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教学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2021-01-02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2)
1 混合式学习概述
陆昉曾教授曾这样说过:混合式教学是把在线学习和课堂讲授,这两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既能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又能实现小班化的研讨,教学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教育,而教育是经过互相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实现的。以一网通、学习通等平台为代表的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以往的以老式代表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异。在老式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距离远,相互间缺少沟通,交流只是在线上,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全面,教学侧重点偏向于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而在基于学习通为代表的移动学习平台在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相互认识了解,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缓解了学习者的学习压力,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混合式学习。
2 关于混合式学习研究设计现状和具备的基本条件
2.1 教师角色的改变
混合式教学的活动中,混合式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把传统教学的内容简单移植到线上。要对教学内容和资源有总体把握和挑选,进行线上教学资源制作、管理和更新这就需要一定的技术才能做好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活动。对于刚开始接触的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时刻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引导学生适应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
2.2 功能完善的平台
移动环境学习下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开展需要功能完善的平台条件。首先,需要流畅的网络条件,方便教师和学生能够顺利地登录移动学习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需要一个拥有完善功能的移动学习平台,平台要有能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在线学习的条件。还要能提供丰富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移动学习平台要具备存储学生学习情况的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在线作业、课后考试等活动的管理和统计,教学管理者要能随时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等有关数据,做好监控与调节。
2.3 学习者学习的改变
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只是课堂讲授的内容,还要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主动的知识探索,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课堂之外,需要自主的在开放的移动学习环境下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推送一些资源来配合学习,学生自己也需要有开拓的视野,利用网络自主搜集的能力,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4 课程的设计的融合
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是技术与课程有机结合,既能实现有效的课堂学习,也能通过移动学习平台进行延伸。混合式教学的设计要以“双主”模式为基础,教师是引导者和设计者,课程设计上教师要把握好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的衔接,教学活动中要为学习者提供机会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能力,线上要有个性化学习空间并加以相应的练习来判断学习情况,课堂教学要运用课堂实践的机会,在整个教学中有立体化数据的支撑。
3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及前端分析
3.1 融合性原则
移动学习要与传统的教学融合起来,实现混合式教学的最理想状态,线上部分的教学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也不应该是传统课堂的消失。要利用移动学习平台的先天优势与传统教育进行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做到二者相互学习,不能脱离也不能取而代之。
3.2 开放性原则
一切事物都为一个系统,由相互影响的若干部分组合而成,不能孤立存在,而对于一个系统的稳定来说最需要具有其开放性。把混合式教学当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就需要不断的更新思想与自身理念。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无疑是困难的。包其中括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的开放,教学的内容应该不单单是固定的人文教材图书材料等有限内容,而是无限延展于社会、网络等领域,促进学习的发生;教学理念的开放,教育理念要从机械化的灌输,转变为有格局的先进理念。
3.3 交往性原则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人们通过不断地交往来交流信息和感情,彼此协调,伴随交往活动的发生,能力会不断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是指发生在师生间的教学要素间和信息情感的交流,师与生不单是信息和情感的发出者也是接受者。
3.4 协作性原则
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对于自身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建构主义本身也强调了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积极影响。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是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者的思维比较活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了可以产生火花,在探究与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建立在师生、生生交往活动的基础上的,一个合适的交互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构建中要能促进学习活动的发生,实现师生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学资源的互动等。
3.5 前端分析
是通过进行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环境进行分析,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基础指导。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判断出是否适合可以开展混合式教学,如果适合开展要怎样配合混合式教育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5.1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是指学习者先天生成或者后天养成的一些行为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受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环境和社会背景等。对学习者进行分析的是包括:特征、起点水平、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以此为后续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学习动机是促使学习者生成学习行为的动力,是激励和引导学习的内在需求。学习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动机也可以促进学习,而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产生学习动机,两者间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方式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包括了解学习者的能力水平,从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能力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风格和生理习惯形成的一种带有独特性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对学习风格进行分析,可以为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帮助。
3.5.2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指学习者在教学活动后能达到的具体明确的状态性表述。现代教育学最常用的教学目是本杰明·布鲁姆的三维目标:即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设计的选择等方面,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有序实施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指导混合式教学的各个环节。
3.5.3 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设计之前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这是整体的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分析出各个内容的层次结构,对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计划步骤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分析要明确具体的目标,以及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结构与层次关系。一般包括知识点结构、评价内容、确定学习任务等。
3.5.4 教学环境分析
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和更好的了解知识建构,而要大力开展混合式教学更要注意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技术环境和确保教学环境已经具备条件、物理环境上要确保有可以使用的移动学习设备、满足日常需求的移动网络条件、是否可以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等,这些都会影响学习效和果知识接受的程度。方便平台后台可以流畅使用功能做出调整。
4 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混合式教学活动要做到传统的课堂教学讲授式和基于移动平台模式的相互结合。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目的在于合理安排使用移动学习平台提供的有关功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体系,利用学习通平台推送给学生。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查看平台上的相关数据反馈,结合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下一阶段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高效。目的是将移动学习平台合理的使用在每一个过程中,发挥优势与传统教学相融合。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前学生自主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随后利用平台系统的互动教学功能开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与讨论活动,课后的学习要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主要以学生的疑问和扩展为主。学生通过讲授给他人,实践讨论这样的学习方法,会让学习内容存留率更高。课后的学习中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该阶段的资源推送要以拓展性知识资源和课外延展性知识资源为主。最后通过话题讨论可以促进学习者相互提高,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此外利用学习平台丰富的深厚资源支撑就可以达到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
5 总结
本论文结合前期问卷调查结果了解了基本现状后融入了移动学习的理念,构建了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评价体系中评价的主体多是教师,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这种单一的传统式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利的,容易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抵触,而且这样的传统系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其结果不能完全准确的体现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过程。但在移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中,融合了各种多元化的主体评价,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的主观评价,平台的自动评价,学生与学生间的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与情况。在线学习过程数据和课上表现与作业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贯穿整个学习的过程,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最终达到多元化评价目的。其中强调这种形成性评价主要起到反应学习过程的作用,诊断性评价是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某个阶段来进行的评判,以求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与更改,以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起点、不同风格的学生所需求的教学方案,然后进入新一轮的学习当中。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其做出鉴定的阶段性评价,该模型中主要是包括课上的参与度、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上签到等数据。以预先预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度目标做出评价,每阶段的学习过程和活动都会有相应的记录,以此生成个令人一目了然的数据。总结性评价是通过课程设计者在课程实施告一段落之后,对于课程做出价值判断,以成绩作为评判的结果。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总结性问题的模式,期中期末的成绩等角度进行总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