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公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
2021-01-02刘媛媛
刘媛媛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河北 石家庄 050011)
一、前瞻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公路产业发展方向界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等多元因素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一方面在需求侧,一些行业过剩的产能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负担;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明显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供需关系产生结构性错位。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提出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要求。按照党中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思路,交通运输部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的若干意见》《2017年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要点》等文件,围绕“简政、降费、增效”降成本,在交通运输领域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服务品质,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截至2020年6月,在补短板、降成本、增动能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积极成效。围绕交通扶贫、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完成了京张高铁、延崇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开工和投产运行。提前实现乡镇、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的扶贫目标,建成农村地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河北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万公里。通过降低公路收费,发展多式联运等各种方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负担;加快推进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应用创新,推动交通运输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培育交通运输新业态,加强与先进制造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推进交通运输创新发展方式。
公路产业作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和公共基础设施,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经济支撑。随着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公众出行需求不断增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面临加速成网和路网等级优化的繁重建设任务。深化公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设交通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也必将包括补短板、降成本、优环境、强服务、增动能等具体方面。
二、现状归纳:河北公路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
河北公路产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十三五”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率先突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高质量规划和建设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冬奥会交通项目并投入使用,打造融合奥运元素五环大桥等景观桥,建成世界最长螺旋隧道金家庄螺旋隧道;有序实施100余项运输服务保障任务,公路网通行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效益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为建设交通强国、经济强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总结实践做法,主要有以下几项。
1.提高公路网覆盖率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点,加快综合公路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安全、便捷、绿色、经济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十三五”期,公路新增1.5万公里、达到20.5万公里,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农村公路达到7800余公里、2万公里、17余万公里,县县通高速如期实现,“六纵六横”通道联通全国主要城市群,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全国联网。
2.提升公路出行服务质量
收费公路制度改革更加深化,全面执行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和货车通行费计费方式,实现高速公路入口不停车称重检测,全面推进全省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作。坚持实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全省公路行业可量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成果显著。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加快推广。
3.全面提高安全绿色水平
强化智能建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与公路交通融合程度更深、覆盖面积更广。公路产业新能源、新技术加快推广,重要公路路段实现机械化清扫,新区强化“四新”技术应用,创建“雄安质量”。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应绿尽绿,张家口草原天路、承德一号风景大道、邯郸圣福天路等美丽农村路成为公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
4.创新公路产业体制机制
强化制度引领,深入推进干线公路预防性养护、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公路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公路投融资体制、综合执法改革,债务风险防控持续稳定,“政府主导、属地管理、企业自律、部门监管”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农村公路“路长制”深入实行,货运源头监管、高速公路治超联合执法工作不断加强。
同时,公路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公路网功能布局不完善、不平衡,跨区域通道联通不足,贫困地区公路基础设施短板依然明显,消除瓶颈、优化网络等结构性供给不足问题依然凸显,构建便捷、高效、智能、安全的现代公路网体系任务依然艰巨,公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适应公路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等等。这就需要持续转变发展思路、方式和路径,优化结构、转化动能、提质增效,逐步减少和缓解瓶颈制约。
三、对策建议:推进河北公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1.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路供给质量
推动全省公路网实现开放互联、高效通达,充分发挥不同等级公路服务功能。第一,提升高速公路对较大城镇、产业园区、综合枢纽、旅游景点等的覆盖率,实现在更广区域范围的互联互通,强化主通道能力,逐步消除网络瓶颈,形成更加便捷通畅、安全智慧的高速公路网络;第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重要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实施国省干线提质改造工程,加快推进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和未贯通路段建设,加速实现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的顺畅衔接,最大效率地发挥干线公路网转换作用;第三,依托乡村振兴政策,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前期建设成果基础上提升农村公路网络质量,加快有条件地区农村公路的提档升级,结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做好农村公路沿线绿化、美化,拓展路域旅游服务功能。
2.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公路服务水平
第一,深化推进行业改革,完善省、市、县三级公路管理体制与运行协调机制,明确组织定位,明晰职能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权责一致、依法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完善公路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专项债等公路发展资金保障机制,依法依规推进公路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第二,贯彻服务理念,加快拓展 E T C 服务功能,做好公路服务区文明服务工作。巩固优化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完善与企业对口服务机制,不断满足公众高品质出行需求;第三,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巩固农村公路管养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公路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完善村道议事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丰富常态化、多元化、规范化的村道管养方式。
3.创新公路产业发展动能,推进全要素智能化
第一,做好智慧公路顶层设计,推动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加速实现公路产业在交通监测、指挥调度、公众信息服务、突发事件应对等领域的数据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第二,推行BIM等创新技术应用,推动公路基础设施与信息、网络、新能源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促进公路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营和管理等各方面实现智能化;第三,以全产业链运营理念为统领,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完善公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体系,鼓励领军企业、科研单位在公路建设、养护、运营、管理全过程中积极参与创新,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对深化公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