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探究

2021-01-02翦铁刚

课外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情趣高中语文课文

翦铁刚

(南乐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河南 濮阳 457400)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其中审美情趣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力。因为情趣是传统文艺理论中的美学元素,是当代审美教育的一个关键词,把情趣从艺术活动引向生命活动,使得人的思想情趣也表现出审美特质。作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承担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审美教育中将审美情趣作为核心要素,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审美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并不局限于培养其审美倾向,建立审美标准,还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发挥情的渲染作用、熏陶作用,使情和趣贯穿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全过程。而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对学生成长和成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灌输知识、培养技能,还要求学生树立自由独立的精神及高尚的审美品格。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不仅容易受到正确审美理念的引导,也容易被错误的审美观念腐蚀,但他们并不喜欢教师喋喋不休地说教,审美教育就成为良好的途径,通过教会学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使其规范一言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审美情趣素养的情感性特征,在审美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趣味和体验,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情操,构建轻松的、美好的教学环境,将学生领进审美境界,加强语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策略

(一)渗透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审美趣味

文艺就像老酒,年代越久远味道越醇厚,但当时空的距离过于遥远时,学生不了解相关的知识,缺少必需的经验,自然无从欣赏。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审美理论知识,为学生架通时空桥梁,构建与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相符的审美标准。换言之,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文化心理必然发生改变,高中生和作家没有生在同一时代,在审美认知上难免存在差异,教师有责任通过审美理论知识的渗透消除这样的差异,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审美趣味,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

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这是现当代散文名篇,过去教师习惯花费很多精力讲解,想方设法印证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是多么的清、静、悲凉。而学生就像做证明题一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课文,最后却不清楚这一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清、静、悲凉为什么是好的呢?鉴赏秋天的清和静是高中生可以理解并接受的,他们最不清楚的地方在于为什么悲凉也是美的。古代文人笔下的秋悲凉萧瑟,通常是和家国之思、怀古伤今有密切联系的,近现代文人笔下的秋一般是收获、活泼和喜悦的,学生理解其中的美时几乎没有障碍,但郁达夫写悲凉的秋不因壮志难酬,也不因思国怀乡,其悲凉与任何“伟大”没有关系,他反而享受、思念悲凉的北国之秋。这正是郁达夫与其他文人的差别所在,也是这篇课文审美境界的独特之处。故都北京固然不缺少声色,郁达夫却抛开所有繁华富丽,只追求清雅悲凉,他眼里的白色蓝色牵牛花很美,看着都市闲人拉长音说话也有恬淡超脱的美,这样的审美和郁达夫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关,古人追求艺术清雅、思想超脱。教师将这些理论知识渗透到课文鉴赏过程之中,让学生明白课文与众不同的美,使其连通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形成浓厚的审美趣味。

(二)重视文本细读,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和文本是密不可分的,立足于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是教师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文本细读本就是学生对课文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主观上的情感投入。人们感知任何事物时都难以即刻理解,需要慢慢体会,用心感知事物的内在美。只有让学生摆脱理性分析的束缚,通过细读全面掌握文本,才能感知文本的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奠定审美情趣素养提升基础。

在《我与地坛》的讲解中,很多时候都固定地将文本理解成儿子思念母亲。只是这样的理解不够全面,没能将文本的审美教育价值发挥出来。如果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较少,更无法对文本内容引起共鸣。所以教师要强调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这篇课文:第一,母亲对儿子奉献无私的爱;第二,儿子深深追忆母亲。比如教师在讲解时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作者在文本中的追思母亲之情,通过儿子和母亲之间的双向互动和转化,感受母子亲情。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静态的、不变的,儿子对母亲的爱却是动态的、变化的,从无知变成悔恨,再变成追思,双向的亲情正是课文的独到之处,是其真正的审美价值。通过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把握母子的错位之爱,引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长辈相处的情感共鸣,实现审美教育,对文本产生审美满足感。

(三)挖掘想象潜力,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想象是针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或者心理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需要驱遣想象才能领会。高中生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加以激发、培养,使其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结合个人经历化无声为有声、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态为动态,进入特定的情境,获得美的教育,建立审美情感。

在讲完《边城》以后,教师就可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讨论,即: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情节,翠翠、傩送和二老等人物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其想象力,出现多种“答案”,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知,深刻感受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人格。在讲完《祝福》以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潜力,尝试以“祥林嫂之死”为主题改写小说,利用某个场景将祥林嫂死亡的悲剧因素集中表现出来,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夫权、族权、神权等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感知作者表达的悲剧美和情感。

(四)加强拓展教学,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语文需要长期的积累,除了以上课堂教学策略,教师应加强课外拓展教学,让学生在更多审美教育素材和实践活动之中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素养。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很多知识都能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对其提高审美情操有重要积极影响。因此,教师要从优秀传统文化切入,找出经史典籍、礼乐诗书等,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成为具有审美情趣的优秀人才。如先秦诸子散文、《诗经》《离骚》和唐诗宋词等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均是高中生汲取精神养分的源头活水,是古代文化精神极其精美、深刻的聚光点,蕴藏了古代先贤的人生追求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审美情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扩大阅读面和视野,欣赏千年文明,去接触、去感受一颗又一颗鲜活的心,与之共振,回味字里行间美好的情思,积淀传统文化,陶冶思想性情,点燃创造的火花,表达真情。

当然,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创造美,教师在语文教学之中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大胆走出教室,进入社会,有机整合教材知识与社会实践,增强创造美的能力,不断陶冶审美情操。如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书法、演讲等比赛活动,配合手抄小报、黑板报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表现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观看电影、参加文体比赛或者文艺演出、进行参观访问等,开阔审美视野,陶冶情操,最终激活审美情趣;组织学生开展创新类实践活动,包括电脑绘画、科普绘画、制作创意模型、撰写科技小论文、设计电脑程序、参加创新型竞赛等,让学生建立开放意识,基于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释放创造激情,提高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善于创造美。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高中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上述策略致力于学生审美情趣素养的提升,用满腔热情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加强审美教育,让学生产生审美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情操,形成审美情趣素养,循序渐进地发展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情趣高中语文课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细致描写再现情趣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