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个人的经济学
——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有感

2021-01-02严淑琼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交圈经济学公平

严淑琼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大多数人对经济学的第一印象,一定是将其与市场相结合来看待,这当然没有错,经济学分析的对象就是市场经济。但在本文中,更想分析经济学思维是如何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从经济学中延伸出来的理论如果与生活相结合,又将会带来怎样的思想碰撞。

薛兆丰博士认为经济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规律,而这个互动规律的界限是我们与陌生人之间的。因为个人的局限性,我们的交际依然存在于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而我们的认知与判断也主要依托于此,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交际圈,早已扩大到与许多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之间进行互相合作了。经济学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

一、公平与效率:一件事的两面性

公平与效益,看似是两个对立面,二者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想要得到公平,就需要放弃效益,反之亦然。但在经济学中,我们能够得到这样一个观点:在思考如何得到公平这个问题时,效率已经是被考虑的因素之一了。但这个效率,不单指社会中某一个成员的效率,而是整个社会能进行长远发展的效率。

使整个社会进行发展,是得到公平结果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预想中的公平结果很可能会出现偏差。

1970年,传播学家蒂奇诺所提出的“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的形成,就是未着眼于整个社会的效益而导致的结果。

所谓“知沟理论”,是不同群体由于社会经济上的差异,导致获取信息渠道上的不对等,从而无法接收到同等数量的信息。这样一来,大众传媒传播的消息越多,而二者得到的信息偏差就越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条无法跨越的“知识鸿沟”。

而20世纪60年代之所以会出现“知识鸿沟”,恰是由于美国学校关于“公平”的呼声日益高涨。贫富儿童在成绩和学习能力上存在明显差距,家境富裕的孩子能够轻松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家境贫困的孩子除了学校却没有其他获得知识的渠道,这显而易见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针对这个现象,美国政府出台了应对政策,为了让家境贫困的孩子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政府联合电视台制作并推出了《芝麻街》系列片。但是在后续的调查中却发现,《芝麻街》的推行,不但没有拉近贫富儿童之间的差距,反而更进一步扩大了二者之间在成绩和学习能力上的鸿沟,因为能够轻松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如电视、广播等)获取知识的还是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

以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美国政府推行《芝麻街》系列片的举措之所以会导致贫富孩童之间“知沟”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实施未能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考虑对象,而是单单只想达成设想中的公平结果。如此一来,反而事与愿违。

我们因此而得出经济学中有关“公平与效益”问题的结论,只有让社会能够往前进步的规则,让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正面影响的举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平与效益并不能够分割来看,二者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性,只有顾及其中一项,才能达到另一项。

二、自私与爱心:人性中的两面性

人性是自私的,但自私的同时又具有爱心,这乍一听似乎是相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人性本来就是复杂多样的,一个人在社会中不可能只扮演一个身份,例如一个警察,他不仅扮演一个警察的身份,他还是其子女的父亲,是其父母的儿子。他在扮演警察这个身份时,一定是小心谨慎的,对待嫌疑人的态度必然跟对待自己子女、父母的态度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并不代表他是自相矛盾的。

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一书中就提出三个观点:首先,人应该具有自私的一面,不自私意味着不爱自己,不爱自己的人也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英国作家王尔德也提出过一句很著名的言论:“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其次,人在自私的同时,还具备有同情心。所谓同情心,就是能换位思考的能力,也是一种共情能力,能感受到别人的幸福与痛苦,将其他人的幸福等同于自己幸福的一部分。

最后,每个人的同情心所能涉及的范围都很有限,并且是随着范围的扩大而迅速递减。我们每个人的爱心都只能体现在自己社交圈范围内,体现在与我们建立了联系的几个人身上。我们无法感知社交圈以外的人痛苦的情绪,同样,社交圈以外的人也无法感知我们的情绪。例如,我们通过媒体看到某个陌生人的遭遇,可能会用几分钟的时间感叹其命运不公。但与此同时,假设我们周围发生了任何一件其他的事,这件事的重要性都远远大过于那个陌生人的遭遇。因此,陌生人之间的互助,想要依靠爱心,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借助市场的调节。亚当·斯密也提出,每个人都无法被所有人喜欢,而我们每个人每天又都需要与许多人进行协作,小的社交圈可以依托爱心与同情心来维持,但大的社交圈只能依托于市场。当然,亚当·斯密还强调,要将自私和爱心,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合适的社交圈中,不要将自私用在小的社交圈里,也不要将爱心用在大的社交圈之中。

亚当·斯密还提出,人自私的一面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个体成员不需要着眼于整个社会,只需要注重自身的社会福利即可。在这个过程中,一只“看不见的手”会让他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转变为推动整个社会改变的力量。他的自私,是能够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

三、欲望与稀缺:推动社会发展的两个条件

稀缺对于经济学来说,是一个既定事实,也是经济学存在的基础。

稀缺所指的对象,不仅是那些能够看到的有形的资源,像是石油、天然气,还包括很多无形的物质,例如,注意力、信任等。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能够随意建立起来的,需要在二者或者两个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之后,才能决定信任产生与否,因此信任是稀缺的。

经济学中的“稀缺法则”,是针对资源的稀缺而提出的。而将社会成员欲望的无限性与有限的各类资源相较来看,资源的合理运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更为重要的话题。

稀缺资源的合理运用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之一,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1898-1984),他在对经济学所下的定义中提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科学,而“稀缺法则”永远贯穿于人类社会的任何时期与阶段。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历史上各大流派有关经济的思想就已不再单单仅从“人的欲望”为角度进行思考了,而是更深层次的以人的欲望与满足欲望之间的关系为落脚点进行思考。例如,荀子所提出的“欲多而物寡”,恰好与今天现代经济学中“欲望与稀缺”思想不谋而合,这也正好证明了,稀缺法则适用于人类社会任何时期与阶段。

人类欲望具有无限性,在利用有限的资源时,就必须合理地使用资源,也需要将资源利益最大化,在进行选择资源用途的同时,歧视应运而生。除开被选择的,未被选择的用途就是被歧视,按照薛兆丰博士的观点来看,歧视也可以被称为是“区别对待”,选择与歧视,同样也是经济学中的一对关系。

对于稀缺的资源而言,选择是无法避开的,这就意味着区别对待也是必须面对的。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在其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中提出观点:歧视一定会付出代价。

假设在一场演讲比赛中,有两个主题可供选择,我们选择了主题A,对于B主题而言,它就被歧视了,最后A主题获得了第二名的成绩。但B主题会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就永远不得而知了。

我们选择了一项就注定放弃另外许多项,而被歧视的这“另外许多项”,会有怎样的走向,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就都是未知的,或许这些另外的选项比被选择的那一项能带来更多的效益,但这就是歧视会付出的代价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

四、结语

我们很多人传统观念中的经济学,都是与市场经济挂钩的。但经济学思维其实存在于很多方面,如本文所述,我们用经济学思维来看传播学中“知沟理论”的产生,能一针见血地找出美国政府政策导致失败结果的原因。同时,将经济学思维运用于人际交往,时刻提醒自己把人性中的两面性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合适的社交圈之中。由此可见,经济学的分析对象虽然是市场经济,但经济学思维却是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我们运用经济学思维去看问题,很多事情就能够得到完满的解释。

猜你喜欢

社交圈经济学公平
公平对抗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怎样才公平
新语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简明经济学
笨柴兄弟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理财书苑
帮害羞宝贝打开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