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探讨
2021-01-02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0)
相对于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历史而言,我国开设职业教育时间较短,教学底子比较弱。在培养人才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都缺乏历史经验的积累。同时,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逐渐多元化,导致在课程建设上很难形成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教学应用模式,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例如,近年来职业学院为积极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作出应变,在高新技术发展层面上,职业教育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大批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与设计型学生,主要是为了一些大企业输送专业性人才。显然,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分离进行或只是侧重其中一个板块,这均不利于学生日后进入到社会后在其工作领域上发挥作用。所以,就现阶段的教育情况来看,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职业教育改革应将课程内容和职业实践融合到一起,双剑齐下,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1 明确职业教育改革中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分配比例
1.1 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度重视原理和结论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排版千篇一律,可挖掘的空间相对少。翻开职业教育课程的教材几乎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看起来似乎遍布知识点,但实际上长篇大论的文字都是在讲述某个知识点的定义、概念以及性质,而实际应用部分只占全文的一小角,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大体上就是从定义到性质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运用。以至于职业学校的定位变得越来越模糊,不再是以培养社会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而更像要进行专业的理论研究。这样的教授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意义不大,就好比学生要去参演电影拍摄,这样教授方式像背台词一样,要做到一字不差,不能多说,也不能漏说。这样的课程内容设计没有被重新开发的空间,导致教师的才华无法最大化展现,学生也无法从体验中接触到新的知识。另外,在期末整体考核时学生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教材上的原理知识和结论。但是,人的记忆是需要不断重复加强的。学生如果仅仅靠短时间的背诵是没有办法把知识点完全熟透的,时间一长记忆就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是忘记了。很多实践经验和科学依据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事物来说,人的肌肉记忆是比大脑记忆程度要深得多,也就是印证了“实践出真知”一说。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严密而系统,尽量贴合职场的实操情景应用,注重把理论和实践融合起来,明确规范着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在专业技术课中,要遵从实验规则,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捣乱课堂进程。比如某种工具的使用,只能出现以教师为标准的实验动作和姿势。所开展的技能课程要以劳动部门所录取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为参照,以社会职业市场所需求的标准为依据,按岗位所需达到的技能学成度,整合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但是,要实现课程培养标准准则,首先是要完善学校实训设备的建设,一是要用高质量的产品作为实践活动的实训设备;二是各专业所需的实验设备要齐全,以满足构建和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配合实践教学的结合需要;过程中还要不断更新改革实训内容,减少以验证性结论的实验为主的实践活动,多以真实职场上的工作任务为实训内容,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最后是如果有条件的职业教育院校要力求在课程的收尾安排十四天到一个月的综合实训项目,模拟社会实际组建大型综合实训平台,例如给电子商务专业的同学建立一个京东或阿里巴巴的电商实训基地,让学生亲历实际工作的全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强化职业意识、职场精神等职业技能。只有通过长时间融合的实践,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1.2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即职业定向性教学教育,是为适应工作就业而进行的学习。而职业教育的非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把职业教育融入当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背景之中,使职业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且紧密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加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服务以及进行人才输送;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教学需要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
虽然职业教育不断优化教材的选择,在内容教学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无论是专业文化课、公共政治课、还是基础理论课以及专业技能课,都更接近社会期望的培养目标—智慧劳动型人才。虽然如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仍然不能很好地贴合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趋势。由于职业教育也采用了我国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很多职业院校为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开展课程教学,从而忽略了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授职业理论知识,或简单增加一些例子说明,学生也只能被动的接受,所以缺乏了很多亲身体验和动手的实践经验。
除此之外,一些课程内容分类点单一具体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课程的编制除了要对文化课知识和技能熟悉掌握之余,还不能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传输的平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运用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形象地发展。面对这一情况,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向促进学生的品德意识、智能要求、身体素质、劳动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审美观念的整体提升的方向制定,从而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教学也应跟上内容改革的脚步,职业实践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地选取有关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个案。要求学生把这些实例当作主要研究项目,让学生通过多方面观察、多次实验、仔细分析、并进行加工和整合资料得出最终实践报告。在此基础可以上加强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学生整合的职业素质,更贴合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2 解决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割离的措施
2.1 增强师资力量,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利用
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带领者。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定期为学校老师开展知识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量,鼓励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利用好假期的时间通过社会实践、考证等方式增强自己的技能实力。以更高质量的学术水平和必须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给学生传授知识,根据社会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各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使课程能及时反映新认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老师应该不断摸索新式教育的精髓,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适当穿插一些学生容易感兴趣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上,老师应该把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利用到授课过程中,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模式中的讲授法、演示法以及实践法要交叉利用,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授方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更有利于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接受。例如对于学习模具专业的同学,老师除了给学生讲述教材中介绍各种模具不同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展示各种磨具真正、立体的样子以及理论课先通过观看视频中模具的操作方法,再通过到学校的模具实践教室进行实操。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实现从眼到上升到手到、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学习高度,而且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实践的具体意义,又可以体会到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价值。所以,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技能理论和技能实践融合的教学方式,职业教育院校才有可能实现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2 整改考核内容与模式
职业教育院校要整改传统的考核内容与模式,不再是侧重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记忆,而是要包含理论知识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知识要加深记忆与理解;实践考核中也要加入理论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在卷面上要达到理论知识优秀阶段分数线,也要在实践测验中通关,分别统计出两部分的考试成绩占比作为最终的期末综合评分。这样可以有效监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而实践测验则响应社会职业市场要求。同时,为制定符合职业需要的考核内容,职业教育学院要提前进行社会调研确定每个专业的课程标准,确定每一个特定岗位社会市场的能力要求。因为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应充分考虑各类专业的鲜明特性,专业的性质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灵活;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精密、细致;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敏捷。学校老师要根据整体的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出最适合用于期末考核的内容。
2.3 鼓励学生在读期间积极考级考证
在当今社会中,一个人的实力是通过一个人所具备的技能展现出来的。我国教育体系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证书可以作为技能水平的认证,所以,职业教育院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校的三年学习生活中不仅能够掌握单项技能、专业技能以及综合技能,而且要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尽可能的去获取更多与专业息息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果学生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去考取其他领域的证书更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正所谓“技多不压身”,在日后的就业中,多一个技能的情况下可能多出更多的选择机会。
3 结束语
总之,通过教学与练习结合、考核与资质结合,实训与就业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社会性实际功能。职业教育院校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才能培养出社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深受社会以及企业所招揽的职业教育人员。