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者仁心 不会过时

2021-01-02袁英红

中国医学人文 2021年3期
关键词:利他主义仁心医者

文/袁英红

最近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医者仁心”是一个传统文化概念,在当下,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对医务人员诸如“仁爱”“情怀”的强调,不仅无益行业发展,甚至是有害的,对此我们不能无动于衷。

医学中的“仁爱”,指的是一种道德取向和职业情怀,它包括诸如无私奉献、利他主义、人文关怀,以及某些情况下的牺牲与奉献。

与所有社会观念一样,道德有其根植的社会土壤。抛开现实条件与时代特征,空谈“绝对的道德”没有实际意义。如果用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医学技术的局限性来佐证“仁爱”的有限性,同样是荒谬的:没有哪一条职业道德,会要求医生什么病都治得好,什么条件下都必须滿足患者不可能达到的需求。

但是,对“实然”的认识,并不否定对“应然”的弘扬。正如老话所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仁爱精神应该成为医者普遍的道德追求,虽然有时我们做得并非完美,但向上向善的愿望应当永驻心头。

诚然,人们没有理由要求某个职业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必然拥有高于社会平均值的道德水准,但当人们进入某些行业的时候,面临的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同样是一种道德抉择。比如说,某人选择成为警察、消防员或军人时,他必然承担着公众与他人的道德期许:他应该是一个认同乃至追求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一个法官或者律师,则意味着需要对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念有更强的坚守。医务人员的职业行为关乎人类的生命健康,是少有的入行前需要“宣誓”的行业之一。自然而然地,这一职业也具备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道德属性。人们对“白衣天使”“白衣战士”的称谓,既是赞美,也是期待。尽管只是比喻,但医学神圣性与崇高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段时期内,“医生也是人”的说法好像很有市场。这本身谈不上对错,却在传播中被无限泛化,几乎成了各种私欲的挡箭牌。这种论调下,一切自私自利、精于算计似乎都具备了合理性和正当性,对道德准则的坚守则成为了一种绑架。

医者当然也是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中的缺点、瑕疵是不可对抗的,崇高与神圣是遥不可及的。正如在2020年的抗疫斗争中,无数医护人员自发写下了“不计回报、无论生死”的请战书,就是医者仁心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人们礼赞这种精神,并不是要让医者把安全抛诸脑后,更不是要让他们毫无防范地暴露在风险前。相反,倡导危急时刻承担责任的勇气和牺牲奉献精神,与完善的防护措施和物质激励手段并不矛盾,也无法相互替代。

笔者所在的武汉市第四医院,是武汉市首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在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候,高负荷超强度的工作是大家的常态,很多同仁都是“轻伤不下火线”。有的人甚至在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刚一康复就走进血站,献出热血支援抗疫……他们和无数医务工作者的付出,共同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无私利人的白求恩精神。

医学严谨却不冰冷。既要讲究科学技术的精确,同样富有人文关怀。医者不是单纯的“技术人员”,同时也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心理导师。承认医者和医学的局限,不等于消解医疗事业的崇高与神圣。对医者个人权益的保障与维护,也不等于否定奉献与牺牲的重要,更不能把医患关系庸俗化为单纯的“购买服务”关系。这在当下,是必须予以明确的。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仁心医者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中国少年仁心大
初探婚姻家庭法中的利他主义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论“斯密问题”中的自利动机和利他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