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0T架构分析的我国船舶行业重点竞争战略选择
2021-01-02朱奇男
朱奇男
(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上海物资分公司,上海 200090)
一、世界造船厂竞争格局及垄断带来的优势
2020年上半年全球造船完工量达到4779万载重吨和1454修正总吨。中国造船完工量1758万载重吨和482万修正总吨,占比37.8%和33.1%。位居世界首位,韩国金额日本次之。尽管我国已成为船舶制造大国,但船舶制造业依然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结构性缺失,即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体现在高附加值的高端船型、船舶配套产业相对落后。
韩国三大船企业针对某些领域技术发展方向,可精确识别与把握,明确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投入较大的资金成本,韩国造船企业每年将总产值的3%用于高端产品研发,足以使国内造船船舶设计机构羡慕不已。传统垄断理论认为,在自由经济市场一旦出现市场垄断,就无法形成竞争机制,导致陷入恶性循环。英美政府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强制把一些垄断企业进行拆分,比较著名的案例有标准石油公司、AT&T,最近美国两党提案反垄断改革,亚马逊、谷歌、苹果、书脸四巨头或遭拆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生产具有空前庞大的规模。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为34个小公司后,如今都已成为世界级巨头,例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壳牌、英国石油公司。在垄断具有诸多弊端的同时,笔者认为垄断本身是技术进步发展的产物,技术进步不仅使资源投入获取更多的产值,而且制造出创新型的产品。我国的经济问题有着特殊性,我们国家的垄断企业几乎都是国家控股,董事长均为国家聘用,不仅每年为国家创造巨额利润,同时也是国家安定、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船舶行业现状及竞争战略SWOT分析
1.我国船舶行业现状
2019年1月~11月,全国规模以上的船舶工业企业1052家,实现主营业收入3947.7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船舶制造企业2879.9亿元,同比增加10.6%;船舶配套及修理企业分别同比增长7.3%、15.3%。自2019年6月日本G20峰会之后,全球经贸发展预期具有改善的迹象,但由于国际政治环境变化较大,尤其疫情导致船厂开工缓慢,也使得新造船市场短期内积压,2020年12月国内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043点。
2.我国船舶行业竞争战略SWOT分析
(1)机会(O)
新环境背景下,我国船舶行业发展包含以下机会:①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期,为船舶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船舶工业调整,为船企应对危机具有一定的鼓励、引导作用;②生产经营类信贷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加大,建船舶实行抵押融资范围扩大,积极引入科技含量较高的配套设备、海洋工程产品等,加强船舶产业相关创新、设备支持;③加大对船舶工业聚集区的支持力度,促进船舶制造的规范化及协作效应,提升生产效率;④综合性航海及船舶高校加强学科建设,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船舶工业发展提供助力;⑤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扩大内需政策已显现积极效应。发展基本建设项目,促进沿海地区建材实际需求,社会发展促进能源、物资进口量的增加。
(2)威胁(T)
首先,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造成航运市场遭受较强的冲击,船企生产进入低迷期,船东融资进入困境。金融机构将船舶行业纳入高风险行业,增加船舶信贷风险,加大各方面审查力度,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凸显,加剧我国船舶行业发展多项冲突;其次,能源短缺及污染仍是我国乃至全球关注问题,低端产能过剩,且不同程度对环境造成污染,部分造船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基础上,面临较大的风险。即便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其未形成规模,产品结构缺乏合理性,自身抵御风险能力薄弱,最终面临市场淘汰;最后,船舶价格下降幅度大,新增订单难以覆盖其亏损成本。新兴造船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设计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损害该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3)优势(S)
一方面,我国岸线绵长,水运条件优越,地缘优势显著。航运整治不断优化,码头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通航条件和能力大幅度提升,全球前二十集装箱大港,我国占据约一半,均需大量运力支撑。我国船舶行业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力,拥有良好的技术储备研发能力,特别在普通船型上可显示自身核心竞争力,相关专业院校培养形成梯队,为核心技术存在的难点做好攻克后备力量;另一方面,船舶配套发展较为滞后,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三大主流船型设备本土化率为仅为54%,而高技术含量等占比更低。
(4)劣势(W)
首先,伴随供求关系失衡,造成船价持续下降,行业内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特别针对缺乏市场知名度的生产企业造成致命打击;其次,生产效率低下,且工艺较为滞后,设计力量较为薄弱,以粗放型管理为主,对企业自身核心问题把控不清,原材料及设备利用率较低;最后,产品档次不高,结构缺乏均衡。我国主要以普通散货、低附加值船型为主,高附加值船未有本质创新及突破,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受限,与韩国企业市场垄断优势地位具有较大差距。
三、基于SW0T架构分析的船舶行业重点竞争战略选择
1.SO战略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行业扶持力度
作为战略性产业,船舶行业一直以来备受政府关注及扶持,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全面落实《国家船舶行业振型规划》各项匹配政策,并将船舶金融体系建设完善,加大研究以政府为主导,鼓励银行创新船舶行业信贷融资方式,给予船舶行业有序发展提供较强的资金支出,稳定造船订单,降低经营面临风险。
(2)重视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背景下,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竭动力,船舶行业需将传统工艺模式改革,缩短生产周期,提升生产效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应全面解读相关扶持政策,准确识别及把握各类原料下跌的机会,加快技术改造并提高装备水平,引导产品更新换代,将核心置于含金量较高的产品中,将高端市场为最终落脚点。支持企业加强国际合作,与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可积极借鉴韩国船舶业的经验,船企规定每个员工必须每个月提出两条以上建议,确保企业创新能力。
(3)加强科技投入,培养专业素质人才
普通船型由于供求失衡,交易逐渐下滑,传统能源匮乏,绿色节能船舶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市场多用途船、重吊船、液化气船等增加,应积极引导国内企业提高科技水平。针对我做国外订单较少问题,应积极发展配套政策,推广并扩大享受优惠政策对象的范围。伴随大环境不断变化,船舶行业更趋于自动化,人工成本优势日渐削弱。船企应加速培养高素养人才,鼓励和引导院校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加快相关船舶学科建设,鼓励支持开设船舶学科专业,培养研发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全面为船舶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WS战略
首先,应实施关注现阶段航运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新出台海事规范,将传统老旧的船舶分批进行淘汰,提升我国船舶行业在国际市场份额;其次,逐步完善以船舶交易、物流等服务体系,并积极鼓励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钢铁、航运等,相互联动发展。同时,掌握产业链核心点,加大扶持船舶配套企业,促进其规范化及标准化;最后,发挥船舶行业协会价值,展示其介质枢纽作用,加强产学研沟通和合作,构建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将信息、技术以及服务集于一身,为船舶企业决策提供全方位的咨询。
3.WO战略
加快完善支持行业发展政策和配套体系建设,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发展制度,不断将内部进行优化及创新,明确各主体权责,优化生产条件,加大人员培训教育,提升管理水平。深化评估和监管职能,重视质量及安全监管,根据国家出台相关评价文件,如GB/T 3000-2019等开展评价和复查,不断完善行业管理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促进船舶企业市场规范化。
4.ST战略
一方面,产业链扩展。应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速度,形成集聚优势。引导企业准确把控老旧船舶淘汰机遇,逐步延伸至产业链下游,从多方面为船企创设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船舶拆解、配套等。或可逐渐入驻上游企业,通过进入航运企业、融资担保、海洋工程为代表的业务多元化,大型造船企业通过综合重工化等方式,规避市场危机,补偿船舶市场下滑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解决资金困扰。提升资金利用率,维持充足的现金流是解决资金困扰核心途径。现阶段,中国船舶行业进入资本竞争阶段,中小船企面临大面积整合,如加快金融创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升船舶行业竞争力。
四、结语
为了增加我国船舶行业国际市场份额,我国需充分认识世界船舶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意识到逐渐趋于高端产品。在国际化船舶市场中,大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优势明显,国际船舶市场更趋于垄断。因此,我国需从多方面实施应对举措,“无死角”弥补船舶行业发展的不足,增加船舶行业高速发展的增长点,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