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分制管理改革与实践

2021-01-02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考核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00)

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做出新的举措,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广大学生自主发展、多样化成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形成“优秀学生早成才、更多学生快成才、多出优质人才”的局面。坚持持续改进,构建自主学习的制度支撑;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 学分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1.1 科学规划学分制改革

学校自2000年开始推行学分制改革,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2004年是试点改革阶段、2005-2011年是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至今是深化提高阶段。

试点改革阶段(2000-2004年):2000年开始主要以部分本科专业为试点进行学分制改革,2002年出台了《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本科生导师制管理规定》《学分制网上选课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措施,本科生学分制改革走向轨道化进程。

全面实施阶段(2005-2011年):在总结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除国际教育学院、医学类专业施行学年学分制外,其余专业全面施行学分制管理,先后于2005、2011年对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导师制管理规定、网上选课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学分制管理机制和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深化提高阶段(2012年至今):在含医学类专业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学分制。2014年学校出台了《学分制学费管理暂行办法》,成为省内首家按学分收费高校。2017年,在全面总结推行学分制管理的实践基础上,对学分制管理相关的10余个文件做了进一步修订,学分制改革得到全面深化提高。

配合学分制的施行,2003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在全校师生中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文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3-8年内自主安排课程进度。2004版培养方案中增加课外素质学分,2017版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构建大学课外培养体系,实行课外培养第二成绩单。学校开设了辅修双学位专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综合发展。

学校已形成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个性化培养与质量标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与行业协同、办学特色与社会需要“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拥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新工科、创新实验班等特色专业、拥有辅修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特色办学形式,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020年,我校河洛书院和丽正书院正式成立,是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探索。书院制增加了学科之间的融合,提升了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适应社会对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需求,让学生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

1.2 建立健全学分制管理机制

学校成立了学分制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分制管理工作的总体推进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教务处处长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后勤管理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主管负责人组成,学院配置教学院长,教学秘书、教务员、学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专职和兼职教师,形成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多措并举、责任落实,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

为适应学分制教育改革,制定、修订学分制管理配套文件,建立了一整套学分制管理体系,先后制定实施了《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学分制学费管理暂行办法》、《学分制本科生选课规定》、《普通本科生校内转专业管理办法》、《导师制管理规定》、《双学士学位教育管理办法》、《普通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办法》、《交流生学分认定的补充办法》、《普通本科学生课程考核管理细则》、《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保障了学分制改革过程中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运行。

按学分收费,实现了学生的自主选课,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专业文件鼓励确有兴趣专长的学生进入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双学位和辅修文件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平台,学分制学籍管理细则让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提前毕业或者延期完成学业,对于创业学生可在延长学制1-2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历经二十年,学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讨教学改革,优化学分制管理制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适应学分制教学的一套管理体系,修订了一系列学分制相关的文件规定,形成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多措并举的管理机制。

2 学分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

不断修订培养方案,降低必修课学分,大幅增加选修课数量。施行按专业大类招生、按专业分流、按能力模块培养的“三阶段”培养框架。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集中实践教育教学课程平台“四平台”课程体系。

强化课内课外一体化培养,课内素质教育类10学分,其中创新创业类、就业指导类课程4学分;同时,增设课外素质教育实践,包括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和其它课外素质培养实践4学分。实施课外素质教育实践成绩单,人才培养方案包含课内课外所有学生教育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科研素养、社会责任、团队合作等素质的培养,完整的大学生课内外一体化培养体系已经形成。

2.2 改革学籍学业管理

用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量,用平均学分绩点评定学生学习的质。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在3-8年内完成学业,优秀学生可提前毕业,创业休学学生可增加1-2年,真正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鼓励确有兴趣专长的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专业,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学生可优先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学业预警管理由过去的“事后处理型”管理转变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对于学业达到预警条件的学生,提前发出预警,请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功课,同时对被预警的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帮助,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发展。

2.3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实施个性化、小班式教学,强化教学的互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校实施一流课程创优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型和挑战性的线下、线上、线下线上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育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2.4 加速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改革彻底转变教师面授、期末闭卷考试的传统课程考核办法,积极倡导“能力本位”的考核机制,突出考核模式的多元化特点,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性和综合性考核。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考核内容由结果性向过程性考核转变、由知识性向能力性考核转变、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考核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每个专业必须安排2-4门课程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试点。经过老师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涌现出项目式考核、网上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创造性,为学生充分展示其聪明才智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教学改革成效初显。

2.5 全面实行自由选课

学分制的核心是学生自主选课,打通专业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自主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学习进度。学校提供本科必修课程4500余门次,选修课程3200余门次,开设线上课程1800余门,拥有网络教学资源32000个,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自由选课的需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

2.6 推行学业导师制

我校实施学业导师制,出台了《学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选聘高层次教师充实学业导师队伍。学业导师由专业导师和年级导师组成,同时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杰出校友作为创新创业就业导师。形成了学业导师“团队化”建设体系,为学生在学业规划、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

2.7 建立“立体式双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了组织机构健全、监控措施完善、过程与目标并重、运行成效显著的“立体式双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目标、资源保障、教学运行、监控评价、组织管理、反馈调控等6个主系统,过程管理、过程调节、教学监控、教学评价等4个子系统,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教学督导、学情调查等37个信息点。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把控教师上课的具体方式和教学内容,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全面覆盖、立体扫描”的教学监控方法,学校瞄准“重点人、重点问题、重点课程”进行重点“扫描”。做到过程有监督,结果有反馈,执行有指导,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督导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将“学生评教”和“学生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扩大参与调查的学生范围,强化学生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话语权;积极吸纳师生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立体式双闭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 学分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3.1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按学分收费,使学分与学费关联起来。弹性学制,让优秀学生可提前毕业。转专业、辅修双学位、发挥了学生兴趣专长。翻转课堂,小班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 促进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根据兴趣方向选择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而教师面临学生的挑选,必须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调动了双向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相长。

3.3 促进学费收缴及时性,优化教学资源

学费与学分关联,避免了恶意欠费,学生欠费由每年1400万元下降到0元;选课差错率由3.4%降低至0.54%,降低教学成本,提高了管理效能。

3.4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

经过20年的学分制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发表了学分制相关论文20余篇。学分制相关项目先后获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先后有多所省内外大学来我校调研交流学分制改革。

3.5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近3年,参与大学研究训练项目学生发表论文50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意识好的高素质人才,得到就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普遍好评。

学校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砥砺前行、奋发勇为,努力探索学分制改革路径,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力争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在地方高校推进学分制管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考核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