治疗。Adjuk等[22]也有类似的研究结果,对22位听力损失大于60 dB的患者,辅助HBOT后可明显改善听力;对21位听力损失小于60 dB的患者,效果并不显著。

以上研究均表明,听力损失越严重,HBOT似乎越有效。但是,这可能仅源于以下事实,即损失越严重,所显示的效果就越明显。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听力损失越严重,组织缺血缺氧越明显,高压下会有更多的氧气溶解到血液和体液中供人体利用,听力改善越显著。另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越严重的病例,其自然恢复的可能性越低,因此治疗效果可能更容易检测或更具统计学意义,并且在临床上更相关。

3.3 年龄

年龄是影响HBOT疗效的另一因素。Sherlock等[23]提到,在78名HBOT患者中,年龄小于50岁的患者比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听力改善更明显。Aslan等[24]发现,50岁以下的患者经过高压氧治疗后,纯音听阈水平提高显著。Edizer等[25]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患者,治疗后恢复率明显较低。由此可见,HBOT辅助突发性耳聋治疗的中青年患者,其治疗效果优于老年人。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自身免疫力逐渐降低。尤其老年人,听觉系统较中青年退化更加严重,故更容易发生听力损伤,但其代偿修复能力弱,对HBOT和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差。因此,年龄的增长是HBOT预后的不利因素。我们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即年轻患者治疗效果较年长患者好。在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进行突发性耳聋治疗时,应有所侧重,尤其对年龄较大的患者,要引起重视[26]。

4 高压氧治疗的副作用

HBOT对患者而言是一种相对耗时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必须在至少10天的时间内在氧气舱中治疗90分钟。Attanasio等[27]研究了每天增加第二次HBOT,观察是否影响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结果。研究者对突发性耳聋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HBOT(2次/天,共5天)及(1次/天,共10天)。结果显示,两种方案在听力改善水平和总体有效率上没有显著差异。因此,作者认为,每天两次HBOT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每天一次HBOT相比,治疗时间较短,可以减少患者压力,对患者患者来说更容易接受,更符合患者的需求。虽然使用HBOT产生严重副作用的风险很小,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中耳和鼻窦气压伤[28]。Fujimura等[21]研究表明,在67位经高压氧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有17位(25.4%)出现了并发症。其中,9名患者出现了中耳积液,4名需要行鼓膜切开术,1名患者做了鼓膜置管术。并发症的出现是高压氧临床应用推广的最大限制,如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高压氧治疗的应用至关重要。

对此,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来不同的解决方案。陈伟兵等[29]利用麻黄碱滴鼻,研究药物对于高压氧治疗下耳气压伤的预防作用。结果发现,麻黄碱可有效收缩鼻粘膜及血管,改善鼻腔通气,促进咽鼓管开放,从而有效降低了HBOT后耳气压伤的发生率,对中耳气压伤的预防有重要意义。李东娟等[30]对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借助鼓膜治疗仪给患者行耳正负压治疗,患者耳气压伤及耳闷耳痛的并发症明显降低。国外研究者,将接受高压氧治疗的10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名受试者给予常规高压氧治疗,实验组的50名受试者根据高压氧舱自动控制系统和相关鼓膜电导算法,给予个体化的压力治疗,每个受试者的目标压力不同,最终,实验组的受试者没有一例发生气压伤[31]。

此外,应严格把握突发性耳聋行HBOT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我国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分会2015年公布的高压氧适应症,将突发性耳聋列入其中。禁忌症包括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将未经治疗的气胸列为HBOT唯一的绝对禁忌症,同时患有此类疾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禁止HBOT。相对禁忌症包括:(1)重度肺气肿;(2)重症上呼吸道感染;(3)重度鼻窦炎;(4)支气管扩张症;(5)血压过高者(>160/100mm Hg);(6)心脏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7)未经处理的恶性肿瘤;(8)心动过缓(< 50 次/min);(9)早期妊娠(3个月内);(10)视网膜剥离患者;(11)活动性内出血及出血性疾病;(12)结核性空洞形成并咯血者;(13)早产儿、极低体重新生儿(≤ 2000g);(14)肺大泡。相对禁忌症在经过合理的治疗后,有些禁忌症可以消除,继而能实施HBOT。如果不能消除禁忌症,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充分考虑疾病转归,再决定是否行HBOT[32]。

5 结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HBOT已广泛用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但对HBOT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等,尚有争议。本文系统性描述了HBOT的应用进展。随着医学的发展,HBOT体系越来越完善,个体化治疗逐渐突出,并发症得到一定的控制。并且,早期联合皮质类固醇治疗突发性耳聋,已被许多研究者证明有益。我们认为,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逐步形成标准的治疗方案,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做出进一步努力。

猜你喜欢

类固醇突发性高压氧
类固醇治疗肾病综合征儿童致激素性青光眼的相关进展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优质护理在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国家教育考试的应对策略——以甘肃省为例
面部整形术后水肿的治疗进展
迎接高考吸点氧靠谱吗
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及意义观察
类固醇激素的低温等离子体质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